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是当今造成青壮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在创伤外科中发病率中居于前二位[1-2]。对于sTBI手术指针明确的患者,迅速解除脑受压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可以减少后续不良事件发生和因过长的术前准备时间常诱发的医患矛盾[3]。因此急诊快速的术前转运、检查、准备应看作与开颅手术本身同等重要。自本院通过互联网+智慧急救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开颅术前的应用,使得各个抢救环节良好衔接,从而建立一套系统、规范、合理、高效的运转模式,缩短了术前准备时程,为患者的良好预后提供了条件,效果受到患者及家属肯定,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急诊救治的100例sTB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救治的患者50例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07月至2019年12月采取互联网+智慧急救的患者50例纳入研究组。纳入标准:①患者系重型颅脑外伤患者(GCS, Glasgow Coma Scale≤8分),严格按照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标准[4],手术指征明确;②患者年龄15~75岁,纳入患者均在本院进行开颅抢救治疗术后均接受正规常规治疗;③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术前全身严重并发症(心、肝、肾、肺等严重功能不全)患者,对本次研究缺乏意义;②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③患者及家属依从性差(< 80%,> 120%)。对照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21~82岁,年龄(56.38±3.71)岁,120接诊到急诊室时间(24.58±7.32)min;研究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59.32±4.34)岁,(26.59±10.35)min。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ZJYY-LL-WT-2020382175)。
| 组别 | 例数 | 男性 | 年龄(岁) | 120接诊到急诊室时间(min) | 术前GCS评分 |
| 研究组 | 50 | 33(66.0%) | 55.64±16.37 | 26.59±10.35 | 6.54±0.95 |
| 对照组 | 50 | 38(76.0%) | 58.48±13.43 | 24.58±7.32 | 6.28±1.18 |
| 统计值 | 1.214 | 0.948 | 0.659 | 1.213 | |
| P值 | 0.271 | 0.345 | 0.478 | 0.228 |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即患者在到达急诊室后,由急诊医生开通绿色通道,由专科医生对病情进行快速了解和评估,及时处理有可能威胁生命的病症。救治流程按“ABCDE”急救模式快速进行,期间采取包括制止活动性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等一系列必要处理保证患者生存,同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根据患者查体阳性体征,通知相关科室前往急诊做好会诊准备,相关辅助科室人员在抢救室待命(B超、心电图)。在医生陪同下完善CT检查,怀疑有胸、腹、四肢骨折等合并伤者进行相应的专科检查和处理。对于CT结果提示开颅手术指针明确的患者急送急诊科抢救室,快速进行床边B超、心电图、皮试、抽血、备血、备皮、留置导尿等术前准备,相关科室根据检查结果再次进行会诊处理,并与家属进行病情交代及完善相关医疗文书签字手续。同时通知手术室相关人员做好器械准备和信息核对工作。对于双侧瞳孔散大的硬膜外、硬膜下血肿患者剃除头发后在抢救室急诊行钻颅血肿引流术,引流部分血肿后,即送手术室进行彻底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5]。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救治方式上,建立一个由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外科救治三方面共同运作的网络平台,该网络平台通过4G/5G无线高速数据视频传输,使院前接诊医生统一配置具有4G/5G网络的移动终端的摄像工具,120救护车上多方位摄像头与车内各监护仪器通过4G/5G全部连接该网络平台,将即时信息传回中心平台和医院急诊(见图 1)。
|
| 图 1 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 Fig 1 Prehospital and in-hospital collaborative treatment platform |
|
|
当院前急救120医师到达现场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在常规急救处理的基础上,对现场情况进行实时直播,院内人员按照实时转播在线分析病情、指导急救方案,争取在“白金10分钟内”开展现场急救,并在转运途中最大限度地收集患者信息和急救任务信息,尤其对于首诊在医共体单位的急救患者,可通过手机“钉钉APP”将其医疗信息传递到总院建立的网络平台中(见图 2)。
|
| A:微信群传递患者信息;B:医共体分院信息;C:获取患者具体信息;D:获取患者医共体检查信息 图 2 患者信息获取与共享 Fig 2 Delivers, get, and obtain the patients information |
|
|
在急诊室救治过程中,建立起覆盖放射科、超声科、内镜科等科室以仪器设备影像为诊断依据的全机构的PACS系统,与医院使用的HIS系统实现对接,实现影像诊断的无胶片化和无纸化,并通过院内任何电脑的工作站及时取得影像科室的诊断结果和对应记录,另外,也可以通过该系统调阅HIS中患者相应的病案信息。通过智慧系统整合医院各部门资源,减少急诊科、放射科、检验科、麻醉科、手术室及相关会诊科室繁杂而又无意义的对接,以较快的速度保证患者在院内术前急救期间各项诊疗过程的“无缝隙”衔接,确保了“接诊-检查-术前准备-麻醉实施手术”这一过程的连贯性。
对照组治疗方案与研究组治疗方案,如下所示(见图 3)。
|
| 图 3 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方案 Fig 3 Treatment regimen for the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
|
|
两组患者严格按照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5]要求,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快速开颅清除颅内血肿、破碎脑组织,必要时行额极或颞极切除、小脑幕切开、去骨瓣减压等。对双瞳孔散大者,若为硬膜外血肿,切开头皮后即颅骨钻孔,快速扩大约3 cm×3 cm骨窗,去除部分血肿,再行铣刀骨瓣开颅、彻底清除颅内血肿、减低颅压;若为硬膜下血肿,切开头皮后即扩大骨窗。开放伤者彻底清创,仔细清除伤到内异物,术中静滴抗生素。合并伤者请专科医生急会诊或适时行二期手术。术后予以ICU进行多系统监护,对合并呼吸障碍或估计短期内意识难以恢复者早期行气管切开,常规予以预防癫痫、预防消化道失血、预防颅内感染治疗。加强所有术后患者的营养补给,注重心、肝、肾等多脏器的保护,及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后期采用针灸、传统中药进行活血化瘀治疗,并结合康复锻炼等措施恢复患者社会功能。
