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5, Vol. 34 Issue (8): 1159-1161   DOI: 10.3760/cma.j.cn114656-20241230-00912
与环法并肩的中国赛场:环广西医疗保障体系的五年实践总结
李喆1 , 沈印2 , 石磊1 , 杨贵亭1 , 许锡彬1 , 许光远1 , 李艳丹1 , 邓敏婷1 , 吕立文1     
1.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南宁 530021;
2. 广西骨伤医院,南宁 530021

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自2017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五届,作为国际自盟(UCI)WorldTour体系内的顶级公路自行车赛事,与环法、环意同属GT级(Grand Tour)大环赛范畴[1-2]。赛事途经广西多个城市,赛道覆盖平原、丘陵与山地地貌,具备高度竞技性和复杂性,逐渐成为国际职业自行车赛季的收官之作。2024年赛事共吸引了19支世界顶级职业车队、133名国际选手参赛,不仅填补了亚洲地区高等级自行车赛事的空白,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职业自行车领域的影响力。作为官方指定医疗保障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疗团队已连续5年承担环广西赛事的全程医疗保障任务。面对多变地形、长距离赛段、多语种沟通以及高速竞技环境下的高创伤风险,赛事医疗保障面临显著挑战。本研究系统总结2017–2024年五届赛事中的医疗保障组织模式、应急响应机制及运行实效,旨在为同类大型多地段、多队列自行车赛事的医疗保障提供经验参考和实践路径。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系统收集与分析2017年至202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举办的五届“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期间的医疗保障数据。研究对象包括赛事全周期内接受医疗服务的人员,涵盖职业车手、随队及赛事组委工作人员、裁判组、媒体人员与其他参与赛事运行的支持人员。所有数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疗团队在赛事期间通过标准化表格记录并归档。

1.2 医疗保障体系与运行机制

医疗保障体系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处统一指挥调度,具体划分为“全程跟赛医疗保障”与“驻点医疗支持”两部分。全程医疗保障团队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联合组织完成,配备2辆跟赛车辆,每辆均配置1名医师和2名护士组成的应急单元,并由1名医疗官负责统筹指挥,配有翻译人员1名。医疗车位于主车群前1/3处,保障响应时间控制在3 min以内(UCI标准要求≤5 min);救护车则灵活部署于赛道后部,确保在事故发生后5 min内可达现场。驻点医疗保障由各赛段城市设立的24 h驻点诊疗中心承担,配备多语种医疗团队,满足不同国籍参赛人员需求。为应对重症或复杂情况,提前协调对口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院前转运响应时间目标为<15 min。

医疗资源调配以每日赛事前的GIS地形分析与历史风险数据建模为依据,构建“风险地图”,并通过每日复盘优化人力与装备部署。此外,所有院内滞留病例均实施实时监测机制,用于评估现场处置效率及院前-院内救治衔接质量。

1.3 数据收集与变量定义

医疗数据由医疗团队使用标准化登记表收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变量:

(1)事件基本信息:编号、日期、时间段(赛时/赛外)、赛段及地形类型(平路、弯道、下坡等);(2)事件类型:创伤(擦伤、挫伤、骨折等)与非创伤性事件(过敏、消化道不适等);(3)受伤部位:头部、胸部、腹部、四肢等。(4)医疗响应指标:赛时响应时间(从事故发生至医疗车辆抵达,单位:min)、院前转运情况(是否实施,方式:现场处置/陪同就医/即刻转运)、医院滞留时间(单位:min)、转诊响应时间(单位:min)、其他变量:是否多语种支持、是否涉及赛道高风险区(由风险地图标注)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五届赛事中所有医疗事件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连续性变量(如滞留时间)以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M(IQR)]表示,分类变量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不同赛道类型(如下坡/弯道与平路)在创伤发生率上的差异。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分析通过SPSS 26.0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医疗处置事件总体特征

共记录92例医疗处置事件,涵盖赛时(n=49)与赛外(n=48)场景,分布基本均衡,体现保障工作的全时覆盖性。受处置对象中,车手为主,占58.7%(54/92),赛事相关工作人员占41.3%(38/92),保障人群覆盖广泛(表 1)。创伤事件为主要医疗类型,占比69.6%(64/92),主要发生于赛时场景,常见伤情为擦伤、挫伤与少量骨折;非创伤性事件33例,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等。从赛段地形分析,下坡/弯道段落创伤风险高于平路段(43.8% vs. 28.1%,P=0.03),其中2024年赛事平路冲刺阶段创伤达8例,提示高速集群冲刺为风险集中环节。就诊路径中,“立即转运就医”与“陪同就医”分别为16例与25例。2017–2018年该两类比例基本相当(各4例),2024年“陪同就医”上升至8例,提示随着赛事保障能力提升,非紧急医疗需求获得更多满足。见表 1

