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Vol. 28 Issue (8): 1050-1052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8.026
改良版SBAR在抢救室严重创伤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张亚丽 , 汪正权 , 俞夏娣 , 方雅 , 沈林飞 , 陈平 , 陈琼娜 , 李哲 , 李子龙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315400

严重创伤是当今社会青壮年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1]。针对严重创伤患者死亡时间的数据分析显示,45%将死于伤后1 h内,34%死于伤后数小时内,其余死于伤后1~4周内[2]。因而,在创伤事件发生后的救治环节中,早期快速地进行创伤伤情的全面准确评估及有效初始处置,并及时开展后续损伤控制手术或重症监护治疗的方案,是延缓或终止创伤伤情进展、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及改善预后结局的关键[3]。上述所涉及的创伤伤情评估、初始处置及后续治疗方案主要在急诊抢救室完成,以致其医护人员对创伤救治信息的掌握程度及传递有效性成为影响创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其中,抢救记录单作为医护人员进行患者救治信息记录、病情交班及转出交接等医疗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其记录的完整性与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大多综合性医院的抢救室需要承接各种复杂、危重的内外科患者,通常会出现“高容纳、快周转”的局面,以致医护团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良好地完成传统抢救记录单上的信息记录,结果导致重要疾病信息的遗漏或模糊、医疗质量下降、不良事件发生率上升等,最终增加抢救室急危重患者致死致残的风险[4-5]。在患者病情交班及转出交接的过程中,医疗信息的沟通不良及传达欠准确性亦将增加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死亡的风险[4, 6]。因而,制定符合各种疾病特点的、便捷的、有效的抢救记录表单,并探索医疗团队沟通与传递患者救治信息的有效方式,显得迫在眉睫。近年来,为了改善抢救室创伤患者救治信息记录及传递的效能,尤其是提高严重创伤患者交班及转出交接的质量,余姚市人民医院引进了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标准化沟通模式(situation background assessment recommendation, SBAR),已有文献报道该模式对急诊重症监护室、手术室、心血管重症病房、神经外科重症病房等多个专科的医疗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7-10]。本院抢救室结合临床创伤救治的特点,自主设计了适合创伤患者救治的改良版SBAR沟通模式,自2016年4月在抢救室创伤救治中应用以来,同样观察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在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的两年期间接收的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所有因机械性损伤造成机体结构完整性破坏或功能障碍的创伤患者,且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16分。排除标准:所有转院、自动出院等中途停止抢救室创伤救治的患者。根据SBAR沟通模式在本院抢救室开始应用的时间截点,将严重创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具体数据资料如下:(1)观察组:为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SBAR沟通模式应用后1年期间,抢救室接收的严重创伤患者395例,其中男性294例、女性101例;年龄13~89岁,(50±17)岁;ISS评分(23.4±10.1)分。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20例,高处坠落伤107例,其他伤68例。(2)对照组:为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SBAR沟通模式应用前1年期间,抢救室接收的严重创伤患者394例,其中男性298例、女性96例;年龄17~95岁,(52±17)岁;ISS评分(22.0±7.6)分。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94例,高处坠落伤101例,其他伤9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ISS评分及致伤因素等方面,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采用改良版SBAR沟通模式,其应用过程大体如下:首先组建10人课题小组,讨论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及人员职责,并结合文献资料及临床创伤事件的救治特点,制作SBAR沟通模式的培训课件、使用范例等;其次参考文献资料及联系省级医院专家进行指导,制定适合创伤救治的改良版SBAR沟通模式记录表单,其中S模块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受伤机制、损伤程度等,B模块包括主诉、既往史、过敏史、辅助检查异常结果等,A模块包括生命体征、神志、瞳孔、伤口、各类管道、用药输血情况、皮肤情况等,R模块包括关注生命体征、伤口、疼痛、皮肤、管道情况、气道分泌物等;再者采取理论授课、案例分析、临床观摩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对抢救室医护人员进行反复多次的培训;最后在临床中实施改良版SBAR沟通模式,用于患者信息记录、临床评估与干预、抢救室交班及转出交接等多方面工作,以确保所有救治措施被完整、准确地实施。对照组沿用传统的交班及转出交接模式,即在传统抢救记录单上记录创伤患者的相关诊疗信息,主要基于个人的临床经验与即时记忆进行临床评估及干预,另外在抢救室创伤患者交班与转出交接时,以口头交接为主、书面交接为辅。

