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1-3]。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要求尽可能地减少梗死面积,改善缺血区域的循环,疏通狭窄或闭塞的血管,减少死亡和致残率。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是溶栓治疗[4-5]。阿替普酶是一种血栓溶解药,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可通过去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并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从而发挥很强的溶栓作用。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中TOAST分型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病因分型法,对疾病的预防和个性化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6-7]。而OCSP分型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关体征,并不根据影像学资料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分型,不仅可以预测梗死的部位和面积,还能指导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时间窗内的溶栓治疗和后期的分级治疗[8-9]。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来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患者和未使用溶栓治疗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OAST、OCSP不同分型患者的短期预后进行比较;探讨溶栓治疗和TOAST、OCSP分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本院急诊科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93例住院患者(158例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69.46±13.02)岁,并同时进行TOAST和OCSP分型。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所有的患者均满足下列条件:①临床信息完整,可追溯;②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③发病时间≤4.5 h;④有急性神经功能缺损的证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1分;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相关诊断标准;均为首次发病或者有脑梗死(CI)既往病史但未有明显后遗症者。
溶栓排除标准符合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推荐的排除标准:有颅内出血、卒中史或近3个月有头颅外伤史者或者服用免疫抑制剂和出现心梗症状者;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者;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者;近期有颅内或椎管内手术者近1周内进行过动脉穿刺且穿刺部位不易压迫止血者;收缩压18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100 mmHg以上者;有急性出血倾向者;48 h内接受过肝素治疗(APTT超出正常范围上限)或已口服抗凝剂者;正在使用凝血酶抑制剂或Ⅹa因子抑制剂及各种出凝血指标异常者;血糖<2.7 mmol /L;CT提示多个脑叶梗死者;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或其他疾病导致肢体运动、感觉功能缺损者;不愿意配合本次治疗和研究者[9-12]。
1.3 方法 1.3.1 分组与观察指标将193例患者分为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溶栓组(66例),未应用溶栓治疗的对照组(127例),比较两组的住院天数,入院和出院时GCS评分、mRS评分、NIHSS评分好转率。
NIHSS量表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用来评判患者脑梗死的神经缺损程度。评分0~42分,分数越高,神经缺损程度越严重。NIHSS好转率=(入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无效:NIHSS评分<45%;显效:NIHSS评分降低>46%。
GCS评分:昏迷程度以E、V、M三者分数相加的总数来评估,总分15分,得分越高,提示意识状态越好。mRS评分:即改良Rankin评分量表是用来衡量脑卒中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的状况,评分0-6分,分数越高,提示神经功能恢复越差。
1.3.2 亚型分型依据TOAST亚型分类标准[10]将患者分为5个亚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心源性栓塞性脑卒中(CE)、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其他确定的原因引起的脑卒中(SOE)、原因不明性脑卒中(SUE);比较5组患者的构成比、病死率及入院和住院的NIHSS评分、NIHSS好转率。
1.3.3 梗死分型患者就诊时根据临床症状立即予OCSP分型,分为完全性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后循环梗死(POCI),腔隙性梗死(LACI)。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 ± SD)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和卡方(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溶栓组与未溶栓组(对照组)相比,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入院时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未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好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院时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和出院时m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组别 | 例数 | 住院天数(d) | 入院时NIHSS评分 | 出院时NIHSS评分 | NIHSS评分好转率 | 入院时GCS评分 | 出院时GCS评分 | 入院时mRS评分 | 出院时mRS评分 |
| 溶栓组 | 66 | 11.82±2.63 | 9.65±7.41 | 4.83±6.91 | 0.59±0.42 | 12.69±2.63 | 13.82±5.29 | 3.09±1.41 | 1.64±1.65 |
| 对照组 | 127 | 11.82±7.86 | 6.80±6.79a | 5.16±6.00 | 0.25±0.39a | 12.09±2.82 | 12.99±2.61a | 2.73±1.32a | 2.43±1.54a |
| 注:aP<0.05 | |||||||||
TOAST分型中各型所占比例分别为LAA40.41%,SAO 51.81%,CE 4.66%,SOE 1.55%,SUE 1.55%,其中SAO型占得比例最高(51.81%);病死率分别为3.80%、3.0%、33.30%、33.30%、0%;入院时的NIHSS评分各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CE、SOE、SUE例数较少,但LAA与SAO出院时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好转率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LAO短期预后较好。见表 2。
| 类型 | 例数 | 构成比 | 死亡人数 | 病死率(%) | 入院时NIHSS评分 | 出院时NIHSS评分 | NIHSS评分好转率 |
| LAA | 78 | 40.41% | 3 | 3.80 | 7.95±7.18 | 6.40±6.78 | 0.27±0.44 |
| SAO | 100 | 51.81% | 3 | 3 | 8.00±7.00 | 3.76±6.35a | 0.47±0.50a |
| CE | 9 | 4.66% | 3 | 33.30 | 11.9±8.17a | 8.33±7.83a | 0.35±0.44 |
| SOE | 3 | 1.55% | 1 | 33.30 | 2.67±2.31 | 1.33±2.31 | 0.33±0.58 |
| SUE | 3 | 1.55% | 0 | 0.00 | 3.67±2.08 | 1.33±2.31 | 0.40±0.53 |
| 注:aP<0.05 | |||||||
