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Vol. 26 Issue (2): 249-250
海蜇蜇伤研究进展
霍书花, 徐曙光, 苏小云, 田英平     
050000 河北省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 (田英平、霍书花、苏小云),研究生(徐曙光)
;

海蜇(jellyfish) 为海生的腔肠动物,隶属腔肠动物门, 钵水母纲, 根口水母目, 根口水母科,海蜇属。通常指包括海蜇属在内的大型水母,被人类认知的水母大约有1 000多种,常见水母有:白色霞水母、口冠海蜇、僧帽水母、可食用的海蜇等。每年6~9月份,水母成群出现于沿海海域,此时正是海滨城市旅游的旺季,海蜇蜇伤的机会也在增加。蜇伤后主要引起皮肤的病变,重者累及心肺肾脑等脏器而危及患者生命。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我国海蜇蜇伤近年呈增多趋势,应开展其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研究。

1 海蜇蜇伤的毒理机制

海蜇的口周和肩板上有很多触须,当人体一旦接触到海蜇的触须,刺丝囊立即释放大量水母毒素,不同属甚至相同属不同地域的海蜇其水母毒素也不尽相同,水母毒素中的组胺、5-羟色胺、激肽类物质作用于人体,导致机体产生非特异性病变如过敏性接触性皮炎,蜇伤处的瘙痒、疼痛;而毒素中的一些特有成分如类蛋白毒素、弹性蛋白酶、羧肽酶等可引起靶器官功能改变,目前国内外在水母毒素对皮肤、心血管、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方面研究较多,这些毒性效应导致蜇伤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1-2],水母毒素成分复杂,引起肝肾等功能损害的毒理机制尚不明确。

1.1 皮肤

90%以上海蜇蜇伤患者可出现局部皮肤充血水肿,甚者伴有水疱、糜烂、出血坏死,是由组胺、激肽样成分作用于局部小血管、毛细血管,使其扩张,通透性增加,血细胞及液体渗出引起的。

1.2 心血管系统

水母毒素的心血管效应过程较为复杂,是海蜇蜇伤致死的主要因素。目前研究的作用机制主要有离子通道的激活、儿茶酚胺过度释放等假说,以前者为主。水母产生的类蛋白毒素、弹性蛋白酶、羧肽酶等作用于心肌细胞,使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下降;毒素也可激活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通道开放,钙离子内流过多影响心肌细胞去极化,钙超载导致心肌细胞溶解坏死[3];毒素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致心肌严重受损,传导功能障碍,心动过缓、心室纤颤、心搏骤停而死亡[4]。如僧帽水母、发状霞水母提取的毒素都可引起机体循环衰竭等。

1.3 呼吸系统

当大量毒素进入人体内时,组胺、5-羟色胺可导致肺内毛细血管扩张,嗜酸细胞和血浆外渗,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物增多,导致严重的肺水肿及过敏、中毒性休克[5]

1.4 神经系统

水母毒素对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均有作用,毒素的神经毒性可以通过离子通道阻滞、促使神经去极化、诱导神经细胞死亡从而阻断神经传导等方式发生[6]。Sanchez等[7]从箱形水母C.marsupialis中分离出的神经毒素蛋白(CmNt), 将其注入蟹腿后,立即观察到特异性的抽搐、痉挛,继而瘫痪并最终死亡。神经毒素还能使Aplysia的神经细胞的突触电位活性频率和膜电位升高,还能使突触前,突触后口腔神经细胞去极化并能提高自然突触后电位活性基线[8]

1.5 溶血毒性

几乎所有种类的水母毒素都具有溶血性。溶血性往往是由磷脂酶等溶血素造成的,Ishikawa等[9]研究溶血素可能通过补体的激活,在红细胞膜上形成C5b-9补体复而产生溶血效应的。溶血性依赖于Ca2+、Mg2+等二价金属离子的存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二价金属离子浓度的提高,活性增强。水母毒素具有较强的溶血活性,但不稳定,温度升高,活性降低,煮沸后活性完全被破坏, pH值、碳水化合物、蛋白酶也会影响溶血活性。

2 临床表现

发病轻重的相关因素:海蜇蜇伤患者发病与水母种类,患者年龄和健康情况,皮损面积、受伤部位、就诊时间以及个体敏感程度等密切相关[10]

蜇伤后立即有触电样刺痛感,患者局部均有线状排列的红斑、丘疹,犹如鞭痕。皮损重者,伴有水疱、破溃,甚至出血、坏死。大面积蜇伤患者可在几分钟至数小时出现全身反应,精神萎靡、指(趾) 端发绀、血压下降、尿少等休克表现,甚至伴有急性肺水肿、急性肾衰竭、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若不及时得到救治,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3 诊断

