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Vol. 29 Issue (5): 647-649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5.006
创新医共体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推动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
邢玉华1 , 李子龙2 , 马岳峰3 , 刘伟1 , 荣广成1     
1 河北省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 霸州 065700;
2 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315400;
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 杭州 310009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指出,要加快推进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组建县域医疗共同体,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1]。县域医共体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县域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为人民群众提供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开展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医共体下急诊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和慢病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医共体建设的两个核心工作。按照国家卫健委的要求每个县设立一到三个数量不等的医共体,每个医共体由一家县级医院+数家卫生院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数十家村卫生室组成的区域性医疗网,这为建立县、乡、村一体的区域性急救医疗网打下了坚实基础。创新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医共体建设的需要,更是中国急诊急救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医共体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是新的历史课题,建设中面临很多问题。本文拟对我国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的背景、意义及框架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与急诊急救同道共同探讨。

1 医共体助力急诊急救大平台在县域的实现

2017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发函,委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开展我国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试点准备工作。在2018年第二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2019海南亚太国际急诊论坛、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等会议上,陈玉国教授、于学忠教授、吕传柱教授多次阐述我国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并组织专家讨论,得到业内积极响应。大平台建设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通过集成创新,实现区域内急诊急救医疗资源统筹管理,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无缝衔接和多学科高效协作救治模式。优化流程,推动信息化建设,提高急诊急救队伍水平,提供连续、高效的综合性救治服务[2]

我国县级医院普遍设立了急诊医学科,然而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南北方发展差距比较大,全国800家县级医院调查结果分析,中国的县级医院急诊医学科及县域内急救体系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不稳定”的现状[3]。为推动县级医院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2018年11月3日,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领导和支持下,由海南医学院、《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共同发起的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在浙江省余姚成立[4]。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县级医院急诊学科建设,组织编写了《中国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专家共识》[3],该共识已于2019年5月份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首发,《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国急救医学》《临床急诊杂志》相继转载,但此共识只针对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而对整个县域急救体系建设并未提及,尤其是在医共体体制下如何建设急诊急救体系尚未提出明确的方向和路径,所以目前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组织相关人员编写《中国医共体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规范专家共识》,两个共识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县域内急诊急救体系,促进医共体科学规范建设,保障县域内90%大病不出县这一医改目标顺利完成。医共体急诊急救体系,依据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的理念、依靠医共体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平台,建设县域急诊急救大平台时机已经成熟,相信不远的将来我国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会在县域一级首先实现。

2 医共体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架构

以县、乡、村三级组成了医共体急救网,医共体急救网与其他医共体急救网一起和120急救中心共同形成一个县域急救医疗服务平台,在本区域内打造一个以时间轴为核心的急危重症救治的急诊急救大平台(图 1)。其目标就是使本区域急救医疗服务规范化、同质化、信息化,为本区域内的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图 1 医共体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架构
2.1 医共体县、乡、村三级急救体系硬件建设

在医共体县、乡、村三级急救体系硬件建设中,县级医院急诊科按《中国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专家共识》要求进行硬件建设。乡急救站和村急救点应该达到相应的硬件要求,如抢救单元、抢救设备达到规范化配置。120救护车硬件配置需要满足胸痛、卒中、多发伤等的院前处置的要求。

2.2 医共体县、乡、村三级急救体系软件建设

由于医共体县、乡、村三级急救体系中急救人员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对业务知识、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同质化培训是急救体系建设的关键,对医共体内所有急救人员定期规范化培训,考核并建立培训档案。医共体急救网内及医共体急救网之间要有无缝衔接制度,做到规范化、信息化。在当地卫健局协调下,根据各医共体医疗资源配置情况、牵头医院学科能力和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情况,制定各类急危重症的分诊、转运与诊疗流程。比如胸痛中心位于某一个医共体内的牵头医院,则本区域所有的胸痛患者均需转诊到胸痛中心医院。县域急救中心对急诊患者可制定分级救护方案。医共体急救体系要有质控要求。质控标准分两类:一类是五大中心建设的核心质控要求,如入院-球囊扩张时间(DtoB) < 90 min、入院-溶栓时间(DNT) < 60 min、创伤一小时确定性处置等;另一类可根据本区域特点制定相应的质量指标予以考核。

3 完善急救公众教育体系,提高公众急救素养

目前我国急救知识的普及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公民自救互救的知识匮乏,能力低下,尤其是在县域层面。故提升本区域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也是医共体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

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应作为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急救知识普及除了心肺复苏、创伤处理等核心急救技能之外,增加农药中毒、煤气中毒、地质灾害自救互救等农村特点和地域特点的救援知识。要把培训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情况(如区域内公众CPR培训人数、CPR培训率等)作为医共体急救中心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加强全民急救知识教育,让公众掌握更多的基本急救知识。公众第一时间正确地自救与互救对减少灾难造成的人员死亡、伤残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对公众急救知识的培训,它是防灾救灾降低损害的基本保证[5]

4 医共体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及资金保障

医共体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借助现代通讯技术构建急诊急救网络,消除区域内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之间的信息壁垒,从而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连续性医疗服务。急诊急救大平台信息化建设要在当地卫健局指导下进行建设,建设目标是根据急诊急救大平台要求和急危重症的特点,以时间轴为核心,医共体与医共体、120急救中心之间信息互联互通。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是社会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并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由于院前急救事业的公益性、非盈利性,政府机构可将其纳入“社会管理”的范畴,加大财政投入,从根源上有效解决急救设备不足、急救人才缺失、急救站(点)布局不合理等情况,从而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筹资补偿渠道有以下几个方面:财政补贴,医共体内资源再配置,社会医疗保险,患者个人付费,申请专项资金的支持,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或个人捐助。“财政补贴为主、医共体内资源配置为辅、多种筹资途径参与”的筹资方式,是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强化政府职能,增加资金投入,才能保障医共体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实施。

作者贡献声明   邢玉华:文章撰写与校对;

李子龙:负责审阅与最终版本的确定;

马岳峰:提出写作要求和思路;

刘伟:文献收集、文稿准备;

荣广成:文献收集、文稿准备;

邢玉华和李子龙为共同第一作者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方洁. 县域一体化对推进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整合作用和影响的探讨[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8(7): 16-18. DOI:10.3969/j.issn.1001-568X.2018.07.0006
[2] 陈玉国. 我国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探讨与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6): 663-66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6.001
[3]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 等.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5): 553-55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5.003
[4] 何小军, 马岳峰. 仰望星空脚踏大地[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 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1.001
[5] 汤璐佳, 潘曙明. 院前急救, 灾难第一救援[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9): 1106-111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