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报道大型真菌数约14 000种[1],我国报道的有3 800种以上[2];其中食用蘑菇 936种[3],药用蘑菇 473种[4],有毒蘑菇435种[5];我国有毒蘑菇引起的突发中毒事件频发,近年来备受关注。本研究通过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中蘑菇中毒事件进行分析,阐明其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于2004年1月1日运行,是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建立的全国突发事件报告网络数据平台,2015年底此网络直报系统覆盖98%县级以上医院,94%的乡镇卫生院。本研究收录了自系统建立至2014年底报告,且已审核、已结案的蘑菇中毒事件数据。报告地区不包括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1.2 研究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系统中的蘑菇中毒事件的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中的相关数据项建立数据字典,从报告中提取特征要素,并与系统中原有导出数据进行核对并修正数据。其中,发生地区按照省(区、市)行政区划分类;发生时间按月份取整;发生场所按学校、街道公路、职业环境、饮食服务单位、学校集体食堂、其他集体食堂、家庭、野外、其他、不详分类;发生人群按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教师、保育员及保姆、餐饮食品业、公共场所服务员、商业服务、医务人员、工人、民工、农民、海员及长途驾驶员、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不详、其他分类;中毒原因按意外事件、职业接触、环境接触、交通事故、火灾、药物不良反应、医疗差错、自杀、滥用、蓄意/犯罪、不详分类;事件级别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分类。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13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蘑菇中毒事件概况 2.1.1 年份分布2004~2014年,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报告蘑菇中毒事件576起,占食源性中毒事件的12.19%(576/4 727)。中毒3 701例,占食源性中毒人数的2.74 %(3701/135 244)。死亡786例,占食源性中毒死亡人数的35.57%(786/2 210),病死率为21.24%(786/3 701),见表 1。其中2014年的死亡人数占比最高,达到了55.05%(图 1)。
年份 | 中毒事件起数 | 起数占比(%) | 蘑菇中毒人数 | 中毒事件死亡人数 | 死亡人数占比(%) | 蘑菇中毒事件病死率(%) | ||
蘑菇 | 食源性 | 蘑菇 | 食源性 | |||||
2004年 | 55 | 584 | 9.42 | 378 | 74 | 228 | 32.46 | 19.58 |
2005年 | 73 | 685 | 10.66 | 584 | 113 | 449 | 25.17 | 19.35 |
2006年 | 44 | 610 | 7.21 | 447 | 54 | 213 | 25.35 | 12.08 |
2007年 | 90 | 518 | 17.37 | 554 | 116 | 277 | 41.88 | 20.94 |
2008年 | 39 | 441 | 8.84 | 254 | 59 | 168 | 35.12 | 23.23 |
2009年 | 59 | 441 | 13.38 | 399 | 72 | 187 | 38.50 | 18.05 |
2010年 | 50 | 353 | 14.16 | 209 | 81 | 186 | 43.55 | 38.76 |
2011年 | 26 | 315 | 8.25 | 187 | 34 | 136 | 25.00 | 18.18 |
2012年 | 48 | 269 | 17.84 | 222 | 72 | 147 | 48.98 | 32.43 |
2013年 | 39 | 248 | 15.73 | 183 | 51 | 110 | 46.36 | 27.87 |
2014年 | 53 | 263 | 20.15 | 284 | 60 | 109 | 55.05 | 21.13 |
合计 | 576 | 4 727 | 12.19 | 3 701 | 786 | 2 210 | 35.57 | 21.24 |
![]() |
图 1 2004~2014年全国蘑菇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和蘑菇中毒死亡人数占食源性中毒事件的比例 Fig. 1 Report numbers of mushrooms poisoning incidents and the proportion ofdeath toll accounted for peroral poisoning incidents in China mainland from 2004 to 2014 |
蘑菇中毒事件以6~9月发生频率较高,7月份最多。2007年报告蘑菇中毒事件90起,事件数最多;2011年报告蘑菇中毒事件26起,事件数最少,见表 2。
