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balls和Kinney [1]曾报告澳大利亚皇家儿童医院包括普通病房住院患儿因心脏骤停而意外死亡者高达0.12‰。随着医护人员急救意识的增强,国内外医院管理者也更加重视急救工作[2, 3, 4, 5, 6]。如何有效的实施医院内急救,相对而言还是一个新课题。国内长期形成的医院内急救模式,通常以紧急会诊制度,呼叫急救专科医师前去普通病房或门诊实施救治。西方国家则从2002年开始设立急救小组,负责急诊室、ICU、麻醉科及心外科以外的普通病房、门诊及院内公共区域的急救任务。历经多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证明,心搏骤停与实施复苏间隔时间、心搏骤停与心脏除颤间隔时间,是急救成功的两项最为重要的指标[7, 8]。国内传统的急救制度,受到病房地理分布、急救医师临时指派,以及普通病房缺乏除颤设备等因素制约,一旦面临心搏骤停的患者,通常不能在急救黄金时间,即4~5 min内开始有效的复苏和除颤。为了优化医院内急救体系和流程,湖南省儿童医院开展了“以点辖面”的网格式急救体系的先导性研究。历时6个月的急救模拟演练,提示该急救体系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本研究将医院内急救限定在救治普通病房、门诊和院内公共区域突发心搏骤停的危重患者。本文将介绍以点辖面的结构框架,评价急救模拟演练的初期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以点辖面的网格式急救体系的设计与结构本院为中南地区床位数量最多、专科齐全的三甲儿童医院。编制床位1 800张,常设病房及门诊单元50个,每年住院病例60 000例次,平均日门诊数量>3 000例次。每年在急诊室、ICU、麻醉科及心外科以外的区域进行心搏骤停的抢救病例有40余次。 鉴于麻醉科、ICU与临床科室、门急诊的实际距离>200 m,即使接到急救呼叫即刻赶赴救治现场,通常也很难在4~5 min内开始复苏和除颤。为了克服这些不利于急救实施的现状与问题,我院领导与急救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多次现场调研,确定覆盖全院所属的区域、以4 min之内开始心肺复苏和除颤,6 min内进行高级生命支持的急救行动为目标,尝试建立以点辖面的网格式急救模式。
网格式急救模式的设计,是以4 min能够到达现场并开始心肺复苏和除颤为原则,在医院内设立网格式分布的13个急救站点,每个站点辖管4~6个普通病房或行政部门等公共区域。每个站点选配具有高级生命支持资质的医师和护士若干人,其中由医师与护士各1名搭配应急值班,专门负责该区域内的急救任务。为了实现无缝隙的开展急救工作,规定每个急救站点以每日24时为单位,对主治医师以上1名急救专业医师和2名注册护士进行派班。每个急救站点配备无线对讲机、手提式除颤仪、便携式氧气袋和急救箱。
1.2 启动急救行动的标准与效果评价参照2010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建立急救标准及启动急救程序[6]。急救标准包括:(1)心搏骤停或发绀;(2)喘息样呼吸;(3)血氧饱和度<60%。任何患儿一旦出现符合上述急救标准中1项心肺功能异常,立即启动急救程序,即由第一目击者负责拨打医院转运中心专用急救电话85356119,并开始基本生命支持。急救中心用无线对讲机紧急呼叫,负责该救急站点的医师护士立即携带除颤仪及急救箱前往相应的病房、门诊或公共区域,迅速开展心肺复苏、除颤和高级生命支持。
为了评价此系统的效果,每个急救站点放置一个儿童人体仿真模型,由3人组成考评小组,应用3个指标作为评价结果的标准:(1)从发出呼叫至急救急救小组人员到达站点的时间(s);(2)开始除颤的时间(s);(3)高级生命支持开始的时间(s)。
1.3 急救模拟演练实施程序在2012年3月至9月期间,对全院13急救站点辖管的50个科室实施分批分次实时演练。参加演练的人员包括具有儿童高级生命支持资格的医师护士构成的13个急救组,每组有1名医师2名护士。应急办主任和资深急救医师(评价小组)负责启动演练操作,评价演练结果。以随机的方式,采取不定时间、不定地点的急救演练程序。评价小组成员利用秒表计算时间,以分钟为单位记录急救组成员从接受急救指令与到达抢救现场的间隔时间、到达现场与开始除颤时间,以及高级生命开始时间3项评价指标。
为了检验演练结果的实际意义,选择前述3项演练指标与历史中前12月临床急救记录所提取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组资料采用F检验;与历史相应的指标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救模拟演练的结果分析在6个月期间共实施48次现场模拟急救模拟演练,参加人数为124名医护人员,应用F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组间P>0.05,见表 1。
急救组别 | 演练次数 | 参加人数 | 到达抢救现场平均时间 及范围(s) | 除颤开始平均时间 及范围(s) | 高级生命支持开始平均时间 及范围(s) |
A | 4 | 10 | 119(65~140) | 141(90~160) | 208(150~240) |
B | 5 | 13 | 125(60~148) | 151(85~180) | 220(152~250) |
C | 3 | 8 | 118(70~145) | 155(95~190) | 227(170~260) |
D | 4 | 11 | 130(78~152) | 152(100~180) | 242(180~270) |
