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Vol. 26 Issue (6): 721-722
2011年至2015年国内急危重症医学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董燕萍, 马莉, 鲍夏茜, 陆远强     
310003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期刊中心(董燕萍、马莉、鲍夏茜),急诊科(陆远强)

急危重症是研究危及生命状态的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等一系列过程的临床医学学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的疾病谱在不断变化,对ICU专职医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天面对涉及到多学科甚至交叉学科领域的威胁患者生命的严重疾病,势必需要快速有效地掌握各学科的医学知识、随时了解最新的医学研究进展及先进的医疗手段。本文通过对2012年至2015年国内急危重症医学领域相关核心期刊的高被引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了解目前急危重症邻域的研究热点。

1 资料与方法

检索万方医学网及中国知网,检索急危重症领域的期刊,检索词包括“危重”“急诊”“急救”,不含2011年以后创刊的期刊共12种。依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知网数据对12本期刊2011年至2015年高被引前20篇的文献进行分析。采集时间点为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检索时间为2016年12月31日。并根据2012年至2016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整理2011年至2015年12本期刊的扩展影响因子及载文量。

2 结果 2.1 影响因子及载文量情况

6种期刊为月刊,6种期刊为双月刊。除《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临床急诊杂志》及《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2015年影响因子稍有起伏外,其余7种与危重疾病相关的各刊影响因子均呈上升趋势。同时,7种期刊中《中国急救医学》的载文量呈下降趋势,《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载文量呈上升趋势外,其余5本期刊2013年的载文量达高峰,但对当年的影响因子增幅的贡献并不如2014年载文量对影响因子的贡献大。

2.2 各刊被引频次排名前20的文献被引情况

本研究对12本期刊2011年至2015年被引频次排名前20的论文进行整理,合计240篇论文,总被引频次5 623次,篇均被引23.43次。单篇被引最高者461次,为《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2011年修订版)介绍》。240篇文献中,论著92篇,其他包括指南、述评、专题、论坛、经验交流等栏目,因不同期刊栏目分类不一,其他类型无法分类统计。

2.3 高被引文献分布

本文对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文献进一步分析,《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篇,《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篇,《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篇,《中国急救医学》2篇,《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篇,《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1篇。这10篇高被引文献类型以指南占主导地位,其他包括述评及经验交流。

2.4 高频主题词分析

本文对12本期刊被引频次排名前20的共240篇文献关键词进行整理分析,筛选出前10位高频主题词,其中“脓毒症”出现频次最高,达37次;其次是“中毒”和“重症”。此外,还有预后、感染、肺炎等急危重症领域的热点问题。

3 讨论

急危重症医学的学术概念起源于北美及欧洲,急危重症医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临床综合学科,且起步较晚[1]。从本研究收集的12本相关领域期刊的影响因子基本是在逐年攀升的,提示急危重症医学被越来越关注,临床医师及医院对其重视,ICU医师的地位亦在不断提高。为此,本研究对国内急危重症医学领域相关期刊数据进行总结,并通过以上数据分析为今后本刊的发展提供目标及方向。

首先,紧抓热点研究。热点研究问题势必是被高度关注的,且有助于提高本刊学术影响力的有力推动力。本研究发现,国内高被引论文中,脓毒症是急危重症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中一文《2012国际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诊疗指南》的被引频次最高,达139次,且240篇高被引论文中涉及脓毒症的占37篇。脓毒症一直是ICU常见急危重症,且患病率一直居高不下。虽然脓毒症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已经取得不少进展,但是在临床研究中仍然举步维艰[2-3]。从重组激活蛋白C治疗脓毒症患者,到Toll样受体抑制剂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均没有让临床医师及脓毒症研究领域的学者看到患者的显著疗效[4-9]。随着对脓毒症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研究,有学者认为脓毒症并不是简单的一类疾病,而是一种综合征[13]。未来将需要通过大量研究临床流行病学和生物分子学来理解疾病的过程,以更好地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建立分层的系统来治疗脓毒症患者[3]

