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Vol. 29 Issue (2): 294-297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2.0038
海南省院前急救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
欧阳洁淼1 , 吕传柱3 , 杨明施1 , 刘作良1 , 高敏1,2     
1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急危重症医学中心 410013 长沙;
2 海口市120急救中心 570311;
3 海南医学院, 571199 海口

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是院内急救的基础[1-3]。其目的和意义在于挽救患者生命、为院内急救赢得抢救时间和治疗条件。一个地区的院前急救水平是反映该地区经济、文化、卫生医疗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院前急救医疗水平也取得了一定进步和成绩,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民生保障、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各种重点疾病救治体系建立等多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陆地面积为3.54万km2,人口约为917.13万。其医疗水平与国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本研究对海南省各市县院前急救现状进行调查,包括机构设置、人员结构、装备水平、组织模式等,旨在了解海南省各地区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能力现状,在此基础上发现现阶段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加强海南省急救体系建设,合理化配置院前急救资源、提高区域化协同救治能力和服务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及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撑提出针对性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海南省共19个市县,其中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因三沙市目前不具备调查条件,故本次共调查海南省18个市县的急救中心及院前急救网络医院,数据节点为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排除标准:1)调查表内容未填写或填写不完整;2)调查表数据错填。

1.2 研究方法

实地调研:海南省院前急救质控中心成员共分为5组,根据海南市县地理位置按东、南、西、北、中5个区域,实地现场调研全省各市县急救体系建设中各要素的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海南省院前急救现状调查表》,分为地市及区县两个级别,对不同级别院前急救机构进行查,问卷内容包括基础情况、装备情况、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讯调度情况、运行情况等。

1.3 资料分析

本研究采用Excel表和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筛查、整理及分析,采用均数、率和构成比等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用(x±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

2 结果 2.1 调查基本情况汇总

共调研全省各市县急救中心及参与院前急救的网络医院31个,查看救护车70台次,访问管理人员、急救人员100余人次。共发放调查问卷31份,截止2018年8月底回收有效问卷29份,回收有效率93.55%。29个急救机构包括急救中心16个(55.17%),网络医院13个(44.83%)。各市县急救机构覆盖情况如下:除2个市县急救机构未提交调查问卷以外,海口市7个、三亚市7个、儋州市2个、其余市县各1个。急救中心模式中独立型1个(6.25%),依托型14个(87.50%),指挥型1个(6.25%)。急救机构的平均服务半径为24.91公里,最远为37.61 km,平均服务人口为40.00万人,急救车辆为2.88辆/10万人;本次调查中的所有急救机构均开通了120急救电话或接受120急救电话指令,7个(24.14%)急救机构除120外还有其他急救电话。见表 1

表 1 院前急救机构的一般情况
项目 数目(%)
类型(n, %)
   急救中心 16 (55.17%)
   网络医院 13 (44.83%)
急救中心模式(n, %)
   独立型 1 (6.25%)
   依托型 14 (87.50%)
   指挥型 1 (6.25%)
急救电话(n, %)
   开通120或接受120电话 29 (100%)
指令
   其他电话 7 (24.14%)
   平均服务半径(公里)(x±s) 24.91±7.48
   平均服务人口(万)M(QR) 40.00(23.75, 102.50)
2.2 人力资源情况

29个院前急救机构在岗人员1067人,其中入编人数501人。包括行政岗位人员64人,医生253人,护士487人,调度员93人,驾驶员170人。院前急救人员学历结构以本科和专科为主,分别为387人(36.27%),341人(31.96%);580人为初级职称(54.36%)。年龄分布方面,50岁及以上60人(5.62%),40~49岁170人(15.93%),30~39岁439人(41.14%),29岁及以下398人(37.30%)。见表 2

表 2 院前急救人力资源情况
项目 数目(%)
编制(n, %)
   在编 501(46.95%)
   非在编 566(53.05%)
人员结构(n, %)
   行政 64(6.00%)
   医生 253(23.71%)
   护士 487(45.64%)
   调度员 93(8.72%)
   驾驶员 170(15.93%)
学历分布(n, %)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8(0.75%)
   本科 387(36.27%)
   专科 341(31.96%)
   中专及以下 331(31.02%)
职称分布(n, %)
   高级 60(5.62%)
   中级 211(19.78%)
   初级 580(54.36%)
   无职称 216(20.24%)
年龄分布(n, %)
   50岁及以上 60(5.62%)
   40~49岁 170(15.93%)
   30~39岁 439(41.14%)
   29岁及以下 398(37.30%)
2.3 院前急救车辆及车载设备资源调查

