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Vol. 27 Issue (1): 1-2
砥砺前行筑梦辉煌
何小军, 马岳峰     
310009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些都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医疗体制改革将是整体布局,构建从中心医院到县乡基层医院“医联体”的“纵向联动”,打通医疗资源分布时空不均的现状,这些都对我国的急诊医学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 从“合纵”到“连横”

从江观玉教授提出急诊的“三环理论”开始,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三个生命抢救的重要环节引起极大的重视[1],加强“三环”的紧密衔接,建设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应急救援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急诊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2016年,我国“十三五”规划揭开了新的五年宏图,“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卒中中心”等相关学科绿色通道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这不仅仅是对某些病种的规范化治疗,更是联合相关学科,创新医疗学科合作机制,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急救理念,将塑造中国特色的急诊新模式[2]。最近,国家卫计委医改局委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两位主委——陈玉国教授、吕传柱教授起草《进一步加强急诊与院前急救大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这必将进一步推进急诊学科的大发展。

在我国卫生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医联体的构建为区域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构建更大的急诊急救网络,共享区域内的急危重症医疗资源成为必然。因此急诊医学联盟、创伤联盟、中毒救治联盟等也随之诞生,如何让相关的急危重症联盟从“意气相投”变成行之有效,共同进步、发展的急诊医学新体系,从而保障一方人民的安全健康,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2 修内功,做急诊医学“特种兵”

从马遂教授将急诊科医生工作形象地比作“先开枪后瞄准”开始,急诊医生的“特种兵”形象由此而生。但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抢救急危重病患者,光有勇气与想法已经不够,我们更应当有自己过硬的专业技术。实践证明,急诊医学医生对各种新理念、新技术有着特别的渴望与学习热情,这点从各种新技术在急诊医生中所受的欢迎与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深耕临床,大量的临床经验更培养了急诊急救思维;细化专业,突出特色,是丰富、完善急诊医学抢救体系的必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最初的留观室、抢救室、EICU,到创伤杂交手术室、复苏中心、中毒救治中心、卒中中心,从最基本的清创止血、心脏按压,到急诊气管镜、高流量氧疗、主动脉球囊阻断(REBOA)、EPCR、ECMO,正是不断地学习、借鉴,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才赋予了急诊医学强劲的发展动力。

3 临床、科研、教育,三位一体

急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教学与科研,离不开教育与培训,它们是急诊医学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动力。2017年12月12日,国家卫计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也成立了急诊医学专家委员会,主管部门对急危重症的教学与培训之重视可见一斑。急诊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经开展几年了,我刊对北京地区的规培教育效果与反馈进行了跟踪报道,以期为我国的急诊医学科后备力量的培养与教育提供参考;中国创伤救治培训班(CTCT)、北京协和医院的E-Train课程,浙二医院的急诊超声培训、“白金十分钟”、邵逸夫医院的基于siman仿真人急诊思维模拟训练、以及各地急救技能培训、心肺复苏培训等急诊技能与思维培训都为培养急诊人才而努力。基于我国心肺复苏救治的现状,陈玉国教授也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呼吁建议中国的心肺复苏培训中心,培训的重点应该进入学校和机构。在科研方面,我们也由各自为战向多单位合作发展,多中心的急危重症研究越来越多,“急诊床旁超声e联盟”更是开创了全新的教学/合作模式。我刊也在2017年开辟了相应的栏目,与全国的急诊同行们交流分享急诊教学的经验、体会与心得。

急诊医学是新兴学科,在几代急诊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急诊医学事业欣欣向荣;在急诊医学快速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规范急诊临床工作成为重中之重[2]。临床工作大多参考国外的指南共识,都是实用的“拿来主义者”。2017版美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的发布在国内医疗圈激起众多讨论,人民日报亦刊发了《别被西方医学标准牵着鼻子走》的评论文章。诚如王仲教授所说:西方男性胸廓前后径21.6 cm, 东方男性胸廓前后径20.4 cm, 都按压5~6 cm, 谁肋骨断的可能性大?因此,制定基于国内研究证据的中国专家共识尤其重要。我们希望共识能够切实解决临床问题。自2010年以来,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医学救援学会等组织专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后,推出了许多的标准与共识,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也为规范急诊的临床诊疗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3]

在参与专家共识的过程中,我们叹服专家的热情与学识,能深刻地感受到专家对推动急诊医学发展的迫切心情。但我们也发现在指南共识的制定中仍有不足,更希望在借鉴国内外专家共识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提出适合我国急诊医学发展(中文文献证据基础)的指南及共识制定规范与流程,见图 1

图 1 专家共识制定规范与流程简图
4 牢记急诊使命,不忘初心

2017年10月14日,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医学协会(WMA)大会上,《希波克拉底誓言》迎来第八次修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医生治病救人的使命与宗旨永远不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急诊医疗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应以更加前瞻的视角规划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2016年8月14日,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等14家单位发起的“中国空中急救医院联盟”在浙江省杭州市成立,经过1年多的努力与运行,目前已经有500多家医疗单位加盟,“中国空中急救医院联盟”2017年在浙江省成功执行空中急救任务50多次,实现了带呼吸机转运的重症患者转运,全国首例的“直升机-民航无缝对接跨省远程器官转运”。随着空中急救理念的推进与急诊同道们的共同努力,不仅急救直升机成为危重患者转运的有效工具,北京地区开始使用固定翼的急救飞机参与急救医疗服务,空中急救平台将各级医疗机构更为紧密地链接在一起,成为救护车的高效补充,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作为中国急诊学科的喉舌和旗帜,不仅展现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水平,更起着导向与引领的作用[4]。新时代,我们要站在世界急诊学科发展的前列,发出中国急诊的声音,唱响中国急诊的旋律。创办于2010年的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如今已成为世界急诊学科中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成为中国与世界急诊学科沟通交流的桥梁。我们将与全国的急诊人一起砥砺奋进,共创辉煌。

参考文献
[1] 江观玉. 我国急诊医学二十年[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6, 15(6): 485-486.
[2] 王建安, 马岳峰. 又到春暖花开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 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1.001
[3] 陈玉国.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1): 1-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7.01.001
[4] 于学忠. 祈福中国急诊[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 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