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Vol. 24 Issue (10):1070-1071
跨国灾难医学救援体系的建立与管理:基于尼泊尔地震中国政府医疗队经验的思考
曾俊,江华,邓绍平     
610072 成都,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外科
1 尼泊尔地震概况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 km。尼泊尔地震强度是当年汶川地震的1.4倍,于5月12日再次发生7.5级地震。据尼官方最新数字,尼泊尔两次强震已造成8 699人死亡,22 489人受伤[1];我国西藏日喀则市境内至少20人死亡,4人失踪;珠峰雪崩致至少17人遇难。

2 中国政府医疗队救援工作的概述

我国政府在尼泊尔地震后组建了首支中国政府医疗队,该医疗队由四川省人民医院牵头,人员组成包括四川省卫生计生委3人、四川省人民医院35人、四川省疾控中心卫生防疫人员5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9人等共计60人组成。医疗队分为综合协调组、医疗救援救治组、后勤保障组和防疫组,其中医疗救援治疗组涵盖重症医学、药剂、骨科、心理及护理等多学科专家。2015年4月27日凌晨,医疗队乘专机从成都出发,于当天下午到达灾区,立即投入医疗救援工作。在尼泊尔连续奋战13天,共搭建大小帐篷近200顶,接诊伤病员694人,开展各类手术276台,收治住院患者258人,其中重伤员115人,提供免费健康体检200余人次,完成实验室检查6 106项次,发放药品456人,诊治中方人员24名,提供心理干预和防疫培训300人次[2]

3 本次尼泊尔地震救援工作的成功经验

由专业化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四川)为主体组建跨国紧急医学队,配备高水准的医疗设备、医疗物资及后勤保障物资。统一指挥,分工协作,按照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进行合理分区布局,充分利用当地医疗资源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救援,实现多方会诊,双向转诊。此次救援工作展现的特点与经验包括:①政治性:代表中国政府,展示中国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勇于担当。②国际性:国际救援,多国参与,国际合作。③紧迫性:紧急动员,快速响应,迅速到达,快速施救。④机动性:借助最短时间到达的运输工具迅速到达目的地。⑤野战性:具有独立综合救援,后勤保障及野外生存能力。⑥科学性:合理分区布局,规范流程,统一指挥,专业化救治,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双向转诊,早期实施防疫。⑦协同性:密切联系当地政府、军方、医院,共同参与,良好合作。⑧社会性:军警、志愿者、群众参与。

境外救援队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伤病员为中心,伤病员的伤情高于一切。不论是在一线救治点或帐篷医院(相当于二级医院),医疗队对每一个伤员都认真负责,用他们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去挽救每一条生命。医疗队严谨科学的工作模式和流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耐心细致的服务、高超独到的医疗技术、科学缜密的组织和高尚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下去。特别是对伤病员的早期心理跟进和早期康复训练,对增强伤员战胜伤病的信心,促进身心早日恢复健康,是简单易行的方法,更是应认真学习的好经验。

4 本次尼泊尔地震救援工作中反映出来的不足

我国目前虽已拥有18支国家级卫生应急紧急医学救援队及移动医院,但能进行跨国或跨区域救援的专业化设施设备配置不足。尚未制定具跨国或跨区域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医疗队组建标准及操作规范。物资准备与储备不足:缺少基本储备标准与规范,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需求信息不对称,导致医疗物资闲置或浪费,移动医院缺少专业化、标准化、模块化手术室,缺少具防护能力的影像检查室、实验室以及定制性前线指挥场所,各类帐篷储备不足。我们的队伍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人员结构及学科组成有待调整;机动运输能力有待提高,野战生存能力需加强;通信及信息共享能力不足;医疗专业人员注册问题有待解决,需快速实现在当地依法执业。此外,值得注意的方面还包括:移动卫生间配备不足,及中英文(及当地语言)标识准备不充分。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我国现有的国家级卫生应急紧急医学救援队及移动医院,均是基于响应境内相应区域灾难而组建的。医学救援队的关键技术装备,无论是方舱医院,还是大型医疗设备,以及后勤支援系统,都是以车辆作为承载平台和运输工具。一旦涉及如本次尼泊尔地震这类跨国、远距离大灾救援,则原有的基于车辆的救援平台几乎都无法使用,而只能另行临时组织设备和物资,通过普通民航客机进行投送。这极大地限制了医疗救援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相应的保障能力。