E | 4 | 10 | 131(65~160) | 157(90~185) | 233(155~270) |
F | 3 | 7 | 122(58~158) | 155(90~183) | 231(155~260) |
G | 3 | 8 | 125(72~155) | 161(96~190) | 240(170~270) |
H | 4 | 12 | 127(68~150) | 148(90~180) | 232(160~265) |
I | 5 | 13 | 129(60~150) | 149(90~180) | 232(158~263) |
J | 3 | 8 | 116(70~140) | 145(95~175) | 226(170~260) |
K | 3 | 7 | 130(80~160) | 156(100~190) | 243(180~275) |
L | 3 | 7 | 125(75~150) | 158(110~185) | 241(185~270) |
M | 4 | 10 | 126(75~145) | 154(110~175) | 238(185~260) |
总计 | 48 | 124 | 125(58~160) | 152(85~181) | 232(167~270) |
F值 | 0.246 | 0.279 | 0.378 | ||
P值 | 0.994 | 0.989 | 0.962 | ||
注:本研究总计设置13个站点,每一站(分别称为A,B,C~M组)作为资料对比的单位 |
急救模拟演练与历史中前12个月临床急救记录所提取的相应指标比较,应用成组t检验3项指标,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
项目 | ICU医生到达抢救现场时间(s) | 除颤开始平均时间(s) | 高级生命支持开始时间(s) |
2011年急救36次 | 265.31±22.88 | 306.54±13.23 | 391.11±20.09 |
2012年急救演练48次 | 124.64±15.54 | 163.25±15.81 | 255.00±20.54 |
t值 | 34.87 | 47.551 | 32.424 |
P值 | 0.001 | 0.001 | 0.001 |
加强和改进医院内急救体系,是急救医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研究证明医院内普通病房住院患者突发心搏骤停有增无减,其病死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已经成为普通病房住院患者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8]。Nadkarni等[10]曾开展一项观察研究,调查美国和加拿大253家医院4年期间普通病房发生心搏骤停的病例数量和救治结果。他们发现在此期间分别有36 902例成人、800例儿童发生心搏骤停,其救治成功率分别为18%和27%。Tibballs和Kinney [1] 曾对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儿童医院开展一项回顾性比较研究,确定引入急救分队前后不同时期,其住院儿童意外病死率的变化。急救分队是2002年先后在欧美国家建立医院内急救的新体系,其运行模式是预先制定急救预警标准,再由急救标准启动由急救专业医师护士组成的急救分队,前往急救专业科室以外的普通病房,对心脏骤停或濒临心脏骤停的患儿实施CPR和高级生命支持。该院是一所拥有215张床位的三级儿童医院,服务人口6百万,其中有150万儿童。作者着重比较引入急救分队前41个月和其后48个月两个不同时期,住院患者病死率和普通病房意外病死率。其研究结果发现医院病死率由4.38/1 000住院患者减少至2.87/1 000住院患者,意外死亡由0.12/1 000住院患者减少至0.04/1000住院患者,意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也由35%升高至74%。
基于本院整体布局和普通病房单元相对较多的实际状况,笔者选择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急救体系,实施以点辖面的网格式急救模式,替代传统沿袭的急会诊制度,具有某些特色或优势,包括明显的缩短急救站点与普通病房的空间距离,培训更多的医护人员掌握急救技术,还能改变既往只有麻醉科及ICU少数科室承担全院急救任务的状况,有助于减轻这些科室不堪重负的工作压力。
许多临床研究证明在心脏骤停5 min内实施心肺复苏、电击除颤,8 min内开始高级生命支持,既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也能使存活者恢复良好的神经功能[9, 10, 11]。因此,笔者将急救模拟演练评价标准设定在4 min内能够到达现场并开始心肺复苏和除颤,6 min内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强调心肺复苏开始之后,尽早进行心脏除颤和高级生命支持,既接近于临床急救的实际,又比较真实的再现临床急救过程。
