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Vol. 27 Issue (8): 955-956
人工气道护理小组的建立与管理
王丽竹, 王华芬, 李茜, 曾妃, 徐剑锋, 张世军     
310009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ICU (王 丽竹、李茜、张世军);护理部(王华芬),呼吸治疗专科(徐剑锋)

建立人工气道,特别是气管插管后,患者的吞咽受限,口腔分泌物及胃食道反流物以及医护人员的操作等均会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1-2]。国外报道显示VAP的发生率为6%~52%,病死率为14%~50%,若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所致,其病死率可达76%[3-4]。在我国,VAP的发病率为4.7%~55.8%,病死率可达19.4%~51.6%[5-7]。在美国,VAP导致住院费用增加4 000美元/每次住院[8-9]。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于2017年在下建立了人工通气护理小组,在规范临床护士护理人工气道的行为及全面管理行人工通气患者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人工气道护理小组的组成及成员

小组成员采取护士自愿、护理部筛选的双向选择方法进行选拔,共纳入来自全院各临床科室,主要来自各ICU的护士100名。其中组长1名(护理部主任),副组长1名(重症片区护士长),均具有丰富的人工气道护理经验及护理管理经验。人工气道护理小组又分为基线调查组、循证组、操作指导组及信息组5个亚组,各亚组分别设定1名组长及1名副组长,各亚组组长为各ICU护士长,副组长为ICU责任组长,均具有丰富的人工通气护理经验及管理知识,各亚组成员为临床护士。小组中基线调查组20人,风险评估组15人,循证组10人,操作指导组40人,信息组15人。

1.2 工作方法及效果 1.2.1 人工气道护理小组的工作常规

人工气道护理小组组长宏观调控各项问题,副组长起辅助作用,各亚组组长主要进行各个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安全管理及该小组的运行发展,亚组副组长主要制定培训方案并对成员进行培训。亚组组长及副组长深入临床进行各个科室人工通气护理工作的质量检测,监督责任护士实施护理措施的准确性,动态观察护理效果。

1.2.2 人工气道护理小组各亚组的工作内容

(1) 基线调查组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全院护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工通气的基本知识、风险评估、预防措施、并发症管理等方面,分析护士在人工通气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培训内容提供基础。(2)循证组检索国内外人工气道护理相关指南及人工通气领域治疗最新进展,与人工通气领域专家进行沟通,邀请呼吸科、胸外科及ICU专家进行授课,寻找最佳人工气道护理依据。(3)操作指导组掌握人工气道护理方法及并发症预防措施,在小组培训时进行现场演练,规范全院护士行为,深入临床进行操作或监督临床护士工作,最大程度上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4)信息组及时了解人工气道护理最新知识,参加相关培训,搭建人工气道护理小组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人气圈”微信群进行讨论,并按照护士反馈信息进行定期修改维护,制作各种预防措施PPT及视频,放置院内网上以供临床护士学习。各个小组之间分工明确,协调工作,在本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护理流程。

1.2.3 人工气道护理小组成员的培训

受训人员分为三阶梯:第一阶梯培训:派遣代表参加院内、院外人工通气专业培训,培训后根据学习内容及自制问卷调查结果制订第二阶梯培训计划。第二阶梯培训:人工气道护理小组成员采取多媒体理论授课、小组讨论和病例分析的形式进行培训,每季度参加各亚组举办的学术沙龙活动。第三阶梯培训:由人工气道护理小组成员对病房护士进行培训,主要为操作演示。此部分培训使用的课件和视频在全院公开,临床护士也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1.3 调查方法 1.3.1 护士调查

分别在人工气道护理小组成立的前后,随机抽取本院临床护士进行人工气道相关知信行调查,并进行无菌吸痰操作考试。

1.3.2 患者资料

随机(随机数字法)抽取人工气道小组成立后3个月即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行人工通气患者中的13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本院人工气道小组成立前即2016年9月至11月收治的人工通气患者中的142例为对照组。纳入标准:所有行人工气道的患者;排除标准:在行人工气道前已经存在肺部感染的患者。

1.3.3 患者观察指标

患者平均住院日、气道湿化满意度、气囊压力值正确率(正常值25~30 cmH2O)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软件处理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计数资料的比较采取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组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成组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人工气道护理小组成立前后分别随机抽取临床护士1 000人和1 050人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排除填写不完整的问卷后分别为987例和1 037例。同时分别抽取298位及301位护士进行无菌吸痰技术的操作考核。小组成立前后护士人工气道相关理论得分分别为:(51.26±10.942)分和(58.20±9.147)分;无菌吸痰操作得分分别为(80.07±7.128)分和(85.46±6.945)分,见表 1。人工气道护理小组成立前后患者人工气道相关临床指标的比较气道湿化满意度由70.42%提高到91.6%,气囊压力值正确率由73.24%提高到9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个时间段内均未发生VAP。人工通气患者平均住院日由(16.55±10.407)日降到(14.64±7.268)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1 人工气道护理小组开展前后护士基本理论知识及操作考试得分比较
组别 例数 理论知识(分) 无菌吸痰技术(分)
小组成立前 987 51.26±10.942 80.07±7.128(n=298)
小组成立后 1037 58.20±9.147 85.46±6.945(n=301)
t 15.442 9.373
P < 0.01 < 0.01

