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睢宁县人民医院药学部, 徐州 221225;
3. 睢宁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徐州 221225;
4.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徐州 221000
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1]指出,县域医院要着力提升急危重病救治能力。县级医院作为危急重症诊治的重要平台,目前多以开通“绿色通道”为主要途径来减少急危重症患者的就医障碍,但仍存在流程优化不足、检查检验等待时间较长、救治能力欠佳、管理尚不规范等显著问题。为此,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在2021年牵头制定《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规范专家共识》[2],提出以县域内所有医共体中最具急诊医学学科优势的综合性医院为“核心医院”,牵头进行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架构及职能建设。
目前在国内县域医院中,依然存在急救体系中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急救中心信息系统不统一、不兼容,院前急救信息呈“碎片化”、“孤岛化”的状态等问题[3]。借助信息技术建立“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平台,是实现是院前院内一体化、实现急救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也是医疗急救发展方向[4]。目前国内各级医疗机构正逐步探索创伤[5]、胸痛[6]、卒中[7]等单病种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体系,但是尚未有立足于县域龙头医院的信息双向共享、多个急救平台互联互通的“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救治系统。
基于此,本研究以多单位联动、多学科整合为基础,以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急诊学科建设为抓手,成功建立县域龙头医院的“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平台,并验证该平台在某县域龙头医院STEMI患者救治及短期预后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本平台分为院前急救平台、院内急诊医疗服务管理平台、医共体信息一体化平台、五大中心(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中心)信息化平台等五部分,每个部分均可以独立运行,又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融合成一体,形成综合的“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系统。院前模块链接单位包括:县卫健委、110-119-120、医共体医院;院内模块链接科室包括: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中医科、发热门诊、院感科、医务处、“五大中心”等。具体建设由某县龙头医院(县人民医院)牵头,某县急救站配合承建,其中县急救站承建院前急救平台,其余四个平台由人民医院承建。借助于5G网络以及合理的业务流程实现院前-院内的信息共享,实现院前急救信息、院内急诊信息以及HIS管理系统的数据交互和融合,打造“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的全流程监护救治的智慧急救平台(图 1~2)。
![]() |
图 1 “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平台架构 |
|
![]() |
图 2 “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体系 |
|
搭建基于5G+网络的“生命体征数据传输系统”、“车载音视频监控系统”,“电子票据系统”及依托APP移动端的电子病历系统,通过业务服务器与后台数据的交互,提取与事件相关的出车节点时间、生命体征数据、电子病历等业务数据,并及时跟踪事件进度,根据车载反馈,将整合后的数据及时发送到接诊医院,在院内急诊中心显示大屏上进行实时显示。
1.1.2 院内危急重症救治平台搭建预检分诊系统、危重患者管理系统、抢救室电子病历及告知书管理系统、无感时间轴管理、质控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多系统联合对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工作的支撑作用,建立乡镇卫生院-120院前急救-院内急诊-EICU-支持科室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信息平台,实现院前-院内医疗信息无缝衔接以及医共体内急诊急救医疗信息共享,达到县域内诊疗技术的同质化、规范化、信息化。
1.1.3 “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平台衔接当接到危急重症患者就诊需求后,120即刻指挥进行现场急救与互救模式,提前打开车内一体化信息系统及手机APP,并启动120-公安交管部门-接诊单位-接诊科室综合救治程序,120到达现场后为急救病患佩戴定位手环进行无感时间轴管理。通过生命体征数据传输系统、车载音视频监控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等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信息采集,根据车载反馈,将整合后的数据实时传送至接诊医院,院内医务人员在患者入院前即对危急重症患者充分了解并做好接诊准备,入院后利用预检分诊系统、危重患者管理系统、抢救室电子病历及告知书管理系统、无感时间轴管理、质控管理系统等,对患者实施精准抢救,抢救完成后,急诊科将院前患者的转归信息推送给120。至此,完成对急诊患者的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实现“呼救即抢救,上车即入院,专科技术向急诊前移,急诊技术向院前前移,院前急救向现场前移,急诊向公众社会前移”的目标。
1.2 方法 1.2.1 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连续纳入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收治于某县域龙头医院的STEMI患者,分为平台建成后组和平台建成前组。纳入标准: (1)年龄 > 18岁;(2)符合STEMI诊断标准:有30 min的持续性胸痛,体表心电图连续两个导联ST段抬高0.2 mV以上并伴有动态改变;(3)初发心肌梗死。排除标准: (1)发病时间 > 24 h患者;(2)伴血流动力学障碍,不能耐受手术;(3)既往有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病史。本研究已通过睢宁县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编号:LL-2022-46)。
1.2.2 研究方法在以多单位联动、多学科整合为基础,以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急诊医学学科建设为抓手,实现“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系统成功建设的背景下,分析平台建成前后某县域龙头医院STEMI患者救治情况,包括救治效率、患者临床资料、短期预后情况。按照平台建设过程将患者分为平台建成前组和平台建成后组。