1.4 观察指标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急诊科抢救时间、术前检查时间以及院前急救医生接触患者到手术时间,对照两组患者开颅术前救治时间差异,并随访1年,对患者住院天数、住院总体费用、预后评分(GOS评分)进行分析和比较。采用本院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急诊服务进行比较,由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组成评价结果,其中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5 质量控制手术操作要求经验丰富的医师主刀;术前由神经外科医生负责患者接诊后的一系列转运与操作并组织抢救;术后常规送至NICU;手术组医生负责专人管理纳入患者,包括术前术后。
1.6 统计学方法以SPSS 22.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资料和等级资料,采用Wilcoxon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研究组住院天数、急诊室到手术时间、住院总费用、预后GO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组别 | 例数 | 住院天数 | 急诊室到手术时间(min) | 住院总费用(元) | 预后GOS评分 |
| 研究组 | 50 | 18.08±7.88 | 22.18±7.32 | 63209.89±20099.09 | 3.48±0.93 |
| 对照组 | 50 | 24.66±6.89 | 31.64±7.57 | 71814.02±18490.28 | 2.94±1.11 |
| 统计值 | 4.447 | 7.602 | 2.228 | 2.630 | |
| P值 | <0.001 | <0.001 | 0.028 | 0.011 |
研究组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满意度 | 病死率 |
| 研究组 | 50 | 33(66.0) | 14(28.0) | 3(6.0) | 47(94.0) | 5(10.0) |
| 对照组 | 50 | 21(42.0) | 16(32.0) | 13(13.0) | 37(74.0) | 13(26.0) |
| 统计值 | 7.440 | 4.336 | ||||
| P值 | 0.006 | 0.037 |
重型颅脑创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疾病,是当前全球青壮年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6]。在降低sTBI患者致死致残率和提升其生存质量的同时控制救治成本、增加患方就医满意度一直是当今医学界的研究重点和难点[7-8]。
绝大多数的急救系统都强调应第一时间辨别患者病因,在现场医疗设施有限的情况下实行初步救援,并在院内治疗前做好病情的评估分析,尽快开展后续救治。目前我国的急诊救治过程中还存在者着急救呼救时间过长、院前救治不够准确有效、转运时间过长等问题[9-10],尤其在基层医院救治过程中,急救反应时间偏长、急救人员力量不足、急救设备落后、院前-院内和各科室间缺乏有效的联系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导致院前急救措施有限、医院不能及时获得患者的信息和做好急救准备。
对于sTBI手术指征明确的患者,及时解除脑受压尤为重要[11-12],过晚手术常会降低手术成功期望、导致患者植物状态或死亡。因此,快速的患者转运、术前准备应被强调为与手术过程本身同等重要。但许多医院在抢救重型颅脑创伤方面上的人员组成、运行机制、硬件配置及制度管理仍处在一个摸索阶段,并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模式可循,在术前抢救sTBI患者过程中仍缺乏一套系统规范、合理、高效的急救流程。常常在缴纳费用、入院检查、术前准备、院内转运、诱导麻醉等环节浪费过多的时间,另外在sTBI患者术前抢救的各科室会诊等团队协作缺乏制度约束,不能很好衔接,造成排队等候、无用的往返等现象,延误手术的宝贵时间,最终导致救治失利。目前我国多位知名神经外科专家也提出我国重型颅脑创伤的救治需更加重视和加强术前救治工作的完备[13-14]。
互联网模式和5 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医院急救系统迎来了新的变革[15]。通过4/5 G技术支持下的低延迟数据传输,可有效实现院前-院内的现场画面共享和协助救治。“互联网+”模式下的智慧急救作为智慧医疗(Wi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120)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的快捷完备的数字化信息系统,使救治工作更加具有智能和效率,简化了急诊救治体系所需时程与空间,提升了诊疗速度,让诊疗更加精确[15]。“互联网+”模式的应用使得一些重大疾病的救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如丁明明等[16]应用“互联网+”脑卒中急救管理使得患者的到院至溶栓时间从57 min下降至43 min;杨平等[17]应用“互联网+”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快速救治体系,有效地改善了患者预后。对于sTBI患者的救治,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多年的实践,逐渐建立起了一套高效的急救网络平台,并通过在线平台运作实现院内院外远程协作,有效缩短了术前救治延迟时间,使大部分患者获得了良好的预后[8, 18]。因此,将互联网+智慧急救延伸应用至我国sTBI开颅术前患者,使得各个部分良好衔接,从而能建立一套系统、规范、合理、高效的运转模式,缩短患者术前的时延,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提高sTBI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sTBI引起的高致死致残率,是sTBI患者救治所需努力的新方向。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 [1] | Majdan M, Plancikova D, Brazinova A, et al. Epidemiolog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in Europe: 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J]. Lancet Public Heal, 2016, 1(2): e76-e83. DOI:10.1016/s2468-2667(16)30017-2 |