表 1 五届赛事总体医疗处置情况
医疗处置情况 时段地点 人员 医疗类型 创伤发生地点 立即转运就医 陪同就医 总人数
赛时(赛道内) 赛外(酒店) 参赛车手 工作人员 创伤相关 内科急症 下坡 转弯 平路
2017年 10 8 11 7 12 6 3 3 6 4 4 18
2018年 8 12 12 8 14 6 5 6 3 4 6 20
2019年 6 10 8 8 10 6 4 4 2 3 4 16
2023年 8 9 10 7 12 5 5 4 3 2 3 17
2024年 12 9 13 8 16 5 3 5 8 3 8 21
2.2 创伤事件分布特征

表 2所示,创伤事件以四肢擦伤/挫裂伤为主,占创伤总数的81.3%(52/64),其中手掌(13例)、前臂/上臂(11例)为高发部位;关节部位如肘、腕、肩锁关节亦有5~6例擦伤记录。骨折/脱位发生率较低(7.8%,5/64),主要集中于肩锁关节(3例)及肘腕部(2例)。头胸腹部等中轴区重伤未见报告。上述分布可能与车手防护装备、比赛经验与摔车时自我保护反应相关。见表 2

表 2 五届赛事创伤事件特点
损伤部位与类型 四肢骨与关节 头面部 胸部 腹部 脊柱与骨盆
肩锁关节 肘/腕关节 手臂 手掌 髋关节 膝/踝关节 双腿 双足
擦伤/挫裂伤 0 5 11 13 2 5 4 0 3 1 0 0
撞击/钝性伤 1 0 0 0 2 1 0 2 1 3 2 1
骨折/脱位 3 2 0 1 0 1 0 0 0 0 0 0
内出血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3 医院处置与响应效率

共41例需院内进一步处理,其中“即刻转运”16例,多为车手摔车退赛后直接送医;“陪同就医”25例,多在完赛后由队医或翻译陪同前往医院检查,其中外籍车手占比20%(5/25),主要为语言支持需求。经绿色通道接诊,院内滞留中位时间为33 min(IQR:29~36 min),其中即刻转运组滞留36 min,陪同就医组29 min,均显示医院接诊流程高效顺畅(表 3)。

表 3 各定点医院处置情况
定点医院处置情况 需求与目的 处置项目 平均滞留时(min) 第2天复赛 参与救治意愿数 总人数
伤情/病情处置 完善检查 语言支持 手术治疗 骨折复位与固定 输液治疗 影像学检查
赛中立即转运就医 13 3 0 5 3 0 11 36 0(0.00%) 8 16
非赛时陪同就医 6 14 5 1 4 0 22 29 16(64%) 7 25
3 讨论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2017–2024年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五届赛事中的92例医疗处置记录,发现创伤类事件占比超过2/3,尤其集中于四肢部位,擦伤与挫裂伤最为常见。这一损伤模式与Toit等[3]对环法赛事的研究一致,提示高水平职业自行车赛事中,四肢为主要受伤区域,且重型创伤较少。不同于环法相对平稳的赛道,环广西穿越多地市,地貌复杂,以喀斯特丘陵和山区为主,增加了高速转弯与下坡路段的摔车风险。本研究数据显示下坡/弯道创伤率达43.8%,显著高于平路段,与国外文献中环法类似路段创伤占比35%的结果相比更高[4]

与马拉松赛事以脱水、胃肠不适等内科急症为主的医疗模式不同[5-6],公路自行车赛事的高速、对抗性和长距离特点决定了创伤事件的高发生率,且需在高流动性场景中实现快速响应。环广西赛事借鉴国内诸多重要赛事医疗保障[7-9],采取“赛时紧随–赛外延展”双场景保障架构,有效覆盖了车手与赛事相关人员的不同医疗需求。其中,赛中即时转运16例,赛后陪同就医25例,二者分别以36 min、29 min的中位就诊滞留时间完成转诊,反映出定点医院绿色通道机制的高效运行。

进一步来看,创伤集中于手臂、掌部与肩锁关节等上肢区域,严重损伤如骨折/脱位多见于肩部,吻合“摔车保护机制”——即车手在下意识中以上肢缓冲以规避头部或胸腹部直接冲击。头面部及内脏器官损伤较少,一方面反映职业车手技术与防护水平高,另一方面也与赛事医疗响应迅速、救治规范相关[11-12]。欧洲研究亦指出,业余赛事中头部与多发伤风险显著高于职业赛事[12],提示未来在非职业组赛事中更应加强多伤应对准备。

