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Vol. 26 Issue (1): 21-23
管中窥豹:我国心肺复苏研究的发展与未来
何小军, 沈惠云, 马岳峰     
310009 杭州,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自2001年更名开始,始终秉承为我国急诊医学发展服务,以指引我国急诊医学发展为导向,本刊发文都围绕着急诊医学的核心问题、热点问题。梳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5年来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急诊医学研究的脉络,心肺复苏是我国急诊医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本文通过分析15年来本刊刊载的心肺复苏研究的相关论文,管中窥豹,以了解我国心肺复苏的研究现状,并通过对Scopus数据库的大数据分析,探索未来5年国际心肺复苏研究的热点与方向。

1 总体情况

在过去的15年间,本刊刊发了心肺复苏论文268篇,占刊发论文的12%左右,前6位的发文机构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李春盛教授团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廖晓星教授团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子通教授团队、解放军总医院沈洪教授团队,北京武警总医院王立祥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杨兴易教授团队。这6个科研团队,贡献了心肺复苏发文的75%左右,是我国心肺复苏研究的核心力量,主导着我国心肺复苏研究的方向。

2 引领发展的专家述评/论坛

我刊最早发表的一篇与心肺复苏的指导性论文,是1990年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的陈国伟教授的约稿。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急诊科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我们对学科发展的迷茫很多,心肺复苏并不是当时急诊医学工作者们关注的重点。2001年,我们的述评专家主要围绕《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提出自己的见解,时任学会主任委员王一镗教授号召大家贯彻、普及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上海瑞金医院的蒋健教授则针对2000年国际复苏指南内容的变更提出了自己的思考;2002年,解放军总医院的沈洪教授对现代心肺复苏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北京武警总医院王立祥教授结合国内心肺复苏的实际情况,提出首先应当准确把握心肺复苏的程序;在2003—2005年,邓普珍教授提出应当重视山莨菪碱的脑保护机制及其在临床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黄子通教授提出了提高我国心肺脑复苏水平的措施与对策,李春盛教授剖析了当前心肺复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在2005年底,沈洪教授应邀参加了美国心脏学会(AHA)的2005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发布会,他在第一时间将相关的内容组织成文,我刊也分3期连载了全文,激起了国内同行对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极大关注。

2006年开始,随着急诊医学领域对心肺复苏研究的越加重视,我刊把心肺复苏专题固定在每年的第一期,沈洪教授和李春盛教授团队结合最新发布的2005版指南和中国的心肺复苏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临床和研究的重点。2007年开始,随着我们与国际心肺复苏同行的交流深入,参与制定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专家——美国Weil重症医学研究院的唐万春教授团队每年都结合美国AHA和Weil重症医学研究院的优势为读者指出研究的方向:不仅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强调了肾上腺素作为血管收缩剂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更加强调了心肺复苏的优先次序、亚低温的作用和复苏后的管理;2009—2010年间,沈洪教授、黄子通教授、廖晓星教授分别就现代心肺脑复苏的新观点、心肺脑复苏的动物模型的标准化问题和心搏骤停的脑保护策略发表了各自的观点;2010也是现代心肺复苏术诞生50周年的特殊之年,李春盛教授以经验到科学为思路、沈洪教授则梳理了10年来心肺复苏研究的进展,展望了即将发布的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2011年,参与了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制定的唐万春教授根据制定过程中专家们争论的内容,远眺了2015版指南可能侧重的内容,指引未来5年心肺复苏研究的重点与热点。2011—2015年间,专家们梳理了国际心肺复苏研究的进展和心肺复苏后脑损伤中的线粒体相关途径,但也有专家对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提出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余涛和唐万春教授认为应该清醒、积极地认识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改变,反思了50年的心肺复苏研究我们到底获得了什么?王立祥教授和郑静晨院士结合中国灾难多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该根据地震现场的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的心肺复苏;结合我国太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王立祥教授与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发表了《构建太空心肺复苏生命支持系统》,扩展了心肺复苏研究的领域。2015—2016年,专家们围绕新发布的2015版国际心肺复苏研究进行了解读和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应当注重实践,从学习指南到践行指南;廖晓星教授团队也为院外心脏骤停救治方法提供了新的证据。

总之,在过去的15年里,专家们高屋建瓴,结合国内外心肺复苏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我国的心肺复苏研究和临床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3 基础研究 3.1 病理生理学研究

为了提高心肺复苏的救治效果,了解心脏骤停时机体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才能有效地针对地进行处置。为此,杨兴易研究团队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神经元中NF-κB的表达、心肺复苏后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氯化血红素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红蛋白表达的影响、大鼠心肺复苏后神经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变化在细胞色素C释放中的作用进行了观察。李春盛研究团队对心肺复苏后大鼠海马神经元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和磷酸化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表达的变化及APP17肽的影响、叹息样呼吸与猪心肺复苏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心肺复苏后猪各主要脏器组织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此外,陈蒙华研究团队就窒息性心搏骤停家猪心脏节律变化和窒息家兔心肺复苏疗效与血浆内皮素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

