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 250002;
3. 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029;
4.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 100730;
5.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上海 200062;
6.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杭州 310009
编者按 将“全面提升急诊急救能力”写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最直接、最有力的承诺。急诊急救体系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前沿阵地”和“生命通道”,其响应速度、处置效率与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是衡量一个国家卫生健康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标尺。
当前,我国急诊急救事业面临着急症疾病谱变化、城乡发展不均、多学科协作机制待完善等挑战。将其纳入“十五五”规划,意味着将从国家层面进行系统性、战略性布局,着力补齐短板、打通堵点。这不仅是加强硬件投入、扩容急救资源,更是推动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优化急救流程、强化人才队伍培养、普及社会公众急救知识的系统工程。
为帮助全国各级医院做好急诊学科“十五五”发展规划,本刊编辑部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解读。我们诚邀中华医学急诊医学分会的掌舵人、领航人,通过对规划的解读与思考,能为全国同道指明可落地的未来五年工作重点与方向,为构建起一张响应更迅速、覆盖更全面、运行更高效、技术更精湛的现代化急诊急救网络,为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提供参考。
吕传柱
对未来“十五五”期间建设高质量急诊医学学科有以下四条建议。
一、一而贯之的继续推动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一张蓝图干到底。
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大好机遇,让人工智能+急诊急救成为“十五五”时期本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急诊医学领域里没有哪个专业比急诊医学更需要体系建设的,建立省域范围内省、市、县(区)、乡(社区服务中心)、村(社区服务站)的一体化急诊急救体系,织密省域范围内的一张网,高质量完成每个网格的建设和持续培训,真正做到省域范围内急诊急救一体化、同质化、标准化。
四、强化县域急诊急救能力建设,针对院前急救、急诊外科和急诊慢重症等关键领域着重发力,成为“十五五”期间补齐短板和新的增长点重中之重。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陈玉国
“十五五”时期是急诊医学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我们应系统布局、协同推进,聚焦以下关键方向精准发力。
一 全面提升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要继续纵向推动急救战线前移,建立完善大急诊急救体系,助推急诊急救大平台。打破不同救治环节的壁垒,打造社区—院前—院内一体化绿色通道。横向推动多学科协作的深度融通和协同创新,实现深层次、高效率的多学科协作与融通发展。同时,借助5G、AI等新技术实现社区—院前—院内无缝衔接,完善“纵横轴线交互、快速诊断评估、精准高效救治”的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
二 筑牢医疗质量与人才队伍根基要致力于构建并不断完善国家—省—市三级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紧跟国际前沿与本土实践,制定、更新符合国情的急诊诊疗标准、指南与专家共识。通过常态化的督导检查、质量评估与经验交流,实现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标准化与同质化提升。完善急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继续教育体系,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为急诊事业汇聚并稳固优秀人才。打造结构合理、技术精湛、反应迅速、勇于担当的专业化队伍。
三 强化科技创新与适宜技术推广聚焦急危重症救治中的瓶颈问题,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产出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以指导实践。并前瞻性布局,探索AI、大数据、远程医疗等在急诊预检分诊、风险预警、辅助决策和智慧管理中的应用,提升救治效率与精度。将急诊适宜技术通过培训基地建设、技术下沉、远程指导等方式向基层普及,提升基层急诊救治能力。推动社会急救科普与技能普及,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韧性。
展望“十五五”,全国急诊同仁当凝心聚力,奋力将我国急诊医学学科建设推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阶段,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急诊力量。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张国强
“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新征程即将开启。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病负担加重、分级诊疗深化和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等多重挑战与机遇,急诊医学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前沿阵地和关键枢纽,亟需在“十五五”期间明确发展路径,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医疗”的战略转型,建设高质量、可持续的现代化急诊学科。
一、明确战略定位,强化急诊核心地位。急诊医学不应仅是医院的“中转站”或“N+1”环节,而应成为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的“1+N”核心,主动整合多学科资源,发挥协调与引领作用。未来五年,应进一步明确急诊在分级诊疗中的功能定位,强化其在疑难危重症救治、突发公卫事件应对等方面的主导权与专业性。
二、聚焦核心竞争力,增强学科深度与广度。以专业技术夯实心肺复苏,急性中毒,理化损伤,创伤急救,院前急救等亚专业方向;拓展老年危重症,急腹症,航空救援等新兴领域,推动学科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构建具有急诊特色的诊疗体系。
三、拥抱新技术,加速学科弯道超车。积极推动医工融合,加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急诊诊疗、流程优化、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应用。通过引入快速诊断技术、便携式监测设备、远程急救系统等创新工具,提升急诊急救一体化救治效率与精准度,助力学科实现技术突破与能力跃升。
四、实施人才战略,破解育才用才瓶颈。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推进住培/专培的“基石计划”;通过“造星计划”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青年骨干;举学科之力打造国家级专业人才,提升学科影响力。同时广纳贤才,打破编制束缚,探索“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
五、强化体系协同,统筹急救资源,提升急诊急救效率。加强紧密性医联体建设,构建急诊急救网络体系,优化危重症患者上下转流程,避免资源挤兑。推动急诊与社区、院前急救系统深度融合,实现“急救前移、救治下沉、上下联动”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十五五”时期是急诊医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唯有主动求变、固本拓新,才能在变革中站稳脚跟、在挑战中把握先机。急诊学科应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技术为驱动、以人才为根本、以体系为支撑,真正实现“有为有位,有位有为”,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坚实保障。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候任会长朱华栋