模拟演练是检验新制度新体系可行性的可靠途径,也是学术界普遍采用技能培训的有效手段,特别适用于提升高危险低概率不良事件的处理技能[11]。在总结以前经验、汲取过去教训所制定的新体系新制度,即使从理论上判断堪称完美无瑕,究其可行性或可操作性,甚至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或事前可能忽略的问题,因此,实施反复的演练则是一种必然的选择。Tsai等[12]依照成人学习临床技能的理论,即从治疗真实患者过程中学习为最有效的途径,但儿童心脏骤停为低概率事件,况且还存在医学伦理学的问题,以致于从治疗真实患者过程学习急救技能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只有模拟演练才能提供反复训练,熟练掌握急救技能的机会。本研究实施48次急救模拟演练,包括13组124名医生护士,每组平均演练3.7次。每组均能在预期的时间内实施心肺复苏、除颤和高级生命支持,组间比较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模拟演练的三项指标与前12个月内临床急救36例的相应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尽管本研究初步证实该模式具备在临床实施的潜在价值,但仍然需要临床实践的检验,以期发现和解决所遇的实际问题,方能实现网格式急救模式更加完善的目标。
[1] | Tibballs J, Kinney S. Reduction of hospital mortality and of preventable cardiac arrest and death on introduction of a pediatric medical emergency team [J]. Pediatr Crit Care Med, 2009, 10(3):306-312. |
[2] | 金世红,吕传柱,黄航,等.综合性医院院内急救体系建设和运作模式[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1) : 663-665. |
[3] | Sharek PJ, Parast LM, Leong K, et al. Effect of a rapid response team on hospital-wide mortality and code rates outside the ICU in a Children’ s Hospital [J].JAMA, 2007,298(190):2267-74. |
[4] | 张成晔,钱素云,曾健生. 急诊室小儿心搏呼吸骤停流行病学调查及初步复苏效果评估[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1):1237-1241. |
[5] | 李春盛,龚平. 我国心肺复苏的近10年研究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5-7. |
[6] | López-Herce J, Del Castillo J, Matamoros M,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in pediatric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multinational observational study [J]. Intensive Care Med, 2013, 39(2):309-318. |
[7] | Abe T, Tokuda Y, Cook EF.Time-based partitioning model for predicting neurologically favorable outcome among adults with witnessed bystander out-of-hospital CPA [J]. PLoS One,2011,6(12):e28581. |
[8] | Berg MD,Nadkarni VM,Berg RA.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children [J]. Curr Opin Crit Care, 2008, 14(3):254-260. |
[9] | Kleinman ME, Chameides L, Schexnayder SM , et al. Pediatric advanced life support: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J].Pediatrics, 2010,126(5) :e1361-1399. |
[10] | Nadkarni VM, Larkin GL, Peberdy MA, et al. First documented rhythm and clinical outcome from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mong children and adults [J]. JAMA, 2006, 295(1):50-57. |
[11] | Johnson K,Geis G,Oehler J,et al. Simulation to implement a novel system of care for pediatric critical airway obstruction [J]. 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2,138(10):907-911. |
[12] | Tsai TC, Harasym PH, Nijssen-Jordan C, et al. Learning gains derived from a high-fidelity mannequin-based simulation in the pediatric emergency department [J]. J Formos Med Assoc, 2006,105(1) :94-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