本研究发现,中毒是国内急危重症医学的另一研究热点,240篇高被引论文中占21篇,其中百草枯中毒相关文献占9篇,其他还包括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职业性中毒等。笔者认为与中国的国情息息相关,中国是农业大国,百草枯是一种高效能的除草剂,在中国农耕地可谓应用广泛。但是,其对人类确是致命的毒药,特别是误服或自服的情况近些年屡有发生,甚至呈上升趋势。百草枯毒性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其中肺是主要的靶器官,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肺泡内及肺间质纤维化,是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其病死率高达50% ~ 70%。加之其没有特效的解毒剂,因此服毒早期快速清除百草枯是目前治疗的关键,这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

其次,积极发挥编委会力量,广邀热点述评,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指南。从本研究的数据可以发现,前10篇高被引文献以述评、指南为主。12本期刊中有5本期刊高被引文献以指南、述评为首。被引频次最高的是《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处理和预防全球策略(2011年修订版)介绍》,频次达461次,亦位居前240篇高被引频次文献的榜首。其次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降钙素原(PCT)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频次达204次;《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为《2012国际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诊疗指南》,频次达139次;《中国急救医学》的《急性百草枯中毒诊治专家共识(2013)》,频次达82次;《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中被引频次最高的是《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频次达51次。由于种族及各地区环境及体质的差异,广邀危重领域知名专家撰写热点述评,并制定适合于中国人相关疾病的指南及标准是非常必要且实用的。

通过对2011年至2015年急危重症医学相关领域12本医学期刊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国内急危重症医学的发展动态变化,也帮助ICU专职医师掌握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相关热点研究问题,为急危重症相关领域研究学者提供一个新思路,有利于扩大我国急危重症医学的学术影响力,形成一个成熟且稳步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服务学术研究者,服务读者,服务作者,更服务于饱受病痛折磨的急危重症患者。

参考文献
[1] 陈德昌. 危重病医学临床基地ICU的起源与发展[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10): 577. DOI: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3.10.001
[2] Saleh M, Mathison JC, Wolinski MK, et al. Enhanced bacterial clearance and sepsis resistance in caspase-12-deficient mice[J]. Nature, 2006, 440(7087): 1064-1068. DOI:10.1038/nature12181
[3] Hotchkiss RS, Monneret G, Payen D. Immunosuppression in sepsis: a novel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order and a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J]. Lancet Infect Dis, 2013, 13(3): 260-268. DOI:10.1016/S1473-3099(13)70001-X
[4] Marshall JC. Why have clinical trials in sepsis failed?[J]. Trends Mol Med, 2014, 20(4): 195-203. DOI:10.1016/j.molmed.2014.01.007.Epub2014Feb24
[5] Ward PA. What's new in the quagmire of sepsis?[J]. Trends Mol Med, 2014, 20(4): 189-190. DOI:10.1016/j.molmed.2014.02.003
[6] Ranieri VM, Thompson BT, Barie PS, et al. Drotrecogin alfa (activated) in adults withseptic shock[J]. N Engl J Med, 2012, 366(22): 2055-2064. DOI:10.1056/NEJMoa1202290
[7] Opal SM, Laterre PF, Francois B, et al. Effect of eritoran, an antagonist of MD2-TLR4, on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the ACCESS randomizedtrial[J]. JAMA, 2013, 309(11): 1154-1162. DOI:10.1001/jama.2013.2194
[8] Rice TW, Wheeler AP, Bernard GR, et al.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trial of TAK-242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epsis[J]. Crit Care Med, 38(8): 1685-1694. DOI:10.1097/CCM.0b013e3181e7c5c9
[9] Seok J, Warren HS, Cuenca AG, et al. Genomic responses in mouse models poorly mimichuman inflammatory diseases[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10(9): 3507-3512. DOI:10.1073/pnas.1222878110
[10] Vincent JL, Opal SM, Marshall JC, et al. Sepsis definitions: time for change[J]. Lancet, 2013, 381(9868): 774-775. DOI:10.1016/S0140-6736(12)61815-7
[11] 顾勤, 陈鸣. 脓毒症的早期识别与规范治疗[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2): 126-129.
[12] Zhang Q, Wu WZ, Lu YQ, et al.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araquat intoxication: three case report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 Zhejiang Univ Sci B, 2012, 13(5): 413-418. DOI:10.1631/jzus.B1200008
[13]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急性百草枯中毒诊治专家共识(2013)[J]. 中国急救医学, 2013, 33(6): 484-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