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Vol. 28 Issue (3): 387-390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3.023
东海区域海上医学救援现状调查与分析
许利明 , 蔡文伟     
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杭州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浙江省灾难医学研究所,杭州 310014

东海区域是长江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线的交汇处,是支撑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战略支点,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不断推进和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海上活动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海上险情和事故的发生频率也在上升。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 建立和完善海上医学救援体系变得更为迫切。2018年3月,采取实地调研和会议访谈形式,笔者考察当地医院、市急救中心、海上医学救援基地、海事救援船,对我国东海区域海上医学救援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如下。

1 东海区域海上医学救援现状 1.1 多部门共同参与海上救援

由于海上救援的专业性及复杂性,参与海上救援的部门较多,包括海事、渔业、医疗卫生、海警、东海救助局等部门,形成了“九龙治海”的局面。2017年舟山市卫生系统参与海上救援1 120次,其中1 104次为岛际间转运,16次为海上灾害救援。海事部门作为海上救援的主要力量,2017年开展救援101次(伤病30次,触礁7次,触损1次,搁浅8次,火灾12次,机损7次,浪损1次,碰撞11次,自沉8次,其他16次),其中涉及人员伤亡的约占1/3,搜救遇险人员596人,其中获救563人,由医护人员参与出海救援3次。东海救助局是我国东海区域海上救援的专业力量,2017年出动大型救助船17艘次,近海快速救助船5艘次,近海快速救助艇2艘次,救助直升机57架次,救助中外遇险船员54人,遇险船舶2艘(其中外籍船员47人,外籍船舶2艘),接救伤病员与渔民13人。

1.2 应急救援机制初步形成

浙江省舟山医院作为海上医学救援的承担单位之一,已建立相应的出海救援的人员遴选方案、装备配置方案及相关应急救援预案。市海事局设立8个海事处,并制定双人双岗值班制度,对海上突发事件做到及时应答。市政府将海洋与渔业局、海事局、交通运输部门、医疗急救部门、公安局、消防局等承担紧急救援和应急处置的部门联合组建社会应急联动救助平台,建立24 h值班制度。针对海上发生的海损、海难、溢油、渔船碰撞等事故警情,市应急联动中心接到报警后,立即移交市海事局(市海上搜救中心、市溢油应急中心)或市海洋与渔业局,由海事部门或海洋与渔业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指挥和处置。实现群众只需拨打一次电话就能实现多部门联动救援(图 1)。

图 1 海上救援应急联动机制示意图
1.3 海上救援的特点

现阶段海上救援对象以渔船和渔民为主。渔船按港籍管理,舟山市港口注册登记渔船约6 000艘,在职渔民约60 000人。渔船常数十艘结伴出海。当其中人员或船只遇险时,由于陆上救援力量到达现场所需时间较长。按就近救援原则,首先以船员间及渔船间自救互救为主,当涉及人员伤亡或者船只损伤超出自救互救能力时,会求助渔业部门。此类灾害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灾害规模小,种类多。灾害平均单次伤亡人数较少,但事件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与谢培增等[1]研究结果一致。按照出险原因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按损伤类型可分为:骨折、颅脑损伤、烧伤、爆炸伤、化学毒物沾染、淹溺、低体温、中毒等[2]

(2)救援任务具有突发性、复杂性、流动性等特点。渔船作业流动性较大,发生险情的时间、地点、规律、伤情、灾害现场环境及海上气象条件等难以预计。救援队往往是在紧急情况下受领任务,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对现场情况缺乏全面评估与准备[3]

(3)受海上气象、海况的影响大。船只出险往往是在恶劣的海况及气象条件下,现有大部分救援船只在较大风浪情况下不能出海,且海上风、浪、涌、能见度等直接影响对落水者的搜救和伤员靠帮转运,增加救援难度,直接威胁遇难人员和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1.4 海上救援硬件建设

随着政府部门对海上救援投入力度的加大,东海救助局现有救援船舶、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舟山市主要岛屿已建立了专业直升机停机坪或临时起降点(图 2)。计划至2020年,舟山市将设立救援直升机值守待机点。渔业部门配有综合管理船,随船配有医护人员,驻扎外海海域渔业捕捞作业集中区域,可及时对伤员进行救治。

A:救援背囊;B:负压真空担架;C:直升机停机坪;D:海事船舱门 图 2 海上救援硬件设施
1.5 远程会诊

舟山市由1 390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住人岛屿104个,悬水小岛和偏远村庄58个。海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偏远海岛到市区医院需两三天时间,海岛居民看病难、看病综合成本高等问题较为突出。通过远程医疗协作网的建设,将基层医院通过视频、音频等互联网技术,与市级医院连接。患者在基层医院医生陪同下接受远程就诊。由基层医生将通过问诊、查体等收集到的信息汇报会诊医生,后者下达医嘱。会诊医生可在短时间内集中会诊多个地点的患者,提高诊治效率。

