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1岁,于2012 07 18“游泳时突发意识不清”由第一目击者将之转移至池边确认颈动脉无搏动后给予胸外按压,并呼叫120,8 min后急救车到达现场。现场查体及入院查体:现场患者面容青紫,呈叹气样呼吸,血压未测到,心电图示“室颤”,给予除颤后出现房颤,且呼吸节律逐渐规则;入院后检查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呼吸节律规整,血压100/70 mmHg(1 mmHg=0.133 kPa),仍呈昏迷状态。院内辅助检查: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示LAD自开口闭塞,LCX开口50%狭窄,OM2开口80%,OM3近段60%;RCA动脉粥样硬化,远段向LAD提供2~3级侧支循环。治疗方法及预后:入院后给予扩冠、改善脑细胞代谢及对症支持处理,约6 h后渐苏醒,于2012 07 27日病情稳定后转院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痊愈出院,恢复正常生活。
讨论 本例患者因在发病后第一目击者确认心搏骤停,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直至120专业人员到达,为抢救成功赢得了宝贵时间。发生猝死的患者能否得到积极、迅速、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国八个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院前心脏性猝死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分别为(2.12±1.02) min,(14.10±7.05) min[1],因此没有办法让一名专业的急救应对者在患者发病的4~5 min内到达患者身边,所以旁观者有责任和义务实施即刻基础心肺复苏(BCPR)以使患者达到最佳的生存状态。在那些被证实的,由旁观者给予的即刻基础心肺复苏(BCPR)的患者以及以室颤状况等到急救人员出现的患者,患者的存活率超过了40%。笔者发现与院外心肺复苏和存活到院的成功有关的关键性变量之一是急救人员的应对间隔时间相对较短[2]。患者预后和急救人员到达时间之间的反比关系可能是唯一影响给予室颤患者除颤时间的因素[3]。
据报道,2007年北京市每150人中仅有1人掌握急救技术,这与发达国家如美国要求的1/3以上公民学会院前急救技术的比例相差甚远。北京急救中心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止血、包扎、晕倒处理、火灾处理的正确知晓率分别为58.66%、45.51%、54.28%、21.09%[4],这也充分显示了我国公众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不佳,所以对于公众的急救知识的普及急需加强。
[1] | 张在其,骆福添,陈兵,等.我国八个大中城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1):1130-1136. |
[2] | Eisenberg M, Bergner L, Hallstrom A. Paramedic programs and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ccessful resuscitation[J]. Am J Public Health,1979, 69(1): 30-38. |
[3] | White RD, Vukov LF, Bugliosi TF. Early defibrillation by police: Initial experience with measurement of critical time intervals and patient outcome[J]. Ann Emerg Med,1995, 23(5): 1009-1013. |
[4] | 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68-16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