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 Vol. 24 Issue (1): 3-3
迎接春暖花开
于学忠    
100730 北京,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

岁月如梭,不经意间又是一年。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春伊始我再次代表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向全国各地急诊医务工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陪伴中国急诊医学事业一路走来,从姗姗学步到而立之年,见证了中国急诊的坎坷与辉煌。曾经在泥泞中挣扎的我们,如今在心肺复苏、中毒、创伤、重症感染、急危重症护理及心理支持等诸多亚学科中展现出急诊人特有的风采。

我国急诊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规范管理、质量控制、理论技术创新、临床转化性科研及人文关怀等内涵建设体系。在卫计委、教育部等多方支持下,目前急诊专业组已制定《医院急诊科设置与管理规范》、《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等涉及急诊管理、诊疗、培训及考核的综合管理方案。诚然,这些规范必定不是一成不变,它们源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根据我国医疗环境及急诊自身的特点实时改进完善。目前,急诊医学还处于不断发展中,仍面对如下问题。

1 急诊医学的再定位

1983年,我国第一个急诊科成立。1987年,急诊医学在我国才被正式承认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长时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急诊科在外界未被认可,一直被称作边缘学科。近年来,在全国急诊同仁的不懈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急诊事业蒸蒸日上,随着社会对急诊的需求逐渐增加,急诊医学已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学科。我们的问题是,正如很多民众不知急诊医学这个专科,很多医务人员也分不清何谓急性疾病,甚至有民众将急诊作为夜间门诊对待。这无疑是对急诊资源的浪费。急诊资源如何合理利用,这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2 急诊医学的地位

急诊医学被认为是交叉学科,因为它涵盖了太多知识,从医学知识到人文知识,我们不仅仅在和疾病打交道。然而急诊并不是其他各专科浅尝辄止的模仿,作为二级学科的急诊医学有着它独特的临床思维、技能,以及超人般的应对能力。这里我要对所有奋战在急诊的同仁说:你们是最棒的!

3 急诊医学的管理与建设

急诊24小时开放,有它独立的系统,有人称急诊为院中院,不无道理。急诊是医院的窗口,体现医院总体水平,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的管理和建设精髓在于:忙中求稳、去糟取精、团队协作、互利共赢、高屋建瓴、细节见成败。

4 急诊医学的专业水平

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必需资料,以最快的速度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为后续专科治疗赢得宝贵时间。因此,“稳、准、快”是我们急诊专业的信条。作为急危重症的先锋队,我们不输于任何专科,甚至许多重症急性疾病目前更符合在急诊进行诊疗。要澄清的是,不是其他专业变弱了,而是我们的专业结构更加清晰了。

5 急诊医学的科研

科研似乎是急诊医学的弱项,在兄弟科室大力发展细胞、大分子、组织化学等高精尖科技时,急诊人无所适从。然而,科研与急诊关系密切,各种监测手段、抢救措施及药物使用都存在向更高标准发展的前景。从临床实践中探寻科研思路,取得成果后回归于临床,这是转化医学的完美呈现。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急诊医学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口号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没有一项工作如医师般苦于心、劳于行,没有一门学科似急诊般压抑、匆忙、精疲力竭;但是,没有一个人像急诊人一样乐观、开朗、活力四射。各种报警、呼唤,甚至只是走在上班的路上都能使我们怦然心动。因为,与这个职业互相选择的结果——我们直面生命。不断改革的医疗体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急诊的道路还在延伸,面对未来急诊人从不彷徨。感谢你们,我的同仁们!让我们携手,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见证下,迎接属于急诊医学的春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