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Vol. 28 Issue (1): 1-1
仰望星空 脚踏大地
何小军1 , 马岳峰1     
1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杭州 310009

仰望星空,浩渺星空有我们的梦想;脚踏大地,祖国母亲是我们的初心。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在邵孝鉷教授、王一镗教授、樊寻梅教授等老一辈急诊人的努力下,急诊医学在我国落地并开始承担急危重症抢救任务;江观玉教授提出急诊医学“三环理论”,整合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三个生命抢救的重要环节,极大地丰富了急诊医学的理论内涵;李春盛教授、于学忠教授带领着急诊同仁对急危重症的基础、临床进行了执着、深入的研究,制定了大量宝贵的指南、共识,为我国的急诊医学发展的规范与严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玉国教授、吕传柱教授提出急诊急救大平台概念,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认同和支持;五大医学中心建设,将急危重症的抢救时间与团队协作的要求提升到新的高度。

我们对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有着特别的渴望与学习热情,从最初的留观室、抢救室、EICU,到创伤杂交手术室、复苏中心、中毒救治中心、卒中中心,从最基本的清创止血、心脏按压,到急诊支气管镜、高流量氧疗、主动脉球囊阻断(REBOA)、ECPR、ECMO,我们不断地学习、借鉴,运用新理念、新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对急救医疗服务需求的提高,有500多家医疗单位加盟的“中国空中急救医院联盟”带动了空中急救理念的推进与空中急救医疗服务的发展,空中急救平台将各级医疗机构更为紧密地链接在一起,成为救护车的高效补充,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仰望星空,急诊人不懈努力,追求梦想!

三十多年过去了,急诊医学从早期的生存模式的探讨发展到学科特色的建设阶段,但我们从未放弃过梦想,始终以为群众提供更好的紧急医疗服务为己任,不断丰富学科的内涵、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科室内的创伤团队、复苏团队的建设,各种流程优化、业务学习,专题讲座为急诊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E-training、复苏、超声、ECMO、营养支持、支气管镜等特色培训班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急危重症抢救能力;更多的急诊临床注册研究也逐步开展,急诊医学的基础、临床研究有了更大的广度与深度。

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时提出了“七分普及、三分提高”的战略任务。通过三十年的发展,这个战略任务已圆满完成,急诊医学科已遍布全国县级以上每一家医院,许多大医院的急诊科建设已能比肩世界一流医院。然而,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东西部、南北方发展差距比较大,中国的急诊医学科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不稳定”的现状,特别在县级医院表现尤为突出。县级医院的发展是中国医改的主要任务,而县级医院的急诊科则是关键所在,是县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守护者。为推动县级医院急诊医学科的发展,2018年11月3日,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领导和支持下,由海南医学院、《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等共同发起的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在浙江省余姚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马岳峰教授发布了800多家中国县级医院急诊科的调查结果,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未来的发展之路:七分规范、三分提高。“县域强、急诊强”,全面提升县级医院急危重症的抢救能力,才能更好、更广泛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应急医疗服务,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脚踏大地,急诊人孜孜不倦、俯首甘为孺子牛。

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了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功能。我们将在努力办好《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同时,继续提升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的国际影响力;2019年,我们将迎来2本刊物的编委换届工作,在感恩老编委们关爱与帮助的同时,我们也将在新一届的编委会的带领下继续努力工作,更好地为我国的急诊医学的发展服务。

仰望星空,追逐梦想;脚踏大地,不忘初心。

我们即将迎来科技期刊发展的春天,也守望着急诊医学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