月份 | 事件数 | 构成比(%) | 2004年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1 | 4 | 0.69 | 2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2 | 3 | 0.52 | 0 | 1 | 1 | 0 | 1 | 0 | 0 | 0 | 0 | 0 | 0 |
3 | 6 | 1.04 | 0 | 1 | 2 | 1 | 0 | 1 | 0 | 0 | 0 | 0 | 1 |
4 | 10 | 1.74 | 1 | 2 | 0 | 0 | 1 | 2 | 1 | 0 | 0 | 2 | 1 |
5 | 28 | 4.86 | 3 | 2 | 7 | 1 | 3 | 4 | 2 | 3 | 0 | 2 | 1 |
6 | 120 | 20.83 | 6 | 23 | 7 | 19 | 5 | 8 | 8 | 2 | 16 | 5 | 21 |
7 | 161 | 27.95 | 25 | 23 | 9 | 12 | 10 | 24 | 17 | 8 | 6 | 17 | 10 |
8 | 107 | 18.58 | 4 | 11 | 7 | 15 | 12 | 15 | 17 | 6 | 6 | 6 | 8 |
9 | 86 | 14.93 | 11 | 6 | 5 | 35 | 4 | 2 | 3 | 2 | 6 | 6 | 6 |
10 | 33 | 5.73 | 0 | 1 | 4 | 2 | 1 | 3 | 1 | 4 | 14 | 1 | 2 |
11 | 14 | 2.43 | 1 | 3 | 0 | 4 | 2 | 0 | 1 | 1 | 0 | 0 | 2 |
12 | 4 | 0.69 | 2 | 0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合计 | 576 | 100.00 | 55 | 73 | 44 | 90 | 39 | 59 | 50 | 26 | 48 | 39 | 53 |
2004~2014年,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有23个省(区、市)报告了蘑菇中毒事件。其中重大事件1起,较大事件440起,二者占该类事件的76.56%(441/576);一般事件69起,占该类事件数的11.98%(69/576),见表 3。地区分布中,报告蘑菇中毒事件数前五位为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湖南(图 2)。
省份 | 事件数 | 构成比(%) | 事件分级 | 中毒人数 | 死亡人数 | 病死率(%) | |||
重大 | 较大 | 一般 | 未分级 | ||||||
云南 | 221 | 38.37 | 0 | 202 | 16 | 3 | 1 253 | 365 | 29.13 |
贵州 | 66 | 11.46 | 0 | 45 | 6 | 15 | 454 | 91 | 20.04 |
四川 | 49 | 8.51 | 0 | 18 | 10 | 21 | 410 | 30 | 7.32 |
广西 | 45 | 7.81 | 0 | 20 | 14 | 11 | 234 | 27 | 11.54 |
湖南 | 29 | 5.03 | 1 | 19 | 8 | 1 | 327 | 41 | 12.54 |
湖北 | 26 | 4.51 | 0 | 26 | 0 | 0 | 107 | 45 | 42.06 |
江西 | 24 | 4.17 | 0 | 22 | 1 | 1 | 135 | 44 | 32.59 |
福建 | 17 | 2.95 | 0 | 13 | 2 | 2 | 73 | 20 | 27.40 |
重庆 | 17 | 2.95 | 0 | 8 | 3 | 6 | 94 | 11 | 11.70 |
河北 | 13 | 2.26 | 0 | 11 | 1 | 1 | 90 | 15 | 16.67 |
安徽 | 9 | 1.56 | 0 | 8 | 0 | 1 | 27 | 12 | 44.44 |
广东 | 9 | 1.56 | 0 | 8 | 1 | 0 | 75 | 18 | 24.00 |
甘肃 | 8 | 1.39 | 0 | 6 | 1 | 1 | 35 | 8 | 22.86 |
吉林 | 8 | 1.39 | 0 | 8 | 0 | 0 | 28 | 12 | 42.86 |
辽宁 | 8 | 1.39 | 0 | 8 | 0 | 0 | 100 | 20 | 20.00 |
山东 | 7 | 1.22 | 0 | 6 | 0 | 1 | 35 | 11 | 31.43 |
河南 | 6 | 1.04 | 0 | 5 | 1 | 0 | 143 | 5 | 3.50 |
西藏 | 4 | 0.69 | 0 | 1 | 1 | 2 | 17 | 1 | 5.88 |
浙江 | 4 | 0.69 | 0 | 2 | 2 | 0 | 19 | 3 | 15.79 |
内蒙古 | 2 | 0.35 | 0 | 1 | 1 | 0 | 16 | 3 | 18.75 |
新疆 | 2 | 0.35 | 0 | 1 | 1 | 0 | 18 | 1 | 5.56 |
陕西 | 1 | 0.17 | 0 | 1 | 0 | 0 | 4 | 1 | 25.00 |
新疆 | 1 | 0.17 | 0 | 2 | 0 | 0 | 7 | 2 | 28.57 |
合计 | 576 | 100.00 | 1 | 441 | 69 | 66 | 3 701 | 786 | 21.24 |
![]() |
图 2 2004~2014年全国蘑菇中毒省份分布 Fig. 2 The province distribution of mushrooms poisoning incidents in China mainland from 2004 to 2014 |
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均为意外事件,即误采、误食或采购了有毒蘑菇导致。
2.2.2 发生场所蘑菇中毒事件多发生在家庭,占所有发生场所的87.5%(189/216),见表 4。
