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Vol. 25 Issue (12): 1316-1318
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作用
杨世忠, 马伟斌, 夏新桂, 周夏匀, 胡如春, 邱灿金     
314000 浙江省嘉兴,武警浙江省总队嘉兴医院麻醉科
Effects of hydroxyethyl starch 200/0.5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 on the fluid resuscitation of trauma-hemorrhage shock patients
Yang Shizhong, Ma Weibin, Xia Xingui, Zhou Xiayun, Hu Ruchun, Qiu Chanjin     
Anesthesiology Department of The Armed Police Hospital in Jiaxing, zhejiang province, Jiaxing 3140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
Fund program: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of Zhejiang Province Medical Association (2015ZYC-B6)

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致死约120万人,受伤3 000万至5 000万人[1], 我国每年因为车祸死亡的人数更是高居全球首位。在道路交通伤死亡病例中,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时、准确的复苏是急诊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重要举措之一,更是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点。而晶体、胶体在液体复苏两种不同的复苏方案在临床均有应用,本研究通过比较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聚明胶肽、羟乙基淀粉200/0.5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复苏效果,以期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提供有利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武警浙江省总队嘉兴医院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间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8例,所有收治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2]。患者入选标准:(1)年龄18~65岁;(2)急诊手术,ASA1-2级,术前肝、肾功能良好,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等系统性疾患;(3)进入抢救室时均已有贫血表现,意识淡漠,烦躁,皮肤惨白、湿冷,收缩期血压低于80~90 mmHg (1 mmHg=0.133 Kpa), 脉搏高于110次/min, 休克指数1.5左右。所有患者均因为外伤而伴有明确的内/外出血所致的创伤失血性休克。108例患者根据入院顺序依次分成3组:A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组, n=36)、B组(聚明胶肽组, n=36)、C组(羟乙基淀粉200/0.5组, n=36);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见表 1,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和校正创伤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 1 患者的基线资料(x±s)
组别 男/女 年龄(岁) 体质量(kg) 校正的创伤评分
A组 26/12 34.1±11.8 65.6±7.6 10.4±0.6
B组 24/14 33.8±10.2 66.2±8.3 10.6±0.8
C组 25/13 33.6±9.6 66.9±9.4 10.2±0.9
1.2 治疗方法

3组患者均在手术开始前面罩吸氧,同时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开放2~3条静脉液路,桡动脉穿刺监测血压,及时止血、纠正酸中毒、扩充循环血容量。A组(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B组(输注聚明胶肽)、C组(输注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3组分别快速(10~20 min内)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聚明胶肽注射液(武汉华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和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1 000 mL,20 min后根据患者心率、血压、尿量变化调整输液量和速度,最大滴速不超过20 mL (kg·h),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及手术出血情况,遇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3 监测指标

比较给药前、给药后10 min、30 min测定患者的血压、脉搏,并计算休克指数(SI=心率/收缩压)。血常规、凝血常规和血钠、血氯、脉搏氧饱和度(SpO2)分别在输液前和输液后30 min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患者复苏前后的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体征

3组患者液体复苏后10 min、30 min时收缩压、舒张压升高,且B组、C组均高于A组,C组升高最明显(P<0.05), 而休克指数且B组、C组均低于A组,C组降低最明显(P<0.05), 见表 2

表 2 3组患者复苏前后SBP、DBP、SI比较(x±s)
组别 SBP (mmHg) DBP (mmHg) SI
A组
  复苏前 82.16±8.34 54.87±8.22 1.52±0.29
  复苏后10 min 89.15±9.63 56.08±9.31 1.33±0.14
  复苏后30 min 99.64±7.36 60.70±8.47 1.06±0.12
B组
  复苏前 82.32±8.16 54.36±7.69 1.50±0.32
  复苏后10 min 88.36±8.33 56.32±7.34 1.30±0.16
  复苏后30 min 103.10±9.66 68.10±9.23 0.81±0.18
C组
  复苏前 81.97±8.39 55.69±8.24 1.48±0.26
  复苏后10 min 103.09±8.66 68.22±5.77 0.81±0.22
  复苏后30 min 108.99±10.05 70.77±9.17 0.71±0.11
2.2 检测指标

