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Vol. 30 Issue (6): 763-765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06.024
Piggyback Lens在圆锥角膜急性水肿期的应用和疗效观察
陈彬彬1 , 张鑫2 , 宋峰伟3 , 陈独亚1 , 邱培瑾1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杭州 310009;
2. 杭州西湖朝聚眼科医院 310012;
3.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13000

圆锥角膜(keratoconus)是一种先天性非炎症性角膜扩张疾病,发病率约为1/500~1/2 000[1],亚洲人圆锥角膜发病率明显高于白种人[2-3];男女均可发病,但男性患者居多[4-6],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7:1.0。本病常见于青年人,双眼先后进行性发病,表现为高度不规则散光,晚期会出现急性角膜水肿,形成瘢痕,视力显著减退不能矫正,严重患者需要行角膜移植手术治疗。而目前我国角膜库资源缺乏,供不应求。因此,早期检查发现和控制圆锥角膜的进展,尽量避免病情进展至角膜移植是我们临床工作的重点。部分患者未能及时就诊早期发现,当出现急性角膜水肿,突发视力下降而就诊时,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欠佳,最后不得不进行角膜移植手术,令人惋惜。

软硬组合式接触镜(piggyback lens)是先在角膜面戴软性接触镜保护角膜、降低角膜不规则性,再加载透气性硬性接触镜(RGPCL)。利用软硬组合式接触镜(piggyback lens)的方法治疗圆锥角膜急性水肿避免或延缓角膜移植手术,目前临床有少量相关报道[7-8]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5/3-2019/3)就诊于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并确诊为圆锥角膜急性水肿的患者11例,年龄(16~23岁),告知患者病情,并经患者同意后采用软硬组合式接触镜(piggyback lens)压迫治疗。所有纳入病例均经同一名有经验的医生进行详细的眼前后节检查排除全身及眼部其他器质性疾病,包括眼部活动性炎症,干眼症,斜视,弱视,青光眼及眼底疾病等角膜接触镜的眼部及全身禁忌证。本研究经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1)伦审研第(0480)],所有患者均知晓相关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软性接触镜使用博士伦(PureVision)材料中心厚0.09 mm, Dk/t为110×10-9[9]。RGP使用的是MeniconZ材料中心厚度0.17 mm, DK/t为95.9×10-9,利用欧姆定律计算组合镜片透氧率(DK/t)为44.4×10-9。软性接触镜和RGP每天睡前需取下清洁护理消毒。

所有患者早期使用类固醇眼药水、抗生素眼水、降眼压药水点眼。配镜后1周,1个月,3个月定期随访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地形图及角膜曲率,裂隙灯观察角膜水肿消退情况及有无角膜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以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数据采用频数表示,主要指标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均符合正态性分布。采用Piggyback Lens矫正前及矫正3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角膜散光,角膜规则指数,表面非对称性指数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评价,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入组圆锥角膜急性水肿的患者11人(11眼),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20.6±1.9岁。11只眼戴镜前的平均屈光度为: 近视:(7.68±4.38)D; 散光(6.36±3.27)D。

2.2 随访指标 2.2.1 角膜水肿消除效果

所有病例在3周后水肿减轻,配戴3个月角膜残留疤痕,6个月后角膜形态明显规则化。

2.2.2 Piggyback Lens矫正前及矫正3个月后角膜地形图参数的变化

除表面规则指数SRI外,其余角膜地形图参数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1

表 1 圆锥角膜急性水肿患者Piggyback Lens矫正前及矫正3个月后角膜地形图参数的变化
分组 n FK SK CA(散光值) 表面规则指数SRI 表面非对称性指数SAI
矫正前 11 6.33±0.53a 5.63±0.31b 6.64±2.34c 1.96±0.65 2.96±0.95d
Piggyback Lens矫正3月后 11 6.88±0.44a 6.26±0.43b 4.85±1.50c 1.64±0.53 2.11±0.73d
t -2.66 -3.98 2.122 1.73 2.29
P 0.015 < 0.01 0.047 0.099 0.033
  注:n为例数。Piggyback Lens矫正3月时FK与治疗前FK相比,aP < 0.05;Piggyback Lens矫正3月时SK与治疗前SK相比,bP < 0.01;Piggyback Lens矫正3月时CA与治疗前CA相比,cP < 0.01。Piggyback Lens矫正3月时SAI与治疗前SAI相比,dP < 0.01。
2.2.3 矫正视力的比较

所有患者配戴Piggyback Lens3个月后矫正视力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

表 2 圆锥角膜急性水肿患者Piggyback Lens矫正前及矫正3个月后logMAR矫正视力的变化
分组 n logMAR矫正视力
矫正前 11 0.23±0.77a
Piggyback Lens矫正3月后 11 0.12±0.68a
t 3.60
P < 0.01
  注:n为例数。Piggyback Lens矫正3月时logMAR矫正视力与治疗前相比,aP < 0.05。
2.2.4 眼压监测情况

11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眼压升高的情况。

2.2.5 Piggyback Lens矫正后眼表健康情况

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角膜感染,有四例角膜上皮点状染色,经过用药停戴一两天好转后继续配戴。所有病例对舒适度表示满意。