| [2] | Yin XF, Wang TB, Zhang PX,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standard rescue procedure on severe trauma treatment in China[J]. Chin Med J, 2015, 128(10): 1301-1305. DOI:10.4103/0366-6999.156768 |
| [3] | Hutchinson PJ, Kolias AG, Timofeev IS, et al. Trial of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for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J]. N Engl J Med, 2016, 375(12): 1119-1130. DOI:10.1056/nejmoa1605215 |
| [4] |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 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 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J].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5(1): 59-60. DOI:10.3877/cma.j.issn.2095-9141.2015.01.018 |
| [5] |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神经创伤专业组.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5(2): 6-8. DOI:10.3877/cma.j.issn.2095-9141.2015.02.003 |
| [6] | Mauritz W, Brazinova A, Majdan M, et al. Epidemiolog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Austria[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Wien Klin Wochenschr[J]. Wien Klin Wochenschr, 2014, 126(1-2): 42-52. DOI:10.1007/s00508-013-0456-6 |
| [7] | Maas AIR, Menon DK, Adelson PD, et 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tegrated approaches to improve prevention, clinical care, and research[J]. Lancet Neurol, 2017, 16(12): 987-1048. DOI:10.1016/S1474-4422(17)30371-X.15585/mmwr.ss6609a1 |
| [8] | Taylor CA, Bell JM, Breiding MJ, et 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related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hospitalizations, and deaths: United States, 2007 and 2013[J]. MMWR Surveill Summ, 2017, 66(9): 1-16. DOI:10.15585/mmwr.ss6609a1 |
| [9] | 张旻海, 王旭, 王理, 等. 5G技术在急诊医学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0): 1329-133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10.031 |
| [10] | Wang TB, Yin XF, Zhang PX, et al. Road traffic injury and rescue system in China[J]. Lancet, 2015, 385(9978): 1622. DOI:10.1016/s0140-6736(15)60794-2 |
| [11] | 方乃成, 邵高峰, 何玉领, 等. 术前急诊钻颅引流对重型脑损伤脑疝患者颅内压及其预后的影响[J]. 中华创伤杂志, 2006, 22(2): 151-152. DOI:10.3760/j:issn:1001-8050.2006.02.021 |
| [12] | 王洪生, 孟文博, 王鹏, 等. 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救治体会(附662例报道)[J].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7, 3(2): 68-71. DOI:10.3877/cma.j.issn.2095-9141.2017.02.002 |
| [13] | 胡锦, 周良辅. 基层医院更应该重视和加强颅脑创伤的救治工作[J]. 中国基层医药, 2005, 12(4): 385-356. DOI:10.3760/cma.j.issn.1008-6706.2005.04.001 |
| [14] | 江基尧. 我国颅脑创伤救治现状与展望[J]. 中华创伤杂志, 2008, 24(2): 81-82. DOI:10.3321/j.issn:1001-8050.2008.02.001 |
| [15] | 张茂, 李强, 张旻海, 等. 积极拥抱5G时代, 助力急诊学科发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0): 1179-118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10.001 |
| [16] | 王鑫, 刘红梅. "互联网+"与智慧急救的发展探讨[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 4(3): 159-162. 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16.03.011 |
| [17] | 杨平, 余宏伟, 高建凯, 等. 互联网+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快速救治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预后的影响[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 11(11): 1349-1353. DOI:10.3969/j.issn.1674-4055.2019.11.18 |
| [18] | 丁明明, 夏洪斌, 彭沪, 等. "互联网+"脑卒中急救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8, 34(10): 810-812. 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18.10.005 |
| [19] | Coronado VG, Xu L, Basavaraju SV, et al. Surveillance for traumatic brain injury-related deaths--United States, 1997-2007[J]. MMWR Surveill Summ, 2011, 60(5): 1-32. |
2020, Vol.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