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Vol. 25 Issue (9): 1132-1135
基于First Time 自救互救互联网系统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李春雨, 姜婷, 王魏魏, 陈君, 张劲松, 顾帮朝, 聂城, 花长松, 王一镗, 陈彦     
210029 南京,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中心(李春雨,姜婷,王魏魏,陈君,张劲松,王一镗,陈彦) ;
210008 南京,江苏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应急办(顾帮朝) ;
210008 南京,江苏省红十字会卫生救护部(聂城) ;
212000 江苏省镇江,镇江市急救中心(花长松)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First Time” self-help and mutual aid internet system among the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Li Chunyu, Jiang Ting, Wang Weiwei, Chen Jun, Zhang Jinsong, Gu Bangchao, Nie Cheng, Hua Changsong, Wang Yitang, Chen Yan     
Emergency Center,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Li CY,Jiang T,Wang WW,Chen J,Zhang JS,Wang YT,Chen Y);
Office of Health Emergency, Jiangsu Provincial Commission of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Nanjing 210008, China (Gu BC);
Rescue Department,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Jiangsu Branch, Nanjing 210029, China (Nie C);
Zhenjiang Emergency Medical Center, Zhenjiang 212000, China (Hua CS)

院前急救也称院外急救,是指在家庭、工厂、街道以及交通事故出事点对患者实施的初步救护。王一镗教授认为:“为提高急救质量做再多的准备,都是值得投入和探索的,因为生命远高于一切”。但是,院前急救却是我国当前医疗救护中较为薄弱的环节[1]。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心搏骤停都是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安危的急症,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至少1.35亿,其中,70%~80%心搏呼吸骤停发生在家庭、街道和公共场所中,幸存者只有2%~11%[2],而心肺复苏(CPR)是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人工建立和恢复心搏、呼吸功能。因此,如何在互联网医疗的大背景下快速、高效地整合急救资源,使得CPR等自救互救技能在院前急救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本文就自主研发的“First Time自救互救互联网”系统做一介绍。

我国目前大众心肺复苏技巧成功率远低于10%,抢救成功率更低于1%[2]。我国已开始重视对社会公众进行CPR的培训,如红十字会和急救中心对警察、保安、消防员等进行的CPR培训;医学院校及医院对医务工作者进行的CPR培训;最近几年兴起的“白金十分钟”科普宣传活动等对社会大众进行的CPR培训。但现实情况却是,CPR培训结束6个月后,仅剩少数急救员尚能进行有效的CPR。在《2015心肺复苏指南》[3]中也强调第一目击者对心搏呼吸骤停者施行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但在日常生活中,当心搏呼吸骤停、异物卡喉、猝死等突发状况发生时,却没有人及时出现并施救。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尤其是移动医疗APP呈现井喷式的发展[4]。笔者借助互联网医疗搭建网络平台,开发出类似“滴滴打车”的“First Time自救互救互联网”系统,聚集经过专业培训的急救员,解决以上问题,使得院前急救更加高效、便捷。

1 资料与方法 1.1 系统结构与终端

本系统由自主研发的3个专利支撑:移动监护初诊系统(ZL 2015 2 0718403.X)、院前急救远程初诊系统V1.0(2015SR072601)和First Time自救互救互联网应用软件(2016SR030964)。本系统包括急救员终端、市民终端、急诊网络医生终端、120急救平台和云管理平台(图 1),急救员、市民及急诊网络医生终端为手机或平板电脑,云管理平台为远程服务器(急救员指经过江苏省红十字会、中国心胸麻醉学会或指定医疗机构正规培训,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

图 1 “First Time自救互救互联网”系统终端连接示意图
1.2 实施方法 1.2.1 登录

在手机或平板电脑客户端下载“First Time自救互救”APP ,点开 “First Time自救互救”软件,进入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

