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Vol. 30 Issue (1): 1-2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01.001
卅年回首,征途漫漫创新引领,惟有奋斗——记《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创刊三十周年
何小军 , 马岳峰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杭州 310009

《急诊医学》杂志于1990年创刊,2001年第1期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三十年的岁月洗礼,《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从襁褓中的婴儿到了而立之年,个中的酸甜苦辣办刊人永远铭记,更是感激各位领导、专家与同道们的帮助与支持,使杂志在国内外急诊医学界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岁月如梭,但我们所秉承的“服务急诊人”的初心没有变,“三分普及七分提高”的宗旨没有变,急诊医学“三环”理论的内涵没有变。

杂志伴随着急诊学科走过了三十年。回眸杂志三十年,变化的不仅仅是封面与刊名、出版周期与载文量,更是载文内容与内涵的演变与深化。2000年以前,我们更多地关注急救/急诊中心的建设模式及急诊学科的建设,那时的急诊医学作为新生学科,正懵懂地寻找方向。2003年受到SARS的冲击,急诊队伍牺牲巨大,但始终是幕后英雄,从此急诊加强了学科内涵建设,尤其是EICU的建设在提升急诊抢救能力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更好的基础与临床的研究。2008年的汶川地震,对我国的紧急医疗服务体系应急救援能力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建设队伍,加强演练,通过提升专业技术与抢救能力,壮大急诊学科。2010年以来,我们有了更多的急诊专家共识、规范、指南,成立了更多的急诊联盟、共同体,开展了更多的宣讲、培训与工作坊,这为提升急诊队伍整体素质,规范我们的技术与抢救能力做出了巨大努力;与此同时,从空中急救到5G急救,理念与技术一同进步;从床旁超声到ECMO,再到改进呼吸机,从拿来的实用主义到创新引领的学科发展,更多的创新丰富了急诊医学的内涵、提升了学科影响力。三十年里,我们风雨兼程,急诊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样流淌在编辑部同仁的血液里,我们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我国历来重视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但面对如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仍需要我们拥有更加完善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这是急诊医学面临的挑战,也更是急诊医学快速发展的机遇。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要求我们必须创新,不断创新——江观玉教授的急诊医学“三环”理论让我们重视生命抢救中的环环相扣,吕传柱教授提出的“急诊急救大平台”让抢救生命的时间之环更加紧密,急诊抢救过程更加系统化、流程化、专业化。这是时代赋予急诊人的更高要求,同时也是新技术给予急诊人更加丰富多彩的舞台。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和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开始建设,这必将完善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在强化国家/区域急诊医疗中心的同时,也应将急救能力延伸,县级医院急诊联盟的工作也需更深入,应当切实提升急诊科主任的能力,构建县级急诊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更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做强”县级医院急诊医疗系统,提升急诊医疗服务能力;公众的急救知识普及很重要,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不仅对大众的生命健康非常重要,也是紧急医疗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光荏苒,三十年弹指已过,我们一直与急诊同仁风雨相伴。为树立急诊重点学科榜样,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模板,2013年我们创办了“急诊医学科巡礼”栏目;2016年创办了“向经典致敬”栏目,集中、系统地展现邵孝鉷、王一镗、樊寻梅、江观玉、王今达、丁德云、李春盛等老一辈急诊人的风采与学识,他们是急诊的荣光与领路人,是我们的精神导师。2016—2017年,为鼓励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发展,我们创办了“特色基层急诊医学科”和“特色基层重症医学科”栏目;在此基础上,2018“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诞生,至今,已有近2 000家的成员共同担负起“郡县治、天下安”的急诊使命。

在五届编辑委员会的指导与帮助下,期刊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前行,影响力逐年提高,也获得了众多同行的认可,但创新永远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从2003年创办中华急诊网,2006年启用投审稿系统,到2012年开始杂志论文OA上网;从2015年扫描刊物二维码阅读网络全文到2019年OA论文链接视频,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论文的预出版,杂志的出版模式与理念一直在创新,高质量地保障急诊学术交流才是办刊的目的所在。

三十年来,急诊同仁们的信任与帮助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感谢您们的付出与期盼!

三十年来,总编辑们办刊的理念一直是我们前行的方向,致敬丁德云教授、江观玉教授、王建安教授!

三十年来,编辑部老主任们默默付出,感谢忻鼎贵、王轩冕、陈毅军、沈惠云老师,是你们带动着期刊发展,督促着我们不断进步!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作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会刊,凝聚了几代急诊前辈、专家的心血,杂志与学会良性互动,相辅相成,是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风向标,是急诊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有效平台,是急诊年青一代成长的舞台,更是急诊人温馨的家园。我们也将一如既往,以创新为导向,在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的带领下,牢记前辈们的嘱托与期望,脚踏实地、勤勉工作,开创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