3 讨论

圆锥角膜的发生往往是双眼先后发病,当早期视力下降时时常被误诊为屈光不正,视神经疾病,有些急进型圆锥角膜会迅速发展,当出现急性角膜水肿视力急剧下降就医时才诊断为圆锥角膜。圆锥角膜急性水肿,是圆锥角膜病变进展到后弹力层破裂,内皮屏障功能丧失,房水涌入基质而引起的基质层和上皮层水肿,多数患者在8~16周内角膜水肿逐渐消退形成疤痕。

当圆锥角膜出现急性水肿时,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局部滴高渗盐水、类固醇激素加压绷带压迫[9-10],但是绷带压迫过程中给药不方便,不易观察,效果不理想。也有学者尝试采用前房内注入空气、黏弹性物资和SF6气体治疗圆锥角膜急性水肿,然而此类操作可能会引起眼压高和角膜内皮毒性反应等[11]。当圆锥角膜急性水肿进展造成角膜穿孔和严重疤痕形成时,则必须考虑进行角膜移植手术,手术所需的角膜源缺乏,治疗周期长,术后有可能出现眼表微环境变化,排异等并发症[12-13]。因此,如果能有一些治疗手段在圆锥角膜急性水肿期促使角膜后弹力层愈合,避免角膜穿孔,减轻炎症反应和疤痕,就有可能避免或减少角膜移植手术的可能性。

然而,不同于早中期圆锥角膜可以进行角膜交联术治疗,采用RGPCL矫正视力,当角膜不规则性加重发展到重度圆锥角膜,单纯RGP在角膜上很难定位,配适不良会导致角膜疤痕加重,这种情况下可考虑使用软硬组合式接触镜(Piggyback Lens)。与单纯使用RGP比较,高透氧的软性接触镜可以在保护角膜上皮的同时使得角膜形态不规则得到明显改善,在此基础上配戴RGP使戴镜舒适度提高,能够坚持配戴,避免角膜疤痕加重,进一步平化角膜。近年来,由于RGP镜片和SCL的材料透氧性不断提高,使得这一方法的配戴更加安全,在一些重度圆锥角膜单独使用RGP定位不良的、圆锥角膜急性水肿期不具备条件接受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中得以应用。以往研究表明日戴角膜接触镜的DK/t达到24×10-9即可保证日戴安全性,本研究使用的piggyback lens的DK/t是44.4×10-9,高于配戴安全标准。本研究发现较长时间配戴Piggyback lens无明显眼表并发症,视力较配戴前明显提高,患者舒适度满意,角膜地形图显示角膜形态平坦化、规则化。随访5年中,有2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圆锥角膜往往是青少年患者居多,心理承受力较差,发生圆锥角膜已经不幸,若角膜水肿不能消退甚至角膜穿孔则角膜移植无法避免,势必严重影响青少年学习和工作。如果能够应用Piggyback lens的方法在发生角膜急性水肿时压迫加药物治疗是水肿消退避免角膜移植确实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当然使用Piggyback方法还是需要谨慎使用密切随访,长期使用的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Rabinowitz YS. Keratoconus[J]. Surv Ophthalmol, 1998, 42(4): 297-319. DOI:10.1016/s0039-6257(97)00119-7
[2] Pearson AR, Soneji B, Sarvananthan N, et al. Does ethnic origin influence the incidence or severity of keratoconus?[J]. Eye (Lond), 2000, 14(Pt 4): 625-8. DOI:10.1038/eye.2000.154
[3] Georgiou T, Funnell CL, Cassels-Brown A, et al. Influence of ethnic origin on the incidence of keratoconus and associated atopic disease in Asians and white patients[J]. Eye (Lond), 2004, 18(4): 379-83. DOI:10.1038/sj.eye.6700652
[4] Ertan A, Muftuoglu O. Keratoconus clinical finding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ge and gender groups[J]. Cornea, 2008, 27(10): 1109-13. DOI:10.1097/ICO.0b013e31817f815a
[5] Millodot M, Shneor E, Albou S, et al.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keratoconus in Jerusalem: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Ophthalmic Epidemiol, 2011, 18(2): 91-7. DOI:10.3109/09286586.2011.560747
[6] Weed KH, MacEwen CJ, Giles T, et al. The Dundee University Scottish Keratoconus study: demographics, corneal signs, associated diseases, and eye rubbing[J]. Eye (Lond), 2008, 2(4): 534-41. DOI:10.1038/sj.eye.6702692. Epub2007Jan19
[7] 谢培英, 刘悦, 张缨. 圆锥角膜和软硬组合式接触镜[J]. 眼视光学杂志, 2000, 2(3): 138-141. DOI:10.3760/cma.j.issn.1674-845X.2000.03.003
[8] Downie LE, Lindsay RG. Contact lens management of keratoconus[J]. Clin Exp Optom, 2015, 98(4): 299-311. DOI:10.1111/cxo.12300
[9] 邱培瑾, 陈彬彬, 胡培克, 等. 硅水凝胶绷带式接触镜治疗角膜和眼表疾病的疗效观察[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5(6): 824-826.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6.028.
[10] 盛敏杰, 林安娟, 陈婴, 等. 角膜切开治疗急性水肿期圆锥角膜[J]. 临床眼科杂志, 2003, 11(6): 500-501. DOI:10.3969/j.issn.1006-8422.2003.06.007
[11] 王东, 吴彦超, 肖丽, 等. 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急性期圆锥角膜的探讨[J].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 28(9): 100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