“十五五”规划中重点强调“全方位提升急诊急救、血液保障和应急能力”,这是急诊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急诊医学经过了四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为临床医学中重要的学科。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急诊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 急诊学科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很多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建设未得到重视,救治能力堪忧;(2)急诊专业队伍的建设还需要加强,人力资源普遍不足,急诊医护人员经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的状态,学科的高风险使得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对急诊专业敬而远之,急诊科医护人员还经常流失,导致人力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3)很多大型医院急诊科处于严重拥挤的状态,没有建立分流的机制,需要住院的患者长期滞留在急诊科,存在医疗风险;(4)急诊的信息化落后,由于急诊信息系统不同于门诊和住院,需要单独开发,很多基层医院忽视了这方面的建设,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的信息也缺乏有效衔接,影响到危重患者的救治;(5)急诊的医疗流程需要进一步优化,多科协作的机制尚需完善,救治效率有待提升。(6)近年来急诊在科研方面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和优势学科相比,仍缺乏高水平的研究和创新。
因此,做好“十五五”规划对于急诊学科的发展极为重要,希望全社会关注并理解急诊急救的重要性,重视急诊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而急诊科也要加强自身建设,以满足患者需求为导向,以急危重症救治为根本,以突发公卫事件应急处置为责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奋斗建设高质量的急诊医学学科。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秘书长潘曙明
一 强化战略定位,筑牢突发公卫事件与急危重症救治的第一道防线急诊医学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前哨和枢纽,其能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十五五”期间,必须进一步强化急诊医学在“平急结合”医疗救治体系中的核心战略地位。一方面,要持续巩固其在日常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前沿哨点作用,另一方面,要将其深度融入国家及区域应急响应体系,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紧急状态下,能够快速响应、高效分流、科学救治,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不可或缺的坚实屏障。
二 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加强急诊急救核心能力建设(1) 完善急诊标准与流程:推动全国范围内急诊预检分诊、严重程度评估、核心病种救治流程的标准化与同质化,减少城乡间医疗质量差异。(2)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医工结合:重点提升心肺复苏、创伤综合救治、急性中毒、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危重孕产妇与新生儿救治等关键领域的救治成功率。推广ECMO、床旁超声、连续性血液净化等急重症救治技术的规范应用,联合相关企业加强“急诊智造”新装备研发。(3)强化急诊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急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继续教育体系,注重培养既懂临床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合理制订薪酬体系,稳定并壮大急诊队伍。
三 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急诊患者就医体验与满意度(1) 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可穿戴设备、5G等技术应用,赋能预检分诊、辅助诊断、风险预警、远程会诊和流程管理等,提升急诊精准化和效率。(2)人文关怀与沟通:加强急诊医护人员沟通技巧培训,推进“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构建和谐医患关系。(3)优化急诊就诊环境与流程:通过空间改造、流程再造,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等待和移动,营造安全、有序、舒适的就诊环境。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总编辑马岳峰
将“全面提升急诊急救能力”明确写入“十五五”规划,是我国应对公共卫生挑战、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关键举措。进入老龄化社会,急诊医学面临了更多的新的挑战,慢重症对急诊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十五五”规划要求急诊急救能力的全面提升,并非单一领域的补短板,而是一项关乎国家治理现代化、覆盖城乡、陆空协同、内外联动的系统工程。
一 筑基固本:全面加强县域急救体系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县域是连接城乡、服务最广大人口的核心医疗场域,其急救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整体体系的稳固性。当前,我国县域急救网络发展不均衡、资源配置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仍是突出短板。“十五五”期间的全面提升,将致力于实现从“有”到“优”的质变。(1)构建科学、高效的县域急救网络。通过科学规划布局急救站点、增配负压救护车、移动ICU等先进车辆装备,并利用5G、大数据技术打造“智慧急救”平台,最大限度缩短反应时间。(2)强化县级医院急诊科的“枢纽”功能。在五大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推动建立“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到院后获得连贯性、高效率的处置。(3)深化城乡联动与公众普及。建立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之间的稳定转诊机制,通过远程医疗、定期派驻专家等方式提升基层首诊能力。同时,大规模开展面向公众的急救知识技能普及,在全社会编织一张坚实的自救互救安全网。
二 空间突破:立足低空经济模式,打造立体化航空救援体系(1) 要统筹规划航空救援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和建设直升机起降点与应急救援基地,形成覆盖重点区域和交通干线的“空中走廊”,当前空中急救的“浙江模式”正在实践中凝炼,丽水经验(山区)、舟山经验(海岛),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实践与丰富。(2)要探索建立多方协同的常态化运行机制。推动政府、通航企业、保险公司、医疗机构等多方合作,探索构建“平时服务、灾时应急”的运营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能服务于日常的急危重症患者转运,更能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立体医学救援作用。
三 建设世界一流的急诊医学交流平台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及相关领域专家的引领与支持下,我们将进一步提升《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与《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的学术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使其不仅成为广大青年急诊医师成长助力的平台,更是全面展示中国急诊医学进步与提升的核心载体。未来,我们力求使其发展成为全球急诊医学学术交流中心,为我国急诊医学普及、提高、超越,乃至引领国际急诊医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学术动力与智力支持,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急诊的力量。
2025, Vol.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