1.2.2 连接急救员和医生

患者遇到突发病情(例如心脏骤停),拨打“120”求救电话,并通过手机登录用户APP,寻找身边最近的急救员。管理平台通过GIS定位,提供呼救者、急救员和AED的地理位置等信息,类似“滴滴打车”软件,指派最近的急救员前去施救。急救员到达现场,并连接急诊医生进行指导。急救员在现场进行初步的体格检查和病情判断,包括视诊、触诊及心脏、肺脏听诊等,并在平台上记录;通过编辑文字或现场拍摄照片、视频将患者的情况及时上传,得到反馈后,急诊医生和管理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通过文字、语音或视频远程指导急救;最后将急救处理过程、初步诊断及急救结果填写完整并提交。

1.2.3 通讯和日常培训

在急救员版本的APP程序中,定期组织对急救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及时巩固。随着时间的积累,在网络上形成一个社区,也可以从最初的志愿者网上报名开始,经过在线急救理论培训、视频学习及模拟考试,获得现场考试资格,最终成为获得培训证书的急救员或培训师。

2 结果

本系统通过互联网社交功能聚集获得红十字会、中国心胸麻醉学会或指定医疗机构颁发急救资格证书的急救员,平时相互学习并定期组织培训。患者遭遇心搏呼吸骤停、猝死等突发状况时,其家属或路人通过市民终端APP点击呼救,“First Time自救互救互联网”系统利用互联网定位、定时功能,显示出患者及急救人员位置,按就近原则提醒距患者最近的急救人员前去施救。施救的同时,120急救平台和急诊科网络医生的启动,可以提供远程指导和初步分诊,为抢救生命赢取宝贵时间,提高抢救效率,见图 2

图 2 “First Time自救互救互联网”系统简化示意图

随着在First Time 自救互救互联网系统平台注册人数增多,师资的储备越来越充足(获得江苏省红十字会等机构颁发培训合格证书的急救员、医院医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者等),后期在网络上可以形成全民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的公益推广:从最初的志愿者网上报名开始,经过在线急救理论培训、视频学习及模拟考试,获得现场考试资格,最终成为获得培训证书的急救员或培训师。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利用该模式对现有的急救资源不断复制,最终实现“自发组织,全民学习,人人救人人”的目标。

“First Time自救互救互联网”系统平台的搭建,急救员平时演练的机会增加,自发组织的培训及复习巩固的训练也会大大增加。参与的大众会很有自豪感,一方面可以解决救人的关键问题,发现有需要急救的患者距离自己很近,就可以前去参与急救,体现自己的爱心;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定时和定位功能,也能避免“不敢扶”的纠纷。

3 讨论

心搏骤停是一类直接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急症,其中,约70%~80%心搏呼吸骤停发生在家庭、街道和公共场所中,因心搏呼吸骤停而猝死的人数约为54.4万/年[2]。研究表明,在现场每推迟1 min抢救,患者的病死率就上升3%,每拖延1 min就会使抢救成功率降低10%[5]。我国心搏呼吸骤停的急救成功率不到1%,而且接受过CPR培训的公众也只占9%左右[6]。但在瑞典、美国等发达国家,心肺复苏急救普及率却高达30%[7]。对比发现,我国的心肺复苏现状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显著。

急诊医学前辈王一镗教授提出,我国的急诊医学培训总体原则应是“三分提高、七分普及”[8]。虽然我国已经重视对社会公众进行CPR培训,但仍然存在不足。以江苏为例,每年省红十字会对社会大众进行的CPR培训,以及对创伤、止血、包扎、固定等自救互救技能的培训,会花费大量财力和物力,但是培训结束后,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在生活中进行实际操作演练,技能也没有得到巩固,久而久之就对CPR等急救技能生疏或者遗忘。而且常常会看到在生活中报道当心搏呼吸骤停等突发状况发生时,没有人及时、主动施救,造成了某种程度的人才和资源浪费。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心肺复苏院前急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群众培训普及率低;(2) 获得红十字会或医疗机构颁发急救资格证书的急救员没有很好的平台再组织学习及培训,久而久之,技能就丧失了;(3)当身边猝死事件发生时,没有渠道让急救员前来急救。