海蜇蜇伤的诊断并不困难,进行海上作业或游泳者接触海蜇后,出现典型海蜇蜇伤鞭打样皮损,无其他海洋生物接触史等,一般即可诊断。

4 治疗

海蜇蜇伤无特效药物,主要为对症处理,抗过敏、控制疼痛、局部损伤处理,重要的是受累及组织器官的支持治疗。

4.1 局部处理

首先尽可能用镊子小心拔去皮损的海蜇刺丝囊,切断水母毒素的继续释放。据水母毒素性质及临床经验,肥皂水、明矾、5%~10%碳酸氢钠溶液等碱性液体可中和毒素,缓解病情作用。切忌用淡水冲洗,因其加速毒素的扩散和吸收。海蜇蜇伤处局部涂抹地塞米松、季德胜蛇药膏,疼痛难忍者给予利多卡因局部涂抹。大多数患者局部皮损约2周左右基本结痂,反复者局部可涂抹炉甘石洗剂[11]

4.2 全身治疗

由于水母毒素吸收快,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轻度蜇伤后可口服抗过敏药物:扑尔敏4~8 mg或西替利嗪2.5~10 mg等。中度蜇伤患者除局部治疗外,可给予10%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氢化可的松静滴,疼痛较重者可用曲马多、布洛芬、扶他林等非甾体类止痛药。重度海蜇蜇伤患者,给予综合心电监护,监测基本生命体征变化。对于心衰患者,给予吸氧,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类强心剂,同时限制液体量。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或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出现休克,积极抗休克治疗;出现急性肾功能损伤或多脏器功能衰竭可行连续血液净化。海蜇蜇伤患者,单纯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采用中西医结合,局部与全身等综合治疗,要比单一治疗的效果显著。

5 预防

海蜇多在5月份开始漂浮在浅海水域,浴场管理者应在浴场显眼位置,设置广告警示牌及海蜇宣传栏[12],提醒游客注意,防止海蜇蜇伤,并介绍海蜇蜇伤后的现场处理方法,游泳场岸边备盛装明矾水的容器,以备对发生海蜇蜇伤人员进行冲洗。一旦遇到海蜇要远远避开,不要用手触碰,即使看到死海蜇也不要用手去抓或捞取,海蜇蜇伤后,要反复用海水冲洗蜇伤部位,切勿用淡水冲洗,更不要挤压,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体内。蜇伤较重者应及早去医院诊治,尤其应防止发生暴发性肺水肿,在门诊观察时间不少于4~6 h,无特殊不适方可离去。

参考文献
[1] Lee H, Jung ES, Kang C, et al. Scyphozoan jellyfish venom metalloproteinases and their role in the cytotoxicity[J]. Toxicon, 2011, 58(3): 277-284. DOI:10.1016/j.toxicon.2011.06.007
[2] Kang C, Han DY, Park KI,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neutralization of Nemopilema nomurai (Scyphozoa:Rhizostomeae) jellyfish venom using polyclonal antibody[J]. Toxicon, 2014, 86: 116-125. DOI:10.1016/j.toxicon.2014.04.005
[3] Kintner AH, Seymour JE, Edwards SL. Variation in lethality and effects of two Australian chirodropid jellyfish venoms in fish[J]. Toxicon, 2005, 46(6): 699-708. DOI:10.1016/j.toxicon.2005.07.015
[4] 邵月竹, 王进荣, 高淑香, 等. 急性海月水母蜇伤对心脏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1, 10(3): 194-19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01.03.019
[5] 康新, 路小光, 范治伟. 海蜇蜇伤致过敏、中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一例[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9, 18(5): 552-55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09.05.036
[6] 阮增良, 柳国艳, 温小娟, 等. 水母毒素及水母来源新功能蛋白研究进展[J]. 中国海洋生物, 2013, 32(5): 86-92. DOI:10.13400/j.cnki.cjmd.2013.05.015
[7] Sanchez RJ, Torrens E, Segura PL. Partia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neurotoxin and three cytolysins from box jellyfish (Carybdea marsupialis) nematocyst venom[J]. Arch Toxicol, 2006, 80(3): 163-168. DOI:10.1007/s00204-005-0023-7
[8] Hiroshi N, Kyoko T, Masahiro N. Toxin from the Hawaiian box jellyfish (sea wasp) Carybdea alata[J]. Biochemi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0, 275: 589-594. DOI:10.1006/bbrc.2000.3352
[9] Ishikawa T, Vucenik I, Sham suddin A, et al. Two new actions of sea nettle (Chrysaora quinquecirrha) nematoacyst venom: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s on complement activation and o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 Toxicon, 2004, 44(8): 895. DOI:10.1016/j.toxicon.2004.08.017
[10] 霍书花, 刘纪强, 杨洪超, 等. 822例海蜇蜇伤临床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24(12): 1471-147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12.034
[11] 张重阳, 孟庆义, 邱泽武. 2014年中国海蜇蜇伤救治专家共识[J]. 临床误诊误治, 2014, 27(10): 1-5. DOI:10.3969/j.issn.1002-3429.2014.10.001
[12] Cegolon L, Heymann WC, Lange JH, et al. Jellyfish stings and their management:a review[J]. Mar Drugs, 2013, 11(2): 523-550. DOI:10.3390/md110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