29个院前急救机构共有各类急救车辆266辆,平均每个急救机构9.17辆;其中抢救(监护)型救护车130辆(48.87%),普通(转运)型救护车35辆(13.16%);负压救护车7辆(2.63%);其他特种车85辆(31.95%);266辆救护车中,167辆(62.78%)使用时间为5年以下,80辆(30.08%)使用时间为5~10年,19辆(7.14%)使用时间为10年以上。见表 3。在车载设备情况方面,各救护车车载设备齐全程度不一,常见车载设备如出诊箱包、便携式呼吸机、简易呼吸球囊、心脏除颤仪及监护仪、心电图机等详细情况见表 4。仅5辆急救车配备有血气分析仪、心肌标志物检测仪、便携式超声等高端医疗设备。见表 4

表 3 院前急救车辆情况
车辆类型 数目(%) M(QR)
抢救(监护)型 130(48.87) 3.00(1.75, 5.25)
普通(转运)型 35(13.16) 0.50(0.0, 2.25)
负压救护车 7(2.63)
其他特种车 85(31.95)
越野(四驱)型 2(0.75)
急救指挥车 1(0.38)
医疗物资保障车 5(1.88)
现场手术车 1(0.38)

表 4 急救车车载设备情况
车载设备类型 总数 M(QR)
出诊箱包(个) 193 4.50(3.00, 7.25)
便携式呼吸机(台) 119 2.50(1.00, 4.00)
心脏除颤仪(台) 145 3.00(2.00, 6.00)
心电监护仪(台) 170 4.50(3.00, 7.75)
AED(台) 14
心电图机(台) 140 3.00(2.00, 5.25)
心肺复苏机(套) 28
吸痰器(套) 170 5.00(2.75, 7.00)
微量注射泵(个) 116 3.00(1.00, 6.00)
血糖仪(个) 131 4.50(3.00, 5.50)
担架
普通车载 141 3.50(2.75, 5.00)
铲式 160 3.00(1.75, 5.00)
楼梯 88 1.00(0.00, 3.00)
负压隔离 7
脊柱固定板 100 2.00(0.00, 4.00)
2.4 院前急救服务能力调查

2017年度全年电话呼救总次数325156次,其中有效呼救232 744次,有效呼叫率为71.58%。年度总出诊量22 7381次,其中日常急救178 538次(78.52%)、院际转诊及转送27 534次(12.11%)、医疗保障16 133次(7.10%)。急救空驶7 359次,无效出车率为3.24%;空车数(欲派无车数)9 854,急救回车率为4.33%。在急救反应时间的方面,平均调度时间为2.07 min,平均出车时间为3.78 min,平均到达现场时间为22.50 min,平均现场救治时间为14.18 min,平均送达医院时间则为25.00 min。见表 5

表 5 院前急救机构急救服务运行情况
项目 统计机构数 次数(%)
电话呼救总次数 21 325 156 (100)
有效呼叫次数 21 232 744(71.58)
总出诊量 21 227 381 (100)
日常急救 21 178 538(78.52)
转诊或转送 21 27 534(12.11)
医疗保障 20 16 133 (7.10)
急救空驶次数 20 7 359 (3.24)
空车数(欲派无车数) 20 9 854(4.33)
急救反应时间    
   平均调度时间(min)(x±s) 18 2.07±1.33
   平均出车时间(min)(x±s) 18 3.78±1.27
   平均到达时间(min)M(QR) 18 22.50 (12.50, 42.50)
   平均现场救治时间(min)(x±s) 18 14.18±5.74
   平均送达医院时间(min)M(QR) 18 25.00(15.00, 45.00)

在院前急救满意度方面,19家院前急救机构平均满意率为93.77%,全年共受理医疗投诉221次,投诉原因主要存在于电话受理情况、到达现场时间、服务态度及搬运患者等方面。见表 6

表 6 院前急救满意度、医疗投诉原因分析
项目 总数(n, %) M(QR)
医疗投诉次数 221 2.00 (0.00, 18.00)
投诉原因
电话受理 49(20.85%) 0.00 (0.00, 2.00)
到达现场时间 40(17.02%) 0.00 (0.00, 2.00)
救治质量 20(8.51%) 0.00 (0.00, 2.00)
服务态度 40(17.02%) 0.00 (1.00, 2.00)
收费 13 (5.53%)
搬运患者 39 (16.60%)
其他 34 (14.47%)
3 讨论