治疗前3组患者的血钠、血氯、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血钠、血氯比较,差异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3组SpO2均改善且C组优于B组和A组(P<0.05), 见表 2。3组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常规用药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 3 3组患者复苏前后Na+、CL-、SpO2、凝血酶原时间比较
组别 Na+(mmol/L) CL-(mmol/L) SpO2 凝血酶原时间(s)
A组
  复苏前 138.24±5.78 103.88±6.29 0.88±0.16 17.49±3.62
  复苏后 140.03±5.99 105.73±8.12 0.90±0.17 17.92±3.49
B组
  复苏前 137.44±5.31 103.18±7.13 0.84±0.20 17.01±3.11
  复苏后 142.06±6.28 105.96±8.62 0.93±0.15 17.93±3.29
C组
  复苏前 138.26±3.69 103.18±5.22 0.86±0.21 17.02±3.41
  复苏后 146.56±3.77 107.59±6.22 0.96±0.24 17.99±3.65
3 讨论

而在近十年,每年因创伤而失去生命的患者增长到约800万人; 创伤后24 h内死亡的患者中,有50%以上是由于无法控制的大出血和致命性的颅脑损伤[3]。创伤失血性休克是指大量失血引起的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和微循环血流障碍的综合征,若休克得不到及时纠正,会持续的微循环障碍而引起细胞与器官功能障碍而危及生命。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抢救原则是既要解除出血原因,又要快速输血补液,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尽管随着创伤急救系统的完善、各种输血治疗方案及器官功能支持的发展,严重创伤的存活率逐渐上升;但是,创伤后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致残率和生存率。研究认为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输注一定量的成比例成分血制品(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结合血栓弹力图,监测并指导输血治疗,能明显改善大出血患者的凝血功能。早期应用血液制品而不是大量的晶体液或胶体,可大大降低稀释性凝血病的发生;同时,根据血栓弹力图的结果可以了解患者的实际凝血情况并进行个体化的止血复苏[4]

创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具体策略的制定依赖于发生创伤的具体部位以及是否并发颅脑损伤。现有的基础或者临床型的研究认为对于发生创伤在没有进行有效控制出血的情况下进行积极液体复苏对预后会产生不良的作用。但是,对于危及生命的低血压状态要按照指南建议进行液体复苏的治疗,尤其对于发生颅脑损伤的创伤患者,应该严格避免低血压状态的发生。创伤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不仅在于恢复生命体征的稳定,更重要是在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的基础上,及时纠正组织低灌注和细胞氧代谢不足,这是创伤液体复苏救治的终极目标。

本研究分析108例采用3种不同的复苏液体进行复苏的创伤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复苏效果,发现胶体复苏比晶体更具有优势,而同为胶体的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的效果要优于聚明胶肽注射液。聚明胶肽注射液与羟乙基淀粉氯化钠注射液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2种代表性代血浆,所不同的是聚明胶肽注射液的电解质还包含氯化钙、氯化钾的成分,因而更类似林格氏液,它因为含有降解的明胶多肽,属异质蛋白,可诱发过敏反应。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为最新一代血浆代用品,是国内代血浆中作用最强、扩容时间最长而且最平稳的一种。其作为血容量扩充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注射后能在血管腔内维持较长时间,并且能够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吸收血管外的水分,增加循环血容量,较其他血浆代用品有更多的优点。但使用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复苏的时候,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其他脏器功能,防止可能出现的肾脏损伤。

综上所述,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抢救中,与晶体复苏液相比,胶体复苏液能再短时间内提高血压、减慢心率,增强心肌的收缩能力,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同时也不会引起电解质紊乱,避免了短时间内补充了大量液体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反应,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同为胶体复苏液的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因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而优于聚明胶肽注射液。

参考文献
[1] 王正国, 张良. 创伤的重要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6, 25 (5) : 551-552
Wang ZG, Zhang L. Important advance in trauma[J]. Chin J Emerg Med , 2016, 25 (5) : 551-55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5.001
[2] Spinella PC, Strandenes G, Rein EB, et al. Symposium on fresh whole blood for severe hemorrhagic shock:from in-hospital to far forward resuscitations[J]. Transfus Apher Sci , 2012, 46 (1) : 113-117 DOI:10.1016/j.transci.2012.01.002
[3] 吴彩军, 李春盛. 创伤早期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5, 24 (5) : 569-573
Wu CJ, Li CS.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uma early fluid resuscitation[J]. Chin J Emerg Med , 2015, 24 (5) : 569-57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05.031
[4] 钱永兵, 陆健, 田锐, 等. 大量输血治疗方案在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15, 24 (9) : 1028-1030
Qian YB, Qiu J, Tian R, et al. Clinical study of mass blood transfusion therapy in the multiple trauma treatment[J]. Chin J Emerg Med , 2015, 24 (9) : 1028-1030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5.09.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