2 东海区域海上医学救援的探索 2.1 加强多部门协同救援

多部门参与海上灾害救援活动,为海上医学救援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持,但也使得救援力量较为分散,不能拧成一股绳。如东海救援局是海上搜救的专业力量,拥有救援船、直升机等先进的技术装备,搜救能力强,但职员的急救医学知识缺乏,且救援船上未配有医护人员,造成救援船上医学设备如手术室等处于闲置状态。渔业部门作为渔民、渔船的主管部门,已对渔民开展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的培训,但缺少创伤急救等医学知识的培训,且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海事部门作为商船的主管部门,经过实地走访,海事部门现有船只多为海洋执法船只,舱门较小,不能通过担架,缺乏吊臂等伤员转运设备,不是伤员转运的最佳选择。卫生部门是伤员医学救治的专业力量,但缺乏将医护人员投送到现场的工具。因此,应在现有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制定海上紧急医学救援协作机制,充分调动现有救援力量及资源,依据海上灾害中常见的疾病、创伤类型,制定培训计划,组织临床医生对船员、渔民进行培训、考核。对现有东海救助局救援船内相关医疗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重点补充手术室缺少的仪器、设备,使其可完成截肢术、腹腔内出血患者剖腹探查术、颅高压患者去大骨瓣减压等确定性手术。并对这些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责任落实到人。定期组织紧急医学救援协作机制内相关单位开展海上救援演练,加强各部门间的配合,提高救援效率[4]

2.2 加快信息化建设

图 1显示,舟山市已组建社会应急联动救助平台,遇险人员将信息向主管部门上报(如渔民报告海洋和渔业局,或者村、镇领导,或110、急救指挥中心),再由接警的部门评估核实后,将相关信息传递给需要协助的部门(如海洋和渔业局需要卫生部门配合,联系急救指挥中心,后者通知相关医院委派医护人员由120救护车送至码头与海洋和渔业局救援船一同出海救援)。平台的建立提高了海上救援的效率。但报警信息在多次传递后造成信息失真,同时由于接警人员往往不是医务人员,缺少对患者伤情的医学评估,可能出现救助过度或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医务人员不能与伤员或者现场人员直接沟通,因此不能进行及时的医学指导[5]。因此,加快海上救援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救援效率刻不容缓。

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资源共享”[6],贯穿于海上灾害的预测、监测、预警、预防、救援、后勤保障等过程中。实现“人”、“物”和“决策方案”的无缝链接[7]。其中,最为迫切的是完善应急联动救助平台和远程医疗的建设,以提高医疗救援效率。美海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远程医学信息传递,可减少医疗后送工作量的28%[8]。因此,对接线人员进行医学培训,对海上灾害报警中人员损伤情况进行专业的医学评估[9],根据受伤严重程度、受伤人数确定事件等级,启动相应级别预案[10]。同时利用未来5G技术、可穿戴式生物医疗仪器的推广,将已有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加装远程医学设备,实现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数据的安全传输,将海上远程医学救治的前端延伸。在派遣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前,远程指导伤员救治。

2.3 提高海上救援时效性

海上特殊的环境,使得海上救援力量难以及时到达现场。渔船航速约为10节左右(1节=1.852 km/h),现有渔业救援船航速约为20节。当渔民遇险时,如需救援渔船仍可航行,由渔业局救援船携医护人员,与渔船采取对接的方式,共同航行至某海域,靠帮将伤员转移至渔业局救援船。直升机对起降场地要求低,可实现点对点垂直升降,并可以在空中进行悬停施救,是海上应急救援中最为快捷的投送工具。现行机制下,舟山市海域如需直升机救援,需从上海高东机场或厦门高崎机场派遣直升机,直升机飞至舟山市转场加油后再飞至事发海域进行救援。同时直升机救援半径实际限制在100海里左右(1海里=1.852 km),并且受天气影响较大;滞空时间短、承载力不足[11],同时飞行时噪音较大,且直升机的下冲气流较强,可能掀翻救生筏,造成伤员和救援人员的二次损伤。因此在海上医学救援中,开展“舰机协同”模式。根据海难性质、程度和事发距离,采取不同的海上救援投送方式。对于近海海域海难救援,以岸基的指挥基地为核心,建立联合指挥体系,直接派遣救援船前往营救,并动员各类飞机空投物资和人员参与救援。远海海域海难救援,则以大型水面舰艇为现场救援指挥基地,由直升机最先到达灾害现场,投送救援设备和人员,并发出定位信号,引导后续救援船到达事发地。对于轻伤者,可送到救援船进行处置和后送;重伤者由直升机直接后送至基地医院[12]