本次调研是在国家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在贯彻中央《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等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立足本地医疗救援的一次调查性研究,对落实海南国家战略发展目标,促进本地急救事业发展、综合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均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结合国家对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战略的确立及深化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推进,院前急救服务水平与国际化、多元化、优质化需求不对等的矛盾日渐突出,急救机构应深入了解目前现状,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并探索解决策略[1-4]。海南省急救能力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体系规划不符合自贸区(港)定位要求。全省急救中心有独立型、指挥型、依托型等多种模式,由于缺乏的长期发展规划,各市县急救体系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地区差异,未形成统一的模式及格局,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建设滞后,未与国内外先进急救模式接轨,不符合海南作为深化改革开放及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消费中心和国家重大战略保障服务区的战略定位要求。

(2)硬件装备水平不能支撑自贸区(港)建设需要。全省目前总体急救车辆和医疗设备数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但在调研结果显示,监护型救护车数量不足、应急救援特种救护车短缺、较先进的急救设备较少等问题突出,其硬件能力较国际先进地区还存在数量和配置结构上的短板,在海南全省推进自贸区港的进程中,相应的配套社会保障体系应能达到国际水平,而院前急救作为医疗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硬件水平难以满足建设及发展需要,难以为构建海南整体应急体系提供有力的医疗支撑。

(3)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创新机制。因院前急救工作特殊性,在全省院前急救人员数量偏少、职称偏低、高学历人才缺乏的现状下,缺乏打破常规、开放引才、定向培养的创新机制。建立一支与自贸区(港)国际定位相匹配的人才队伍,仍是目前至今后长期制约全省急救服务能力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

(4)区域协同救治水平亟待提升。全省近年院前急救成功率较高,但整体救治数据上还反映出无车可派与急救空驶占比较高,存在急救资源不足和浪费的突出矛盾,且胸痛、卒中、创伤等专科化中心建设的相对滞后,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程度较低,立体救援网络及社会大急救理念还没有完全建立,体现了区域协同救治水平较低,与先进国家和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影响本省自贸区(港)建设营商引才、度假消费的整体环境。

基于此次调查结果,本研究在体系建设、急救资源配置及能力提升等多层面提出如下建议:

(1)提升院前急救体系规划定位: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规划下,充分发挥自贸区(港)建设的政策优势,用自贸港地方立法权加强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制定,采取更灵活的体制机制,加强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顶层设计,在职能定位、运行模式、网络规划等方面改革创新,促使我省整体院前急救体系向国际化、标准化、可持续化发展目标不断推进。

(2)加强院前急救资源配置:充分抓住自贸区港建设机遇,优化全省急救网络布局,做好基层急救站点建设及资源配备;通过增加政府及民间资本投入,增加救护车辆及车辆设备数量,运用自贸港引进先进医疗器械装备特殊审批优势,改进配置类型;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政策扶持吸引人才、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扩充急救人员队伍数量及质量,引入国际先进的培训课程体系,加强其专业能力培养,提升学历和职称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分层救护模式,急救、转运及长途护送服务合理配置急救资源,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及医疗效果[5]

(3)提升急救区域协同救治能力:加强对胸痛、卒中、创伤等国家倡导的专科救治中心建设,对指挥调度、急救出车等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再造急救流程,建立院前急救质量评价体系[6];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临床的有效衔接和信息交互,依托急诊急救大平台等项目建设,真正意义上做到急危重症区域协同,依托院内急诊专科优势有效推动院前急救在学科建设水平提升。

(4)推进公众应急能力建设:争取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在重点社会场所加大AED等急救设备投放力度,为不同人群及特殊职业岗位开展急救培训,扩大知晓和技能普及程度,增强全社会急救意识及公众应急能力,缩短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差距;通过社会急救平台与急救中心专业平台结合等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急救现场第一目击者作用并与专业急救有效结合,提升急救患者有效救治率,更好发挥院前急救在自贸区(港)建设中的社会价值和综合保障服务能力,使我省急救事业达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吕传柱. 中国院前急救近十年的发展及未来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20(6): 568-57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1.06.002
[2] 郭荣峰. 院前急救医学发展与要求[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 23(9): 957-95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09.001
[3] 蔡兆斌. 国内外院前急救现状与展望[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7): 775-77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0.07.030
[4] Mason, S. and A.N. Siriwardena, Chapter 38.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ine, in: ABC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ine[M]// T. Nutbeam and M. Boylan, Editors. 2013, E-book via: www. abcbookseries.com: BMJ Books and Wiley-Blackwell p. 206. ISBN 9780470654880.
[5] MacFarlane C. The advances and evidence base for prehospital care[J]. Emerg Med J, 2003, 20(2): 114-115. DOI:10.1136/emj.20.2.114
[6] Haugland H, Rehn M, Klepstad P, et al. Developing quality indicators for physician-staffed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a consensus process[J]. Scand J Trauma Resusc Emerg Med, 2017, 25: 14. DOI:10.1186/s13049-017-0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