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有以下一些特点:①悠久性,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出现创伤;②广泛性,人在一生中无例外地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创伤;③现代性,交通伤、工伤等不断增加,古老的创伤,今天却成了“发达社会疾病”和“现代文明的孪生兄弟”;④可防性,从总体上说,如采取各种相应的预防措施,创伤是可以大大减少的。现将近年来创伤研究的新进展介绍如下。
1 道路交通伤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致死约120万人,受伤3 000万至5 000万人。WHO预计,至2020年,道路交通伤致死和致残人数将增加60%,在全球疾病和伤害负担(含早死和伤残所致的寿命损失年数)中将由1990年的第9位跃升至第3位。在道路交通事故伤亡情况中,以中低收入国家居多[1]。一般认为,国民经济增长率超过4%~6%时,交通事故就会不断上升。我国自2002年后由于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道路交通伤上升趋势有一定遏制。
2 循证医学在外科中的应用循证医学就是将临床流行病学、现代信息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为患者治疗提供最好的选择,并为临床科研和卫生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现已形成了一门分支学科——循证外科学,即临床外科医生要应用循证医学的模式,对每一位患者制定治疗方案,这是21世纪临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 微创外科微创外科是现在几乎涉及所有外科的一种技术,以最小的创伤和生理扰乱达到最佳治疗目的。目前,微创外科的工作领域不断扩大,许多传统的外科手术操作正逐步走向微创化。通过微小创伤或手术径路,应用特殊器械以完成传统的创伤较大的“巨创手术”。
4 转化医学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十几年来提出的国际医学科学领域内的新概念,其核心是基础研究成果尽快应用于临床。美国的一项统计表明,进入临床前研究的先导化合物平均每5 000种只有5种能进入临床试验,而最终获得批准上市的仅有1种,平均新药开发成本在14~18亿美元,开发周期为10~15年[2, 3]。
5 组织工程(tissue engineering)组织工程学是一门以细胞生物学和材料学相结合,进行体外或体内构建组织或器官的新兴学科[4]。目前,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皮肤、血管、牙周、周围神经等都有组织工程的研究,其中有些已进入临床试用或成为市售商品[5]。
汗腺种植是国内组织修复方面的一项新进展。付小兵等[6]进行了干细胞移植诱导再生汗腺的研究。具体方法是: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人汗腺细胞(SGCs),通过共培养方式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分化。将具有汗腺表型的干细胞种植于裸鼠烫伤脚掌创面,采用碘-淀粉发汗试验检测移植物是否具有分泌汗液功能。结果呈阳性,显示移植的干细胞能显著促进受损汗腺的修复与再生。
6 损害控制外科损害控制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是近20年来创伤治疗的新理念和实用原则,即对于有生命危险或部分严重损伤进行初步的救命性手术,目的是控制出血,减轻污染,利于抗休克和复苏,防止损伤加重,为确定性手术赢得时间。
7 创伤性颅脑损伤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现代医学的主要课题之一。1990年全球有970万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每年184.6/10万)[7];美国每年就诊人数达到200万以上,其中7 500人致死,125 000人致残;英国每年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达100万以上,病死率为9/10万,占住院患者全部死亡人数的1%。但近年有研究认为严重低估了TBI发病率,应高达每年790/10万,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每年811/10万[8]。
国内专家结合国情,引进和吸收国外颅脑伤救治的主流观点及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于2002年编辑出版了《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2004年出版了修订版,这对我国颅脑创伤的规范救治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初期治疗目标: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首先应该防治区域性或全脑性缺血,其次是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灌注压(CPP)及脑血流(CBF),巴比妥盐类药物有类似作用。经过上述处理,重型颅脑伤的病死率由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的50%左右下降至近期的36%。
颅脑创伤后常用脑保护疗法的评价: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或疗法能通过前瞻性双盲临床对照研究证实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有确切效果。
世界上主要颅脑治疗中心目前都在使用颅内压(ICP)监测以指导治疗,多数认为“20 mmHg(1 mmHg=0.133 kPa)较合理”,超过上限值时,应给予处理。
8 骨与周围神经损伤 8.1 骨折复位技术的发展生物学固定(biological osteosythesis,BO)新理念已在国内创伤骨科学界得到广泛认可。在此理念的影响下,间接复位技术相应问世,这一技术又被称为韧带整复术(ligamentotaxis)。由于骨端血供破坏少,骨愈合的速度较直视下的解剖复位明显加快,这对粉碎性骨折尤为有利。
8.2 骨折固定系统在BO概念指导下,配合间接复位技术,内固定系统在材料和构型上都有很大发展。低弹性模量固定物材料仍以钛合金材料最为理想。
8.3 骨组织工程的研究骨组织工程是组织工程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并取得较大进展,已培养出结构和分泌功能良好的软骨细胞,并发现几丁质等材料可作为组织工程中细胞培养的良好支架,今后要构建出与正常组织生物学特性和机械特性相近的人造组织[9]。
8.4 人工神经移植物人工神经移植物的基本结构是用生物材料制成神经导管,可在管腔内置入纤维、凝胶、聚合物、海绵等填充物以增强修复效果,共分4类[10]:
(1)用可降解合成聚合物制备,如用聚乙醇酸制成的Neurotube神经导管,聚乳酸-聚已酸内酯共聚体神经导管,可修复30 mm缺损;(2)用可降解天然聚合物制备,如用Ⅰ型胶原制成的NeuraGen,可修复20 mm缺损;(3)用可降解的天然聚合物和合成聚合物复合制备,如壳聚糖/聚乙醇酸复合型人工神经,可修复35 mm缺损;(4)用不可降解的合成聚合物制备,如硅橡胶管,效果与传统修复相当。
9 创伤并发症 9.1 休克休克是指重要生命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流灌注或组织细胞对氧气及营养物质利用障碍。据此,近来强调要以氧运输功能作为休克治疗的指标,即通过输血、补液、氧气吸入、药物治疗等,以提高氧运输量,降低病死率。
战时,对严重创伤性休克伤员的早期复苏,推荐用7.5%高渗盐液加6%右旋糖酐(HSD),起初用250 mL HSD,10~15 min内缓慢注入,病情不稳定者,再加用第2个250 mL HSD,以后治疗顺利时再给予等渗晶体类液体[11]。
2006年,美军正式提出的治疗出血性休克的新方法,即“损伤控制性复苏”(DCR),此法被评为2007年美军四大发明之一,主要内容包括:①允许性低血压;②识别和预防低体温;③纠正酸中毒;④早期立即纠正创伤凝血病。
允许性低压复苏控制在90 mmHg,平均动脉压(MAP)控制在50~60 mmHg,低压复苏时间不宜太长,最好不超过90 min,否则,需考虑器官功能保护措施。
9.2 脓毒症脓毒症(sepsis)是指微生物侵入人体而引致的全身失控性炎症反应。由创伤导致的脓毒症和MODS在ICU内的病死率高达60%。
脓毒症的治疗包括:收入急诊室后进行快速输液(500 mL/30 min)直至CVP达到8~12 mmHg;维持MAP>65 mmHg,低血压给予血管加压剂;MAP>90 mmHg给予扩张血管剂;维持尿量>0.5 mL/(kg·h);以后可采取低潮气量通气、中等量糖皮质激素、控制血糖等措施。
全身应用抗生素时,两种以上抗生素静脉联合使用,采用降阶梯治疗方式,胃肠道局部灭菌可用庆大霉素合并甲硝唑,口服或鼻饲。尽量少用广谱抗生素以防耐药性产生。
[1] | Peden M,Scurfield R,Sleet D, et al. World report on road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R]. WHO Geneva, 2004. |
[2] | Williams GH,Robertson D.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research[M]//Robertson D,Williams GH.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principles of human research[M].New York,Elsevier Publisher,2009:x vii. |
[3] | 陈竺. 转化医学及国家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 [M]//戴尅戎. 转化医学理念、策略与实践.西安: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2:3-9. Chen Z.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nd national medical center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M]//Dai KR.Ideas, strategies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Xi’ an: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Press, 2012:3-9. |
[4] | 杨志明. 组织工程[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1-5. Yang ZM.Tissue engineering[M]. 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2:1-5. |
[5] | 曹谊林. 组织工程学理论与实践[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3-7. Cao YL.Tissue engineer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4:3-7. |
[6] | 付小兵, 王正国, 吴祖泽. 再生医学原理与实践[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63-70, 73, 94. Fu XB,Wang ZG,Wu ZZ.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M]. Shanghai: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2008:63-70, 73, 94. |
[7] | Murray CJ,Lopez AD.Global health statistics:acompendium of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mortality estimates for over 200 conditions[M].Boston: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1996:212-214. |
[8] | Official stats underestimate brain injury[J].Springer Healthcare News, 2012, 1(1):1-2. |
[9] | 赵春华. 干细胞原理技术与临床[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3-14. Zhao CH. Stem cell principle and clinical[M]. 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6:3-14. |
[10] | 顾晓松. 组织工程神经研究进展[J]. 中国修复重建杂志, 2010,24(7):860-863. Gu XS.Rresearch progress of tissue engineered nerve grafts[J]. Chin J Rear Reconstr Surg,2010,24(7):860-863. |
[11] | 沈岳. 战伤外科减员及严重度评估[M]//王正国. 野战外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15. Shen Y.War surgery depletion and severity assessment[M]//Wang ZG.Field Surgery.Beijing:People’ s Health Publishing House,2010: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