OCSP分型中各型所占比例分别为LACI 20.21%,PACI 33.16%,POCI 28.50%,TACI 18.13%,其中PACI型占得比例最高(33.16%);病死率分别为0%、1.56%、7.27%、14.29%;入院时的NIHSS评分LACI与PO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ACI、TAC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的NIHSS评分LACI与PACI、POCI、TAC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好转率LACI与其他三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类型 | 例数 | 构成比(%) | 死亡人数 | 病死率(%) | 入院时NIHSS评分 | 出院时NIHSS评分 | NIHSS好转率 |
| LACI | 39 | 20.21 | 0 | 0 | 5.05±4.82 | 1.85±2.19 | 0.55±0.39 |
| PACI | 64 | 33.16 | 1 | 1.56 | 8.50±6.49a | 4.97±5.03a | 0.41±0.48a |
| POCI | 55 | 28.50 | 4 | 7.27 | 6.76±7.62 | 4.15±5.28a | 0.36±0.40a |
| TACI | 35 | 18.13 | 5 | 14.29 | 11.08±8.22a | 9.20±9.14a | 0.20±0.42a |
| 注:aP<0.05 | |||||||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静脉溶栓溶解和疏通患者脑部血管内的血栓,同时防止血小板再次聚集形成新的血栓,尽早恢复血流灌注,减少不可逆的缺血损伤,从而达到改善脑组织供血和功能的治疗目标。阿替普酶是一种血栓溶解药,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对纤维蛋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选择性地与血管内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结合,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从而发挥显著的溶解血栓作用,同时减少了使用尿激酶、链激酶常见的出血并发症。因此临床上常用该药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NIHSS分值变化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因此此次研究也选择了入院和出院NIHSS评分好转率来评估患者的预后[15]。结果显示阿普替酶溶栓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组入院时的NIHSS评分明显高于未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溶栓患者来诊时脑损伤明显,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入院时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院时GCS评分、入院和出院时mRS评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溶栓患者短期预后比不溶栓患者好,神经功能恢复好。
TOAST分型是国际上公认和广泛使用的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法,普遍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6-7]。本实验所选取的193例患者TOAST分型中LAA、SAO两种亚型所占比例较大,其次是CE、SOE+SUE亚型,,表明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因为大、中、小型动脉硬化、狭窄、闭塞所引起。结果显示TOAST分型中预后最好的是SAO亚型,NIHSS评分好转率与其他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CE亚型入院和出院的NIHSS评分最高,与SAO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病死率最高,说明CE亚型病情最重,神经损伤最严重,预后较差。可能CE亚型脑梗死由栓子堵塞大动脉,引起供血突然中断,梗死面积较大,加上本身患者基础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失调导致心脏负荷增加,预后不良。
OCSP分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型方法,不依赖于影像学检查,适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快速判断分型,对于确定溶栓适应证、溶栓的治疗和预防血管再闭塞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PACI、POCI型所占比例最高,TACI型所占比例最少;LACI型出院时NIHSS评分、NIHSS评分好转率与其他亚型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预后最好;TACI型入院和出院的NIHSS评分最高,与其他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病死率最高,说明TACI亚型病情最重,神经损伤最严重,预后较差。所以TACI型需要紧急溶栓,改善预后,减少病死率。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1] | 徐汉荣, 郭燕, 龚筱, 等.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 14: 81-82. DIO: 2096-5249(2020)14-0081-02. |
| [2] | Sidelmann J, Gram J, Kluft C. Assessing safety of thrombolytic therapy[J]. Semin Thromb Hemost, 2016, 43(3): 300-310. DOI:10.1055/s-0036-1584130 |
| [3] | 杨扬, 陈玲玲.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临床急诊杂志, 2020, 21(2): 153-156. DOI:10.13201/j.issn.1009-5918.2020.02.011 |
| [4] |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rt-PA Stroke Study Group. Tissue plasmiogen activator for actte ischemic strole[J]. N Engl J Med, 1995, 333(24): 1581-1587. DOI:10.1056/NEJM199512143332401 |
| [5] | Hacke W, Donnan G, Fieschi C, et al. Association of outcome with early stroke treatment: pooled analysis of ATLANTIS, ECASS, and NINDS rt-PA stroke trials[J]. Lancet, 2004, 363(9411): 768-774. DOI:10.1016/S0140-6736(04)15692-4 |
| [6] | 孙可健, 吕向洋, 帅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与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含量的相关性[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2, 38(7): 389-392. DOI:10.3969/j.issn.1002-0152.2012.07.002 |
| [7] | 陈克尚. TOAST分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变异性及其和预后的关系研究[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7, 24(2): 106-109. DOI:10.3969/j.issn.1007-0478.2017.02.006 |
| [8] | 张重阳, 王耀辉, 刘宇鹏, 等. 溶栓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DNT的影响及效果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6): 755-759. DOI:10.3760/cma.jssa.1671-0282.2019.06.018 |
| [9] | 吕苏, 高伟波, 朱继红.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率与溶栓后急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7): 976-980. DOI:10.3760/cma.jssa.1671-0282.2020.0.015 |
2021, Vol. 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