表 2 人工气道护理小组建立前后患者相关指标的比较
组别 例数 平均住院日 气道湿化满意度 气囊压力值
过度 满意 不足 正确 不正确
小组成立前 142 16.55±10.407 12 100 30 104 38
小组成立后 131 14.64±7.268 2 120 9 119 12
χ2/t -1.744 19.539 14.109
P 0.0822 < 0.01 < 0.01
3 讨论

人工气道专职护理小组的运行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ICU再入院及人工气道留置时间,可降低VAP的发生率、患者病死率、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气道内痰痂形成率等人工气道相关并发症。本院自成立人工气道护理小组以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人工气道专科培训体系,通过三级阶梯培训模式传递气道管理相关知识及技能,提高了护士对人工气道的管理意识。管理层面,建立了规范化的人工气道护理流程。实施层面,人工气道小组通过信息系统对全院人工气道患者统一管理,动态监测患者气道管理现状,及时提供专科指导方案。此外,临床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遇到人工气道疑难问题,直接联系人工气道护理小组成员,及时得到有效指导。从专科监管到临床个体反馈,切实提高临床护理人员人工气道的管理意识及实施效能。

通过对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护理人员对人工气道的相关理论知识缺乏,各个层级护士知识欠缺程度不一,通过分析问卷中各个板块的问题,按其知识缺乏程度进行排序,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分别进行培训,使每一位护士都能有途径提升自己。在培训过程中,理论知识相对枯燥,一部分护理人员学习积极性欠缺,针对此问题,小组采取病例讨论、开展沙龙活动进行授课,努力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在小组运行过程中,涉及到多科室协作问题,小组成立初遇到问题时多为电话联系,往往消息滞后,因此,小组建立人气圈微信群,遇到问题可实时上传并附带图片,以便迅速获得最佳解决方案。

通过建立人工气道护理小组,临床护士人工气道相关知识及操作水平得到提升,并提高了临床操作满意度。然而,在本研究中,人工气道小组的建立对减少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方面并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 0.05)。并且两个时段均未发生VAP。可能原因为:①在提倡优质护理的大环境下,患者发生VAP的概率较以前大大降低,在本研究中样本量偏少,不能代表总体参数, 因此还需进行深入研究;②人工通气是有效的急救手段之一,行人工通气患者中急危重症患者占有很大比例,疾病本身因素是患者发生感染或延长住院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Davis K A.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a review[J]. J Intensive Care Med, 2006, 21(4): 211-226. DOI:10.1177/0885066606288837
[2] Bassi GL, Ferrer M, Marti JD, et al.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J]. 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4, 35(4): 469-481. DOI:10.1055/s-0034-1384752
[3] Khurana S, Mathur P, Kumar S, et al.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nd impact of multidrug-resistant infections on patient's outcome:Experience at an Apex Trauma Centre in North India[J]. Indian J Med Microbiol, 2017, 35(4): 504-510. DOI:10.4103/ijmm.IJMM_16_186
[4] Halpern NA, Hale KE, Sepkowitz KA, et al. A world without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time to abandon surveillance and deconstruct the bundle[J]. Crit Care Med, 2012, 40(1): 267-270. DOI:10.1097/CCM.0b013e318232e3ec
[5] 张之阳, 王光英, 赵浩天, 等.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流行病学[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7): 1677-1680. DOI:10.11816/cn.ni.2017-163576
[6] 郭伟, 崔生辉, 李景云, 等.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途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国际呼吸杂志, 2011, 31(13): 1010-1013. DOI:10.3760/cma.j.issn.1673-436X.2011.013.013
[7] 冯芸, 刘娟, 周人杰. 湿热交换器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6, 9(5): 537-539. DOI:10.3877/cma.j.issn.1674-6902.2016.05.015
[8] Rello J, Ollendorf DA, Oster G, et al. Epidemiology and outcomes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a large US database[J]. Chest, 2002, 122(6): 2115-2121. DOI:10.1378/chest.122.6.2115
[9] Alp E, Voss A.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and infection control[J]. Ann Clin Microbiol Antimicrob, 2006, 5(1): 7. DOI:10.1186/1476-07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