应强调以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为基础,建立跨国灾难救援体系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战略及防灾减灾需要,按照国家区域规划,利用现有国家卫生应急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及移动医院,在我国建立数十支具有跨国或跨区域能力、高素质、高水准的专业化紧急医学救援队。这些国际医疗救援队的目标应该是:在受灾国家或者地区实施医疗救助和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以保障当地受灾民众的安全,恢复基本医疗服务,并满足人道主义需求。通过国际医疗救援队的工作,可以更好地体现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风范,赢得受灾国家或者地区的民心,从而进一步推广我国的价值观和核心利益。应该将跨国医疗救援提高到对外政策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高度[3]

5 建立跨国灾难救援体系所必需的要素:从物资、人员、装备到演练

综上,笔者认为应当在科学、系统总结包括本次尼泊尔地震在内的历次重、特大地震救援经验的基础上[4, 5, 6, 7],建立跨国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及相应的预案,这对于我国有效应对未来必然将不断发生的各种国际性灾难事件,是当务之急。预案需要考虑的要素主要应当包括: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的相关标准和要求、我国政府对相关事件进行响应和启动救援的批准程序充分的资金支持,常设性的医疗队救援队伍以及对专业要求。

笔者建议,国际灾难医疗救援队伍的建立,可考虑以训练有素的专业化国家卫生应急救援队为主体,由多学科,多专业医学骨干、防疫人员、后勤保障、应急指挥、外事及宣传人员共同组成,并应设立与军队系统的联络人员。在救援物资保障方面,要考虑到以下要素:医疗物资及设备、后勤物资、生活物资、运输交通工具。通信保障方面应考虑的要素包括配备铱星电话和无线通讯网络设施。此外,应该与外事部门紧密合作,以应对不同国家在语言交流,宗教习俗等方面的要求,同时需要有对相应媒体宣传人员,考虑设备需求。最重要的是,行政管理部门、指挥部门、执行部门、计划部门和后勤部门应模块化设计。预案建立后按照专家评估、卫生主管机构要求进行例行性的演习,在测试中找出应变系统的缺点。对每一场演习都必须认真分析及总结,从而使得救援队达到真正发生灾害时的能够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最终形成跨国灾难救援响应发生时所有人员能从容应变。同时,在搭建未来的国际化紧急医学救援平台时,应当合理规划,并开发出适合民航客机投送的集装箱模块化救援装备。

最后,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国际灾难医学救援中,应当充分进行军地协作,发挥社会主义“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创造出国际紧急医学救援的“中国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新闻网. 尼泊尔地震灾后重建需要66亿美元将历时5年[EB/OL].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5/06-14/7342541.shtml.
[2] 中国新闻网. 中国政府医疗队赴尼救援纪实不辱使命完胜而归[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510/c70731-26974948./>html
[3] 王一镗,刘中民. 灾难医学[M]. 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19-24.
[4] 孙明伟,曾俊,蔡斌,江华,等. 地震灾难医学救援临床研究论文的循证评估:近5年中英文论文的系统评价[J]. 四川医学, 2014,5(6): 641-644.
[5] Holliman CJ, Mulligan TM, Suter RE, et al. The efficacy and value of emergency medicine:asupportive literature review[J]. IntJEmerg Med.2011, 4(1):44.
[6] Hobgood C, Anantharaman V, Bandiera G, et al.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emergency medicine model curriculum for medical student education in emergency medicine[J]. IntJEmerg Med.2010, 3(1):1-7.
[7] Yang Y. The 9/21 earthquake in Taiwan:alocal government disaster rescue system[J]. Disasters, 2010, 34(1):11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