2.4 多渠道筹措海上救援经费

海上救援相较与陆上救援费用较高,海上救援装备,尤其是舰船、直升机等购置费用巨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海上医学救援的发展。高昂的日常维护和使用费用,使得海上救援的可持续性难以保障。直升机救援每小时约需3万元,救援船的花费与船只大小相关。现有救助模式下,相关机构对于涉及人员伤亡的救助皆为公益性质,相关费用由政府支出。因此对地方财政造成不小的压力。同时,在实际救援中,由于缺少对伤员伤情的准确评估,存在夸大伤情、误报等情况,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除政府投入、个人分担外,引入航空医疗救援保险,社会慈善捐赠等社会资金投入,是推动海上航空医疗救援及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13]

2.5 加强人员培训

现有参与海上救援的相关部门均表示迫切需要医学知识培训。(1)在救援行动中希望由医护人员参与,由医护人员进行通气、包扎、止血、固定、搬运等专业急救处理,同时判断伤员是否适合搬动及后送。(2)救助局、海事、渔业等部门职员,虽有部分经过心肺复苏等培训,但创伤急救知识等尚未普及,且这些部门职员流动性较小,因此,予系统培训后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海上日常救援中,以渔船及渔民伤亡为主。现阶段年轻渔民较多,缺乏海上从业经验,遇到灾害时,缺乏自救互救能力。渔业部门虽已对渔民进行培训,但仍需要由掌握专业医学知识的医护人员对渔民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4)现有医护人员多无长期海上生活经验,因此在出海救援时,晕船现象较为普遍,使得在执行救援任务时,出现“自顾不暇”的现象。因此加强海上救援人员的培训,掌握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等通用创伤急救技术[14]。同时针对海上特有的损伤类型,掌握海上换乘技术,弃舰求生技术、漂浮生存技术、复温技术等。并且定期举行多部门协同演练,加强各部门间的配合,提高救援效率[15]

2.6 加快海上医学救援的科研统计

我国海上救援现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关于海上灾害及救援完整、准确的数据。现阶段参与救援的部门较多,数据统计的标准及归档单位不一,造成数据的偏差。同时缺乏对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底地形等数据进行调查收集。因此,急需对海上救援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为国家海上救援制度的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对东海区域海上医学救援的实地调研,分析参与海上医学救援的组织机构、硬件设施、协助机制及海上医学救援的特点。同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海上医学救援的机制、技术相比较,与海上医学救援的实际需求相比较,我国海上灾害医学救援还需不断完善,以促进我国海上医学救援的发展,提高救援效率,保障我国海上从业人员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谢培增, 汪先兵, 白晓, 等. 大批海上灾害伤病员的医疗救护[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11): 1140-114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0.11.005
[2] 钱阳明. 水系灾害的医学救援[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0, 5(9): 789-792.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0.09.001
[3] 李淮涌, 徐武夷, 田丽丽, 等. 海上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的思考[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 6(8): 690-691, 697.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1.08.005
[4] 彭碧波, 郑静晨, 陈虹. 国际救援两种医疗模式的对比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21(9): 966-96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9.010
[5] 薛晓艳, 朱继红. 中国和法国急诊模式的比较[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6): 382-383. DOI:10.3760/j.issn.1000-6672.2006.06.009
[6] 邬小军, 杨卓轶, 刘月婷, 等. 灾害医学救援行动信息化研究[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3, 1(1): 16-19. DOI:10.3969/j.issn.2095-6275.2013.01.006
[7] 陈锋, 侯世科, 樊毫军. 基于物联网的灾害医疗救援体系构建[J]. 医疗卫生装备, 2014, 35(5): 122-125. DOI:10.7687/j.issn1003-8868.2014.05.122
[8] 钱阳明, 朱敏, 田丽丽, 等. 海上医学救援概况与构想[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5, 10(4): 301-304.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5.04.001
[9] 顾旭东, 聂时南. 法国院前创伤急救体系介绍[J]. 创伤外科杂志, 2013, 15(3): 286-288. DOI:10.3969/j.issn.1009-4237.2013.03.037
[10] 蔡文伟. 世界卫生组织灾难事件的应急响应框架解读[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 23(9): 967-97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4.09.004
[11] 航空医学救援医疗装备专家共识组. 航空医学救援医疗装备的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2): 141-14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2.007
[12] 安丽娜, 彭碧波. 国外海空救援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7, 5(6): 352-355. 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17.06.015
[13] 崔海梅, 徐朱连. 嘉兴市企业化救队伍参与社会救援的新模式探究[J]. 中国应急救援, 2017(4): 52-55. DOI:10.3969/j.issn.1673-5579.2017.04.012
[14] 郑静晨. 现代灾害医疗救援五项技术[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2): 117-11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2.001
[15] 史成和, 胡明, 安怀杰, 等. 海上批量落水人员自救互救技术探索与实践[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5, 10(1): 15-18.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5.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