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共享与医疗的结合,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其中移动医疗领域涌现的各种手机APP在国内方兴未艾,通过这些移动医疗手机APP,可将患者的问题进行分诊和疏导,同时还有多级的导诊程序,为传统的医疗模式减轻了许多负担,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9]。此外,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物联网技术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提供位置定位装置的技术支持,为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提供了可能。针对上述的我国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笔者借助互联网高效配置医疗资源和公共场所AED,整合经过专业培训的急救员和医院急诊医生,形成三级网络监管支持的“First Time自救互救互联网”系统,进一步完善了院前急救体系。

本系统不仅可以汇聚有资质的急救人员,定期组织培训,不断巩固和更新急救技能,而且可实现在线培训新生急救力量,双向互动急救知识和技能,形成全民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的公益推广:从最初的志愿者网上报名开始,经过在线急救理论培训、视频学习及模拟考试,获得现场考试资格,最终成为获得培训证书的急救员或培训师。当群众呼救时,该系统类似“滴滴打车”,能及时提供呼救者、急救员和AED的位置信息,派遣最近的急救员前去急救;而医院急诊科医生参与远程指挥,并提供初步的分诊和建议,体现了三级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担当。因此,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利用该模式对现有的急救资源不断复制,发挥其团队医疗优势和利用公立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使得院前急救变得人人参与,现场启动自救互救,提高效率和改善急救结局,最终实现“自发组织,全民学习,人人救人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坤, 刘兰秋, 王亚东. 试论公众现场急救[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8, 3 : 187-188
Wang K, Liu LQ, Wang YD. On the public first aid[J]. J Cap Med Univ:Soc Sci Ed , 2008, 3 : 187-188
[2] 张在其, 骆福添, 陈兵, 等. 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中国实用临床医学 , 2010, 4 (9) : 5-7
Zhang ZQ, Luo FT, Chen B, et al. The epidemical analysis of patients in pre-hospital sudden cardiac death for our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J]. Chin Clin Pract Med , 2010, 4 (9) : 5-7
[3] Neumar RW, Shuster M, Callay CW, et al. executive summary: 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ulmary Resusci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 Circulation , 2015, 18 (Suppl 2) : S315-367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252
[4] 文丹枫, 韦绍锋. 互联网+医疗: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医疗健康革命 [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5 .
Wen DF, Wei SF. Internet + Medical: Healthcare Revolution in the era of mobile Internet [M]. Beijing: China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15 .
[5] 陆一鸣. 如何做好2010上海世博会的急救医疗保障[J]. 中国急救医学 , 2010, 30 (5) : 448-449
Lu YM. How to guarantee the emergency medical care of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J]. Chin J Crit Care Med , 2010, 30 (5) : 448-449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0.05.019
[6] 吴丽萍, 陈晓勤, 吴凡, 等. 公众现场急救普及推广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中国全科医学 , 2011, 14 (78) : 2333-2334
Wu LP, Lu X, Wu F, et 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a New Mode for Population and Promotion of First Aid Skills in Public Places[J]. Chin Gen Prac , 2011, 14 (78) : 2333-2334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1.20.040
[7] Axelsson AB, Herlitz J, Holmberg S, et al. A nationwide survey of CPR training in Sweden: Foreign born and unemployed are not reached by training programs[J]. Resuscitation , 2006, 70 (1) : 90-97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05.11.009
[8] 王一镗. 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08, 17 (4) : 341-342
Wang YT. We must strive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the first aid[J]. Chin J Emerg Med , 2008, 17 (4) : 341-342 DOI:10.3760/j.issn.1671-0282.2008.04.001
[9] 陆洲, 向英, 胡永红, 等. 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现状研究[J]. 医学与社会 , 2015, 28 (10) : 54-56
Lu Z, Xiang Y, Hu YH, et al. Study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field first aid among the public people in China[J]. Med & Soc , 2015, 28 (10) : 54-56 DOI:10.13723/j.yxysh.2015.1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