1.3 观察指标

(1)抢救室严重创伤患者的交班质量指标:抢救室交班问题发生率与交班所耗时间,其中交班问题包括医护项目填写不全、漏签名、记录不及时、记录内容不完整、实施措施后无效果记录、记录内容重点不突出、量化内容记录不具体、随意涂改等情况。

(2)抢救室严重创伤患者的转出交接质量指标: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与交接所耗时间,其中交接问题包括信息交接不完整、信息沟通错误等。

(3)抢救室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及出院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如率的比较,进行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室交班质量比较:见表 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医护人员在交班过程中的问题发生率明显降低,交班的时间显著缩短,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表 1 两组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室交班质量比较
组别 例数 交班问题发生率[例(%)] 交班所耗时间(min)
对照组 394 54(13.7) 26.42±7.31
观察组 395 32(8.1) 17.93±5.03
χ2t 6.379 14.311
P 0.012 < 0.001

两组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室转出交接质量比较:见表 2。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医护人员在转出交接过程中的问题发生率明显降低,转出交接的时间显著缩短,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

表 2 两组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室转出交接质量比较
组别 例数 交接问题发生率[例(%)] 交接所耗时间(min)
对照组 394 38(9.6) 18.53±5.42
观察组 395 19(4.8) 10.45±3.34
χ2t 6.879 15.327
P 0.009 < 0.001

两组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比较:见表 3。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应用改良版SBAR沟通模式后,抢救室严重创伤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抢救成功率与出院好转率显著提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表 3 两组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效果的比较(%)
组别 例数 不良事件发生率[例(%)] 抢救成功率[例(%)] 出院好转率[例(%)]
对照组 394 33(8.4) 383(97.2) 340(86.3)
观察组 395 15(3.8) 392(99.2) 363(91.9)
χ2 7.236 4.675 6.379
P 0.007 0.031 0.012
3 讨论

急危重症患者在急诊抢救室的救治过程中,抢救记录是医护人员记录患者救治信息及传递医疗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抢救室医护人员的一个常规、且极其重要的工作,其记录的全面性、准确性及传达信息的有效性将会直接影响到医护人员开展各项工作的顺利程度,进而可能导致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甚至增加患者病死率[6, 10]。然而,在当前繁重的医疗工作形式下,传统的抢救记录及其对医疗信息的传递,已暴露出各样的缺点与不足。例如,传统抢救记录单并不适用于每一种急危重症,不能便捷、且针对性地记录该疾病的临床特点,以致抢救室医护人员在记录的过程中,可能遗漏或疏忽部分重要信息,还可能延长抢救室救治时间;在抢救室交接班过程中,抢救记录单是医护人员进行医疗信息传递的重要依据,但由于传统抢救记录单的记录要求可繁可简,以致交班人员常常出现交班过于形式化、流程不规范、主观性强,而且交班内容简单、重点不突出及交接不清,以至于接班人员不能有效地接收信息,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医疗安全和质量,以及降低医护人员执业的满意度;在患者转出交接中,由于抢救记录的信息不全面或欠准确,可能导致医护人员的转运前评估不足、风险意识不强、搬运工具选择不当,转运途中陪护人员不足、责任心不强及监测治疗设备限制,交接时与接收科室沟通欠全面、细致、妥当等,不仅影响患者转运安全、引发危险事件,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效果[11, 12]。在本院抢救室,同样观察到上述抢救工作模式下出现的各种医疗隐患,同时考虑到严重创伤的救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早期、快速、准确、全面的伤情评估,并及时转出开展后续的确定性治疗方案,因而对抢救记录及其医疗信息传达的准确性、时效性等要求更高。因而,我们试图寻找能有效转换且适用于各种急危重症临床特点的、便捷的、有效的抢救记录表单,重点关注该新型记录表单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室交班与转出交接质量、以及临床救治效果的提升作用。通过文献检索,最终选择将SBAR沟通模式用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室救治过程中,并期望通过该沟通模式在严重创伤救治方面的成功应用逐渐拓展到抢救室其他急危重症的救治过程中。

