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王同国、齐士明、毛羽、方来英)
2015年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以下简称世锦赛)于2015年8月22日至30日在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世锦赛是由国际田联(简称IAAF)主办,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承办,是规模最大的世界级田径赛事,是仅次于奥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的第三大国际体育赛事,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在北京举办的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世界级体育赛事。共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 000余名运动员角逐47个比赛项目。为了确保本届世锦赛的顺利进行,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按照IAAF的要求,详细制定了赛事医疗卫生保障方案,在组委会医疗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本届世锦赛的保障任务。本研究将对世锦赛比赛期间就诊的737例病历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探讨大型体育赛事的保障特点,以为我国今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或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服务对象2015年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医疗服务的对象为所有注册的运动员2 000余名,IAAF大家庭成员、教练员、裁判员、赞助商和媒体等约10 000余人,世锦赛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约5 000余人,持票观众约50万人。
1.2 服务地点(1)竞赛场馆 本届世锦赛的竞赛场馆设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内设1个运动员医疗站、4个场边观察点(field of play,FOP)、1个贵宾医疗站、1个媒体医疗站、1个热身场医疗站和4个观众医疗站,负责比赛期间运动员、VIP官员、媒体和观众的医疗保障工作。
(2)训练场馆 训练场馆为朝阳体育训练中心,内设1个医疗站和1个FOP点,负责运动员训练期间的医疗保障工作。
(3)驻地酒店 本届世锦赛共有5家酒店供运动员与官员居住,每家酒店内设1个医疗站,为运动员和贵宾提供24小时的医疗服务。
1.3 服务时间竞赛场馆运动员医疗站在赛前1 h开放,至赛后1 h关闭。训练场馆医疗站在训练前1 h开放至训练结束后1 h关闭。驻地酒店医疗站从赛前3 d开始,至赛后2 d,24 h开放。观众医疗站在观众入场前1 h开放,在观众离场后关闭。
1.4 病例采集2015年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医疗部按照IAAF的要求,研制开发了2015年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并要求各医疗站接诊的病历必须在2 h内上报,本研究截取的时间节点为2015年8月21 日0时至2015年8月30日24时,即赛前1 d至比赛结束后当日24 h内记录的所有病例资料。
1.5 统计学方法利用2015年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医疗部制定的医疗信息系统(medical encounter forms)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疾病类型在各医疗站接诊的737例患者中,外伤259例(35.1%);呼吸系统疾病196例(26.6%);消化系统疾病77例(10.4%),其中腹泻18例(2.4%);中暑41例(5.6%);心血管疾病28例(3.8%);眼科疾病28例(3.8%);神经系统疾病21例(2.8%);口腔疾病8例(1.0%);其他疾病79例(10.7%)。见表 1。
疾病类型 | 例数(n) | 构成比(%) |
外伤 | 259 | 35.1 |
呼吸系统疾病 | 196 | 26.6 |
消化系统 | 77 | 10.4 |
中暑 | 41 | 5.6 |
心血管疾病 | 28 | 3.8 |
眼科疾病 | 28 | 3.8 |
神经系统疾病 | 21 | 2.8 |
口腔疾病 | 8 | 1.0 |
其他 | 79 | 10.7 |
合计 | 737 | 100.0 |
在各医疗站接诊的737例患者中,工作人员174例(23.6%);运动员170例(23.1%);IAAF大家庭成员139例(18.8%);观众136例(18.4%);媒体56例(7.6%);其他人员62例(8.4%)。见表 2。
人员类别 | 例数(n) | 构成比(%) |
工作人员 | 174 | 23.6 |
运动员 | 170 | 23.1 |
IAAF大家庭成员 | 139 | 18.8 |
观众 | 136 | 18.4 |
媒体 | 56 | 7.6 |
其他 | 62 | 8.4 |
合计 | 737 | 100.0 |
各医疗站接诊的737例患者其就诊地点为,竞赛场馆373例(50.6%);训练场馆105例(14.2%);驻地酒店259例(35.2%)。见表 3。
场馆类型 | 例数(n) | 构成比(%) |
竞赛场馆 | 373 | 50.6 |
训练场馆 | 105 | 14.2 |
驻地酒店 | 259 | 35.2 |
合计 | 737 | 100.0 |
在历届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中,医疗急救服务的疾病类别排在首位的始终是外伤,运动员从事对抗性较强的项目易导致外伤[1, 3]。本次世锦赛在各医疗站接诊的737例患者中,救治外伤患者259例(35.1%),无危重症病例,多为肌肉拉伤、软组织损伤、扭伤、擦伤及划伤等,外伤的急救是世锦赛医疗急救保障工作的重点内容[1]。根据疾病特点,赛事医疗部制定下发了《2015年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医疗技术手册及应急预案》,急救人员熟练掌握创伤四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对患者进行处置;当严重外伤导致的低血容量休克,有效止血是前提,对出血未控制的伤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将收缩压维持在80~90 mmHg(1 mmHg=0.133 kPa)[2];骨折患者,给予有效的固定和搬运;颈椎损伤患者,颈托、头部固定器和脊柱板是必备器材。医疗部为每个医疗站都配备了“好得快”喷雾剂、扶他林软膏、碘伏、创可贴、SAM板、真空夹板、可调颈托、止血带、一次性敷料包、一次性冰袋、三角巾、绷带、无菌纱布、医用胶布等常用药品及医疗用品,为外伤处置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本次世锦赛医疗站接诊患者呼吸系统疾病排名第2位为196例(26.6%),比赛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均为优,因哮喘就诊的患者很少,基本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例,考虑天气炎热,空调温度过低,抵抗力下降而发病。无论是运动员还是工作人员,最好不要将空调温度调的过低,同时也尽可能不在空调环境中呆的时间过长,最好能够定时的打开窗户,让室外的新鲜空气流进来,以保持室内的氧气含量。