本研究所分析的医疗响应机制中,全程医疗团队采取医疗车置于主车群前1/3、救护车灵活尾随的配置,满足UCI≤5 min内响应标准。配合驻点24 h诊疗机制及医院绿色通道,使医疗反应在突发情况下具备高机动性与强协同性。例如2024年崇左至靖西赛段发生群体摔车事件,赛事迅速调配驻点救护车补位,实现跟赛响应不中断,体现了预案机制的实用性与弹性。此外,团队通过赛前使用GIS数据绘制地形风险图、每日赛后复盘及数据归档,实现了“预测–实施–复盘–随访”的闭环管理结构,契合当前体育医学中对流程可控性与证据积累的学术趋势[1-13]。该模式不仅提高了赛时应对效率,也为跨赛事保障数据的比较和标准化提供基础。

当然,研究亦存在局限。一是数据来源于医疗现场团队记录,部分轻症可能存在漏报,影响数据完整性;二是未涵盖赛事前体检与赛后康复阶段,医疗保障周期仍有限;三是研究以环广西为特定背景,地理与组织结构差异使结果的外推性受限;四是目前尚未深入探讨医疗响应与车队策略、裁判规则等因素的交互作用,未来可结合多源数据与系统建模进一步提升赛事保障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李喆,沈印:研究设计,论文撰写;石磊,许锡彬:数据管理,统计学分析;杨贵亭,李艳丹,许光远,邓敏婷:数据录入与登记,数据保存;吕立文:研究设计,论文修改

参考文献
[1] Reifferscheid F, Stuhr M, Harding U, et al. Medical coverage of a road bicycle race[J]. Anasthesiol Intensivmed Notfallmed Schmerzther, 2010, 45(7/8): 456-462. DOI:10.1055/s-0030-1262472
[2] Racinais S, Nichols D, Travers G, et al. Health status, heat preparation strategies and medical events among elite cyclists who competed in the heat at the 2016 UCI Road World Cycling Championships in Qatar[J]. Br J Sports Med, 2020, 54(16): 1003-1007. DOI:10.1136/bjsports-2019-100781
[3] du Toit F, Schwellnus M, Jordaan E,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dual onset injuries in recreational road cyclists-SAFER XXVII study over 5 years in 62758 race entrants[J]. Phys Sportsmed, 2023, 51(6): 564-571. DOI:10.1080/00913847.2022.2136984
[4] Edler C, Droste JN, Anemüller R, et al. Injuries in elite road cyclists during competition in one UCI WorldTour season: a prospective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incidence and injury burden[J]. Phys Sportsmed, 2023, 51(2): 129-138. DOI:10.1080/00913847.2021.2009744
[5] Schroeder AN, Suriano ZJ, Kliethermes SA, et al. Using 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 and 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 as predicative models of medical stress in a marathon: analysis of 30 years of data from the twin cities marathon[J]. Clin J Sport Med, 2023, 33(1): 45-51. DOI:10.1097/JSM.0000000000001079
[6] Han PD, Gao D, Liu J, et al. Medical services for sports injuries and illnesses in the Beijing 2022 Olympic Winter Games[J]. World J Emerg Med, 2022, 13(6): 459-466. DOI:10.5847/wjem.j.1920-8642.2022.106
[7] 许永安, 朱苏南, 冯佳, 等.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主场馆医疗保障方案构建与实践[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 33(1): 110-11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4.01.020
[8] 戚建江, 蒋辉权, 项海青, 等. 杭州第19届亚运会定点医院医疗急救保障的实践与思考[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12): 1617-162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12.006
[9] 石磊, 孙芹, 关鑫, 等. 以北京冬奥会为例对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型赛事医疗保障模式的探讨[J].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 2023, 13(4): 64-67. DOI:10.3969/j.issn.2095-7432.2023.04.011
[10] Fallon T, Heron N. A systematic review protocol of injuries and illness across all the competitive cycling disciplines, including track cycling, mountain biking, road cycling, time trial, cyclocross, gravel cycling, BMX freestyle, BMX racing, e-sport, Para-cycling and artistic cycling[J]. Front Sports Act Living, 2024, 6: 1385832. DOI:10.3389/fspor.2024.1385832
[11] Toresdahl BG, Metzl JD, Kinderknecht J, et al. Training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injury in New York City Marathon runners[J]. Br J Sports Med, 2023, 57(3): 146-152. DOI:10.1136/bjsports-2022-105670
[12] Jokela A, Valle X, Kosola J, et al. Mechanisms of hamstring injury in professional soccer players: video analysis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indings[J]. Clin J Sport Med, 2023, 33(3): 217-224. DOI:10.1097/JSM.0000000000001109
[13] Heron N, Bigard X, Elliott N, et al. Epidemiology of injuries at the 2023 UCI cycling world championships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nsensus: a protocol for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BMJ Open Sport Exerc Med, 2024, 10(2): e001741. DOI:10.1136/bmjsem-2023-00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