3.2 药物的干预

李春盛研究团队在复苏早期应用氨茶碱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运用胺碘酮原液和稀释液对心室颤动转复作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陈晓辉团队运用纳洛酮干预,观察心肺复苏后犬血流动力学和心肌氧自由基、一氧化氮的变化,以及其对心肺复苏犬脑组织S100蛋白表达的变化。李培杰团队探讨了α-甲基去甲肾上腺素心肺复苏后心功能和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联用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和κ-阿片受体激动剂对血流动力学和B型利钠肽影响,氨基胍与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在心肺复苏中的疗效比较。此外,研究人员还对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在小鼠心肺复苏中的疗效做了比较,观察腺苷对窒息大鼠复苏及心肌微循环的影响,更开始探索传统中药(参附注射液、黄芪)在心肺复苏的中的可能作用。

3.3 脑损伤

心肺复苏后的脑损伤是困扰急诊医学从业人员的一个重大难题,为此科研人员尝试各种措施进行脑保护:氢气、亚硝酸钠、磷酸肌酸硫化氢、乌司他丁、东莨菪碱、肾上腺素等各种药物及干预措施对心肺复苏后的脑损伤进行保护性干预,这些措施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并不尽人意。心肺复苏中的亚低温治疗的尝试也逐步增多,围绕不同的降温措施、低温盐水的输注方式、不同的目标温度、腹腔降温等多种干预研究也在积极开展。

3.4 复苏质量

科研人员希望通过优化复苏的质量提高复苏的效果。李春盛团队对心博骤停猪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自动体外除颤仪对猪心肺复苏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高血压性灌注对心肺复苏成功后肺的影响进行了复苏质量和效果的研究;王立祥团队研究了采用不同频率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对室颤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观察了采用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对兔心肌细胞Fas/Fas-L表达的影响。

3.5 动物模型

好的心肺复苏动物模型是高质量基础研究的基石,因此科研团队们也希望能尽可能优化模型。为此,黄子通团队不仅创造了新型大鼠心搏骤停和复苏的机械装置,也采用窒息法与室颤法对心肺复苏动物模型进行比较。杨兴易团队制作并验证了心搏骤停后脑复苏研究的动物模型。

4 临床研究 4.1 院外心搏骤停

绝大多数的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因此院前的救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获得足够多的院前心肺复苏研究成果。较多的院前心肺复苏研究的数据来自江苏、上海和深圳地区。少量的干预研究包括华西医院急诊科进行的 ACD-CPR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分析和陈铭等进行的肾上腺素与血管加压素在院前心室停搏复苏中的疗效比较。

4.2 院内心搏骤停的救治研究

万健等对3 796例院内心肺复苏患者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的钱素云团队对1998年4月至2004年8月间共258例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心肺复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李莹洁等分析了影响院内心肺复苏后近期存活率的有关因素;杨兴易团队对ICU中五年心肺复苏结果的进行了回顾;最近的多中心研究是刘励军团队对苏州地区心肺复苏术后患者早期目标治疗状况进行的调研。虽然院内的心脏骤停能够较快地进行心肺复苏,但复苏后患者的预后并不尽人意。钱素云等也对小儿心肺复苏后的脑血流监测进行了临床研究;刘汉等采用脑电双频指数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秦历杰等联合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疗效观察;李培杰团队进行了心肺复苏后血浆可溶性选择素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关系的探讨;王育珊团队对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进行了探索。

4.3 重视第一目击者的救助

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与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密切相关,因此,第一目击者的心肺复苏培训被提到重要位置。这些心肺复苏培训进行较多,但由于评价培训效果的方法较少,因此文献报道的并不多。做的较好的是解放军总医院盂凡山等报道的规范化培训对奥运医疗志愿者心肺复苏质量的作用。此外,区域性的研究还包括孙增生等对华北油田“120”医疗急救知识普及可行性所做的调查和无锡市林长春等报道了当地急救技能强化培训的效果。

5 我国心肺复苏研究的未来及方向

我国的心肺复苏研究的未来必定是着眼国际,立足国内。目前,心肺复苏研究在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指南与实践的反复纠结中不断进步与提高,研究的热点也经历了变化,见图 1(图中的字越居中,颜色越红,表明越受重视)。

图 1 心肺复苏研究热点

曾经,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复苏学组在2002年发布过《心肺复苏指南讨论稿》,但由于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强大影响力和我国急诊科研的不自信,之后学会并没有进行过任何的更新。跟着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学习了十几年,我们也从毕恭毕敬的小学生心态到质疑指南的适宜性和效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李春盛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已经极具国际影响力,首都医科大学居全球研究心肺复苏的机构前列,李春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数居全球第四位(数据源:SCIVal/Scopus,检索时间,2016.11.4) ,并建立了心肺脑复苏北京重点研究室。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不仅与美国Weil重症医学研究院进行学术交流、人员深造,更在国内建设了设备一流的实验室,这些都是我国心肺脑复苏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与信心。

经过15年的发展,我国的心肺复苏研究已经有了大量的累积,我们也有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团队和研究机构。目前,相关学会/学组也在牵头进行多中心的心肺复苏的相关研究,我们的心肺复苏研究也不再跟踪、重复国外的研究,开始逐步建立中国自己的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相关数据库,并将依此建立适合中国人的心肺复苏技术与反馈指标。我们相信,未来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不仅会有来自中国的研究成果,我们也将会有心肺复苏指南中国专家共识,让我们为之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