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77例(10.4%),多为腹泻患者,考虑与饮食不洁或者饮食习惯改变造成。因此赛事期间食品安全一直是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世锦赛的比赛项目均为露天比赛项目,8月底正值北京气候炎热,各医疗站接诊中暑患者41例(5.6%),根据世锦赛医疗技术手册,明确了中暑处理原则和救治流程,医疗团队也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培训和演练。医疗部还配备了仁丹、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基本药品,在比赛场地提供充足的饮用水,提供遮阳帽等措施也可以有效地预防中暑。
在各医疗站接诊的737例患者中,工作人员174例(23.6%),运动员170例(23.1%),IAAF大家庭成员139例(18.8%),观众136例(18.4%)。历届运动会的医疗保障工作都是以运动员为核心,但参考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2004雅典奥运会经验,在大型活动中工作人员往往由于工作累、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缺乏休息等因素成为最大的就医群体。而观众中的高龄、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也是突发急危重症的重点人群,赛事医疗部应对参与人群的健康风险进行详细评估[3, 4],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本次赛事患者的人员类别构成情况正符合了上述风险评估结果,运动员身体素质好,多在比赛中发生意外伤害等疾病,其他疾病发病较少。同时也看到此次赛事工作人员就诊人数只比运动员人数略多,而并没有如2008年奥运会时成整数倍的增多,是赛事组委会和医疗部事先进行了人员健康风险评估,并针对风险高的工作人员群体进行了干预,通过宣教和劳逸结合等方式,降低了发病的比例。
各医疗站接诊的患者中,竞赛场馆373例(50.6%);训练场馆105例(14.2%);驻地酒店259例(35.2%),数据结果与历届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结果相符,竞赛场馆接诊患者最多,其中主要为参赛运动员、工作人员、IAAF大家庭成员、观众等;训练场馆接诊患者相对较少。组委会和医疗部根据不同地点就诊患者的人群特点和病例特点,部署了相应的医疗保障团队,设置了相应数量的医疗站,做好了赛事相关各类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
赛事医疗保障工作中,现场的医疗救治是关键,除要求医务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外,优质高效的现场救援流线也很重要:包括预警与报警、应急响应、现场处置、现场撤离、伤员后送、定点医院接诊6个关键性的环节[5]。针对赛事特点设立预警机制,在比赛现场运动员区、观众区、贵宾区、媒体区都设立了医疗站,医疗人员在接到急救信息时能够携带急救设备快速响应,将救治工作前移,保证及时有效救治患者。医疗保障人员应熟记场馆地形、通道、出入口,利于快速将患者撤离,应注意在撤离的同时保证医疗措施的延续。2015世锦赛医疗部配备了35辆救护车,均按照MICU(内科重症监护室)的标准配备,随时做好患者的转运准备,同时还配备了负压救护车转运传染病患者。医疗部根据场馆附近医院的距离、医院救治特点和能力、级别来设定定点医院,5 km内为宜,确保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到达医院,进行检查救治。同时,院前急救车组要做好与定点医院患者的病情交接。只有做好现场救援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做到医疗保障的万无一失。
此次世锦赛医疗团队的现场救治得到了国际田联医疗官阿隆索的高度评价,完美的结果得益于世锦赛前医疗部组织各个医疗团队分层次的培训、桌面推演、模拟地点演练、场馆实地演练等反复检验现场救治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及时针对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加以改进,从而避免比赛中出现的医疗风险。团队演练,经验表明,事前的筹备会议和在每一个活动的关键点进行模拟演练可使医护人员更好地理解保障时各自的位置和角色[6]。医疗团队在赛事保障实际工作中,现场的快速有效处置,切实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熟识的流程,以及反复演练后积累的经验,这样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和积累,才能做好医疗保障工作。
做好大型国际赛事医疗保障工作,还需要过硬的外语交流能力,只有良好的语言交流配合专业的医疗救治,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北京国际大都市大型赛事医疗保障工作的高效专业医疗水平。虽然赛事会配备有相应外语能力的志愿者协助医疗服务,但如果过于依赖志愿者,在医疗保障工作中会承担一定的风险,在志愿者不足时甚至会影响到现场医疗救治的质量。因此,就更加需要医疗团队的人员要具备较高的外语交流能力,外语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提高的,需要在平时进行学习和加强,随时为今后承担各项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做好准备工作。
[1] | 张进军、于清、陈志,等.“好运北京”测试赛1078例患者的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1):99-102. |
[2] |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低血容量休克复苏指南(2007)[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8,20(2):129-134. |
[3] | Zhang JJ, Wang LD, Chen Z,et al. Medical care delivery at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J]. WorldJEmerg Med, 2011, 2(4):267- 271. |
[4] | Hadjichristodoulou C, Mouchtouri V, Soteriades ES,et al. Mass gathering preparedness: the experience of the Athens 2004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 [J].JEnviron Health , 2005, 67(1):52-57. |
[5] | 陈志、张永利、万立东,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802例急救转运病案特点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32-35. |
[6] | Boatright JR.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mass gathering action plans [J].JEmerg Nurs,2004,30(3):253-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