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Vol. 29 Issue (4): 511-512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22.002
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病例分析
张威1 , 田思佳1 , 王颖1 , 陈辉1 , 张进军2     
1 北京急救中心质控办,100031;
2 北京急救中心科教办,100031

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随着疫情的迅速蔓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陆续有病例报道[1]。截至2月17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2 43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 552例,累计死亡病例1 868例,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41 552人。北京市累计确诊病例387例,出院122例,死亡4例。截止2月17日,北京市120累计转运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34例,其中家庭聚集性病例占到50.8%,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已由输入性病例转为本地化病例,且以家庭聚集性确诊病例为主。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首例死亡病例引发的家庭聚集性病例特点,为院前急救及疾病预防控制同行提供借鉴与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于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期间由北京急救中心转运的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确诊病例。本研究经北京急救中心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No.2020-01),根据国家和北京市医学伦理有关规定,回顾性研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免除书面知情同意。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0年2月4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诊断标准。

1.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专门设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院前急救转诊单,记录相关急救和流行病学相关信息。对北京急救中心转运的家庭聚集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相关信息包括基本情况、接触史、症状与体征和临床转归。

2 结果

本文研究纳入的家庭聚集性病例共有5例,分别描述为病例A、B、C、D、E。潜伏期最长为15 d,最短为2 d,平均为5.6 d;出现症状至首次就诊时间最长为3 d,最短为1 d,平均时间为1.8 d;5例聚集性病例4例有发热,体温最高为39ºC,最低为35.9ºC,平均38ºC;5例家庭聚集性病例中4例有咳嗽、2例有乏力、1例有呼吸困难,均无头痛;呼吸频率最快30次/min,最慢18次/min,平均21.6次/min;收缩压最高为166 mmHg,最低为127 mmHg,平均为137 mmHg;脉搏最快为110次/min,最慢为78次/min,平均为92次/min;SpO2最高为99%,最低为92%,平均为96%。

2.1 一般情况

病例A:首发病例,男性,50岁。1月20日出现发热39ºC,伴咽痛、干咳、少痰、乏力、头晕,未进行正规治疗。于1月21日晚至北京A医院就诊。查血常规:CRP 33.0 mg/L,WBC 3.19×109/L, NE、LY正常范围内;甲、乙型流感病毒筛查阴性;胸片提示双肺多发片状影。1月22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回报痰和咽拭子标本初筛均为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专家会诊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病例,转入B医院进一步治疗。1月27日病情恶化,因呼吸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病例B:为病例A的妻子,女,46岁,1月22日开始出现咳嗽、咳痰就诊于C医院,肺CT提示有炎症改变。1月25日,经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结果阳性,专家会诊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病例,转入D医院进一步治疗。2月11日痊愈出院。病例C:为病例A的女儿,女,17岁,1月22日开始出现咳嗽、咳痰就诊于C医院。1月25日,经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结果阳性,专家会诊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病例,转入D医院进一步治疗。2月5日痊愈出院。病例D,为病例A的父亲,男,78岁,1月24日开始出现发热伴咳嗽、咳痰就诊于C医院。1月25日,经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结果阳性,专家会诊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病例,转入D医院进一步治疗。病例E:为病例A的母亲,女,75岁,2月5日出现发热,体温38.9ºC,伴呼吸急促,精神萎靡就诊于C医院。查体:呼吸30次/min、脉搏110次/min,SPO2 92%;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血常规:WBC 8.25×109/L,LY 0.43×109/L,LY% 5.2%,NE 7.62×109/L,NE% 92.4%,CRP 53.59 mg/L;胸部CT示双肺多发、弥漫、磨玻璃及实变影。2月5日,经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结果阳性,专家会诊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病例,转入E医院进一步治疗。

2.2 发病时间

病例A为首发病例,与病例D、E于1月中旬共同去过武汉,有明确的武汉居住史。病例A回京当天出现身体不适,未就诊,与病例B、C共同居住,并与病例D、E有密切接触,从发病时间上看,病例E与病例A发病时间相差15 d、与病例D发病时间相差10 d,病例B与病例C几乎同时发病,首发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入院7 d,因呼吸衰竭死亡。见图 1

图 1 家庭聚集性病例感染示意图
3 讨论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市出现多个家庭聚集性病例,发生此种聚集性病例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成员从武汉回京后,没有进行自我隔离,发病后临床症状不明显,家庭成员生活接触密切,均为密切接触传播,家人缺乏防范意识,或防范意识不强,引发家庭内部传播,造成家庭聚集性疫情[2-9]。本研究病例E潜伏期时间最长为15 d,病例B、C最短为2 d,平均为5.6 d,潜伏期最短的两例症状最轻、住院时间最短。出现症状至首次就诊时间最长为3 d,最短为1 d,平均为1.8 d,有疫区接触史,提高家庭内部的警惕,能够及时就诊。家庭成员中5例病例均有发热,体温最高为39ºC,最低为35.9ºC,平均38ºC;5例病例SpO2最高为99%,最低为92%,平均为96%,病例A和E的SpO2低于93%为重型病例,病程长、预后差。从症状方面分析,5例中4例有咳嗽、2例有乏力、1例有呼吸困难,均无头痛,咳嗽症状多见,乏力者症状重、SpO2低。从住院时间方面来看,有武汉疫区居住史的3例病例症状重,住院时间长,其中病例A已死亡,截止2月17日,病例D、E仍在住院中,未到过武汉地区,病例B、C为病例A的二代病例均已出院,住院时间分别为15 d和9 d。

新冠肺炎潜伏期病例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而且隐形感染或无症状感染者无法早期识别感染,是造成疫情传播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从源头上切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救治,家庭成员从疫区返家后,应自觉进行隔离医学观察。对于出现确诊病例或暴发疫情的家庭,采取“内防扩散、外防输出”的策略,对其密切接触者,也应在指定场所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采取综合控制措施,有效控制疾病传播。我们在照顾患者同时一定要做好自身防护,注意居室通风和个人防护,避免参加聚会、聚餐等聚集性活动。规范密切接触者管理,指导公众和特定人群做好个人防护,严格特定场所的消毒,有效遏制社区扩散和蔓延,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暂命名事宜的通知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002/18c1bb43965a4492907957875de02ae7.shtmL
[2] 央视网截止至2月17日24时全国疫情日http://news.cctv.com/2020/02/18/ARTI0wPUVtPCf3YWnpqLIuJt200218.shtmL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http://www.nhc.gov.cn/yzygj/s7653p/202002/3b09b894ac9b4204a79db5b8912d4440.shtmL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http://www.nhc.gov.cn/jkj/s3577/202002/573340613ab243b3a7f61df260551dd4.shtmL
[5] 王雨竹, 陈辉, 张进军.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的更新与变化[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3): 401-405.
[6] 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院前急救学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院前急救转运方案[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2): 161-163.
[7] 贺雄, 沈壮, 宁芳, 等. 北京市首例输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家族内传播的流行病学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07): 25-28.
[8] Chan JF, Yuan S, Kok KH, et al. 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 Lancet2020; Jan 24 (Epub ahead of print).
[9]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与预防指南http://www.nhc.gov.cn/jkj/s3578/202001/9e73060017d744aeafff8834fc0389f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