发生场所 | 事件数 | 中毒人数 | 死亡人数 |
家中 | 189 | 898 | 272 |
其他 | 9 | 76 | 14 |
集体食堂 | 8 | 72 | 2 |
不详 | 5 | 23 | 2 |
野外 | 4 | 12 | 5 |
饮食服务单位 | 1 | 4 | 3 |
合计 | 216 | 1085 | 298 |
蘑菇中毒事件发生的人群多为农民,农民家中有儿童时也会在共同进食时发生,发生于农民的蘑菇中毒事件占61.1%(132/216);中毒人数占57.05%(619/1 085);死亡人数占62.08%(185/298),见表 5。
人群职业 | 事件数 | 中毒人数 | 死亡人数 |
农民 | 132 | 619 | 185 |
农民和散居儿童 | 25 | 121 | 46 |
农民和散居儿童、学生 | 3 | 45 | 5 |
农民和幼托儿童 | 1 | 4 | 1 |
农民和学生 | 7 | 23 | 11 |
农民和干部职员 | 1 | 5 | 0 |
工人 | 12 | 85 | 11 |
民工 | 7 | 46 | 9 |
散居儿童 | 7 | 25 | 8 |
商业服务 | 4 | 25 | 6 |
干部职员 | 3 | 22 | 3 |
其他 | 2 | 7 | 3 |
学生和工人 | 1 | 3 | 3 |
离退人员 | 1 | 2 | 1 |
不详 | 10 | 53 | 6 |
合计 | 216 | 1 085 | 298 |
2010~2014年调查的蘑菇中毒事件中,没有进行蘑菇鉴定的有200起,占92.59%(200/216);开展了蘑菇鉴定的有12起,占5.56%(12/216);检测情况不详的有4起。其中,开展了有毒蘑菇鉴定检测的12起中毒事件,有2起采用蘑菇样本,经过形态学鉴定出种属(秋生盔孢伞属和亚稀褶黑菇);1起采用患者血样,经实验室检测出微量毒肽,但毒肽种类不详;1起采用含有毒蘑菇的食品样本,经动物食用死亡实验,判定毒性;2起无规范鉴定方法,采用蘑菇样本,鉴定为鹅膏菌和黑贝菌(不规范命名);1起采集血样和含有蘑菇食品,排除常见化学物和致病菌;2起采集含蘑菇食品及患者生物样本,未检测出常见致病菌;3起检测结果不详,见表 6。
年份 | 事件名称 | 报告地区 | 检测样本 | 检测部门 | 检测方法 | 检测结果 |
2010 | 朗溪镇打铁坳村野生菌中毒事件 | 贵州省铜仁地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 食品 | 省疾控中心卫生监测检验所 | 不详 | 白色鹅膏蕈 |
2010 | 保靖县水田河镇夯吉村野蘑菇中毒 |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 | 食品 | 州疾控中心、州卫生监督所 | 现场观察 | 黑贝菌 |
2011 | 灵山县武利镇安金村学龙垌队食物中毒 |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 | 血和食品 | 公安部门,县CDC | 实验室检测 | 无阳性发现 |
2011 | 鹿泉市耿献斌不明原因食物中毒 |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 | 血 |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实验室检测 | 检出极微量蘑菇毒素成分(毒肽) |
2012 | 腾冲县清水乡驼峰村梨柴坝社一起误食有毒野生菌引发的中毒事件 |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 | 食品 | 中国CDC中毒所 | 形态学鉴定 | 秋生盔孢伞属 |
2012 | 雨湖区响塘乡虎形村一起食用野生蘑菇食物中毒事件 | 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 | 食品 | 市CDC | 动物实验 | 食用剩饭的鸡死亡 |
2012 | 祥云县象鼻新村周如明户办客引起的疑似食物中毒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 | 食品和肛拭子 | 县CDC | 细菌培养 | 未检出常见致病菌 |
2013 | 沿河中寨乡大坪村野生菌中毒事件 |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 食品 | 省CDC和湖南师范大学 | 形态学鉴定 | 亚稀褶黑菇 |
2014 | 册亨县庆坪乡秧亚村冗万组一起野生菌食物中毒 |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 | 食品和呕吐物 | 不详 | 不详 | 不详 |
2014 | 新宁县金石镇一起食物中毒事件 | 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 | 食品、呕吐物和排泄物 | 县CDC | 不详 | 未检出致病菌 |
2014 |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者腊乡六诏村民委下批穴村黄国德等人野生蕈中毒事件 |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 | 血和尿 | 省CDC | 实验室检测 | 不详 |
2014 | 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阿猛镇迷法大寨杨天明户野生蕈中毒事件 |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 | 血和尿 | 省CDC | 实验室检测 | 不详 |
蘑菇中毒事件数虽然仅占食源性中毒事件数的2.74%,但由此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到了食源性中毒事件总死亡人数的35.57%,病死率高达21.24%;重大和较大级别的事件数占到76.56%;2014年蘑菇中毒事件导致死亡人数占到食源性中毒事件导致死亡人数的55.05%。蘑菇中毒已经成为危害最严重的突发中毒事件之一。