研究表明,SBAR是一种快速、有效且结构化的沟通模式,即现状—背景—评估—建议,分别表示目前发生了什么、什么情况导致的、我认为问题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等。最初,SBAR沟通模式主要用于美国海军核潜艇和航空业,旨在保证紧急情况下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随后,该模式被拓展到医疗领域,为跨学科交流提供了沟通框架,并有效地降低了医疗事故的发生数量[11]。近年来,SBAR沟通模式逐渐被用于临床交班、患者转出交接等方面,已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在临床交班过程中,勾洋等[7]在急诊重症监护室应用SBAR沟通模式,结果使医护人员更好地掌握患者的整体病情,且明显降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数量,并使患者满意度从90.41%增长至95.57%。温丽婷等[8]在手术室建立术中精细化的SBAR报告模式,发现手术交班时间缩短44%,因沟通不良导致的不良事件减少37%,患者满意度提高11%。在患者转出交接过程中,于佩佩等[9]将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心血管重症患者的转出交接过程中,结果明显缩短患者转出交接时间,并降低患者后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医护交接双方及患者满意度。丁力等[10]评估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转出交接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发现转出交接问题发生率明显降低、交接时间显著缩短,交接双方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在SBAR沟通模式的使用中,需要根据疾病的个性化特征,进行特定的表格设定。因而,我们根据临床创伤的救治特点,在改良版SBAR沟通模式中增加了受伤机制、损伤程度及用药输血情况等各类指标,旨在更加符合严重创伤救治的各种需求。另外,我们通过理论授课、案例分析、临床观摩和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对抢救室医护人员进行了反复多次的培训,以确保改良版SBAR沟通模式在临床工作中的熟练应用。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改良版SBAR沟通模式在抢救室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抢救室医护人员在交班过程中的问题发生率明显降低,交班时间显著缩短,这一结果提示改良版SBAR沟通模式确能提高抢救室严重创伤患者的交接班质量。在创伤患者转出交接过程中,同样观察到抢救室医护人员的交接问题发生率明显降低,交接时间显著缩短,研究结果提示改良版SBAR沟通模式同样适用于严重创伤患者的转出交接。此外,通过应用SBAR这种快速、有效且结构化的沟通模式,使得医护人员交班及转出交接的信息传达效率与准确性均得到提高,进而降低抢救室严重创伤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提高其抢救成功率与出院好转率,最终改善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预后结局。

参考文献
[1] 张茂, 赵小纲, 白祥军, 等. 努力提高综合性医院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水平[J]. 中华创伤杂志, 2017, 33(11): 970-973. 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7.11.003
[2] 王正刚, 张连阳. 创伤死亡曲线研究现状[J]. 中华创伤杂志, 2011, 27(4): 382-384. DOI: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1.04.030
[3] 赵晓东, 刘红升. 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早期救治的研究进展:团队模式、标准化细节[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5): 553-556.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5.002
[4] 罗南, 李平平, 高丽华, 等. SBAR沟通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2(32): 4733-4736. 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6.32.044
[5] 王健, 刘书花, 焦清海, 等. 邯郸市某医院急诊护理管理模式介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26): 3267-3269. 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3.26.040
[6] Beckett CD, Kipnis G.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integrating SBAR to improve quality/patient safety outcomes[J]. J Healthc Qual, 2009, 2010, 31(5): 19-28. DOI:10.1111/j.1945-1474.2009.00043.x
[7] 勾洋, 石群, 汤月明. 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25): 3241-3243. DOI:10.3760/j.issn.1674-2907.2014.25.034
[8] 温丽婷, 胡雪萍, 任国琴, 等. 精细化的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医院手术团队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27): 3461-3464. 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17.27.006
[9] 于佩佩, 黎莉. SBAR沟通模式在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转出交接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20): 2535-2537. DOI:10.3760/j.issn.1674-2907.2014.20.029
[10] 丁力, 陆婷婷, 邹婷婷, 等. 标准化沟通方式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转出交接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7): 627-629. DOI:10.3761/j.issn.0254-1769.2012.07.018
[11] Leonard M. The human factor: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effective teamwork and communication in providing safe care[J]. Qual Saf Health Care, 2004, 13(suppl_1): i85-i90. DOI:10.1136/qhc.13.suppl_1.i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