研究结果显示,蘑菇中毒事件多见于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等省份;夏季气候适宜、雨水充沛,易于蘑菇生长,便于居民等采食;由于蘑菇鉴定专业性强,普通公众难以分辨食用蘑菇和有毒蘑菇,出现误采、误食有毒种类导致意外事件发生;已确认易引起食用者死亡的蘑菇在我国有20余种[6],这些种的蘑菇中毒起病隐匿,一旦进入快速进展期,病情险恶,预后差。所以,如果不能早期识别,出现重要脏器损伤征象后,往往现有的救治方法效果差,难以挽回生命。同时,蘑菇中毒至今无特效解毒剂,这也是导致病死率高的原因之一,近些年虽有一些蘑菇中毒针对性治疗的尝试[7, 8],但尚难以得出结论。
蘑菇中毒的诊断和处理要依据蘑菇种类确定,目前的种类鉴定集中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毒素检测三方面。形态学分类鉴定是生物分类学家掌握的一种系统技能,医务工作者要长期积累方能开展形态分类鉴定工作;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要依赖于实验室条件和测序社会化服务的支持;毒素检测鉴定由于是微量到痕量的测定,需要大型分析仪器,故只有在高发地区和省级、国家级机构内建立鉴定检测能力后才能开展。
由于绝大多数医疗卫生机构难以做出有毒蘑菇鉴定,大多数的蘑菇中毒事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患者的潜伏期、特有的临床中毒表现即确定。此次研究结果也表明,绝大多数蘑菇中毒事件确定及患者诊断均无鉴定证据支持;有鉴定过程的几个事件,鉴定检测方法不确切,结论不规范或错误,这样的鉴定结果难以对临床提供支持;仅有2个事件鉴定检测工作由我单位和湖南师范大学开展了规范的形态学鉴定。基于此研究结果,我们笔者从国家层面在2015年开始推动有毒蘑菇规范鉴定检测工作,并在云南、贵州等省进行了实践。
[1] | Chang ST, Miles PG. Mushroom cultivation, nutritional value, medicinal effect,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 [M] . BocaRaton: CRC Press, 2004: 331. |
[2] | 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 [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10(2): 11-13. Mao XL. The Macrofungi in China [M] . Zhengzhou: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0, 10 (2): 11-13. |
[3] | 戴玉成,周丽伟,杨祝良,等. 中国食用菌名录 [J] . 菌物学报, 2010, 29(1): 1-21. Dai YC, Zhou LW, Yang ZL, et al. The list of China's edible fungus [J] . Mycosystema, 2010, 29(1): 1-21. |
[4] | 戴玉成,杨祝良.中国药用真菌名录及部分名称的修订 [J] . 菌物学报, 2008, 27(6): 801-824. Dai YC, Yang ZL. A revised checklist of medicinal fungi in China[J] . Mycosystema, 2008, 27(6): 801-824. |
[5] | 图力古尔, 包海英, 李玉. 中国毒蘑菇名录 [J] . 菌物学报, 2014, 33: 517-548. DOI: 10.13346/j.mycosystema.130256. Bao T, Bao HY, LI Y. A revised checklist of poisonous mushrooms in China [J] . Mycosystema, 2014, 33: 517-548. |
[6] | 陈作红. 2000年以来有毒蘑菇研究新进展 [J] . 菌物学报, 2014, 33(3): 493-516. DOI: 10.13346/j.mycosystema.140041. Chen ZH. New advances in researches on poisonous mushrooms since 2000[J] . Mycosystema, 2014, 33(3): 493-516. |
[7] | Mengs U, Pohl RT, Mitchell T. Legalon SIL: the antidote of choic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hepatotoxicity from amatoxin poisoning [J] . Curr Pharm Biotech, 13(10): 1964-1970.DOI:10.2174/138920112802273353. |
[8] | 肖桂林,刘发益,陈作红,等.灵芝煎剂治疗鹅膏毒蕈中毒的临床研究[J] .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 23(1): 43-45. Xiao GL, Liu FY, Chen ZH, et al. A clinical study on amanita poisoning treatment by Ganoderma lucidum [J] .Hunan Coll Trad Chin Med, 2003,23(1): 4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