收集患者资料,包括症状开始-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ymptoms-to-First Medical Contact, S-to-FMC)、FMC-首次心电图时间、急诊接诊到导管室的时间、入门-导丝通过时间(door to wire, D-to-W)、PPCI总时间,植入支架个数、术后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血流;术后1~3 d内行床旁心脏彩超,记录心脏彩超测量指标、统计院内病死率、住院费用、住院天数等。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后,正态分布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时启用Welch校正);非正态数据以[M(Q1, Q3)]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n(%)描述,组间比较选择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平台建成前后STEMI患者救治效率的分析连续纳入某县域龙头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653例STEMI患者,其中“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平台建成后组178例及平台建成前组475例,纳入的653例STEMI患者中,492例接受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PCI)治疗。
结果表明“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平台建成后STEMI患者S-to-FMC时间、FMC-首次心电图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见表 1。
指标 | 平台建成后组(n=178) | 平台建成前组(n=475) | t/χ2 | P值 |
S-to-FMC(min) | 199.33±76.82 | 262.25±126.93 | 7.302 | < 0.001 |
FMC-首次心电图时间(min) | 6.03±2.39 | 7.27±4.09 | 4.766 | < 0.001 |
注:S-to-FMC为症状开始-首次医疗接触时间,FMC为首次医疗接触 |
492例行PPCI的患者中,平台建成后组有137例,平台建成前组355例。结果表明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平台建成后行PPCI治疗的STEMI患者急诊接诊到导管室时间、D-to-W时间、PPCI总时间均明显缩短,TIMI血流分级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患者PPCI植入支架个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类别 | 平台建成后组(n=137) | 平台建成前组(n=355) | t/χ2 | P值 |
急诊接诊到导管室的时间(min) | 17.72±7.04 | 22.72±12.56 | 4.571 | 0.001 |
D-to-W(min) | 56.85±12.87 | 60.12±18.40 | 1.902 | 0.027 |
PPCI总时间(min) | 54.31±11.03 | 57.99±15.17 | 2.969 | 0.003 |
植入支架个数(个) | 1.25±0.54 | 1.30±0.51 | 0.972 | 0.331 |
术后TIMI血流(级) | 3.01±0.09 | 2.95±0.27 | -3.283 | 0.001 |
注:D-to-W为入门-导丝通过时间,PPCI为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平台建成前后两组中接受PPCI治疗患者左房内径、右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住院期间病死率、住院费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平台建成后组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类别 | 平台建成后组(n=137) | 平台建成前组(n=355) | t/χ2值 | P值 |
心脏彩超资料a | ||||
左房内径(mm) | 33.47±4.50 | 34.12±5.00 | 1.334 | 0.183 |
右房内径(mm) | 33.22±3.72 | 32.98±4.67 | -0.393 | 0.694 |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 | 47.05±4.31 | 46.61±5.12 | -0.851 | 0.357 |
LVEF(%) | 57.59±9.10 | 56.01±11.16 | -1.601 | 0.111 |
住院死亡b | 6(4.38) | 18(6.36) | 0.102 | 0.452 |
住院费用(元)a | 28 585.42±11 443.56 | 28 857.33±1 213.54 | 0.219 | 0.826 |
住院天数(d)a | 7.69±2.27 | 8.26±2.24 | 1.494 | 0.011 |
注:PPCI为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LVEF为左室射血分数;a为x±s,b为例(%) |
随着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急诊医学的总体目标已经上升为:切实做到全国范围内以急诊患者需求为导向,为患者提供最佳、最快、最安全的服务,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残率与病死率。因此,县域内危急重症救治平台也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使命。“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模式,是一种注重将院前、院内急救流程进行统一协调,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已在众多三级甲等医院实施,在感染、卒中、胸痛、新生儿、孕产妇等重症疾病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8-9],本项目通过加强信息化及网络建设,将县域内急诊急救系统内的医疗信息统一化,实现患者在院前和院内诊疗过程的无缝衔接,开辟了县域范围内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衔接新局面,从根本上突破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衔接工作中的局限性问题,符合国家卫健委《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10]基本要求。本研究结果显示,“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平台已顺利建成并运行良好,且该系统建成后在STEMI患者救治与预后中效果显著优于系统建成前。说明以多单位联动、多学科整合为基础,基于县域龙头医院学科建设和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抓手的,兼顾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平台建设需求并立足于本院“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鲜明的基层特色,能够提升我院及县域整体的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及管理水平,促进高质量医院及学科协同发展。本项目成功实施,还将为其他县域龙头医院及县域医共体的危急重症救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经验分享,具有深远意义。
但是,“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一体化”系统的实施过程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本系统仅覆盖医共体医院,并未覆盖县域范围内所有医院及村卫生室,影响了危急重症速度和效率;县域内尚未实现院前急救的统一管理,无衔接工作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影响县域内急诊急救队伍的同质化发展;同时“院前-院内危急重症救治平台”的关键在于衔接平台的建设,衔接平台目前仍存在信息偏差及质控不佳的情况。因此接下来,本研究将着力于扩大覆盖范围、完善激励与考核制度,明确衔接流程及质控管理要求,强化优化本平台的作用。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翁华:研究设计、数据分析、文章撰写、论文修改;赵燕琳:实验设计、研究实施、数据分析、文章撰写;金楠:数据收集与整理、统计学分析;夏新凤:数据分析、图表制作;张琦:病例筛选、统计分析;燕宪亮:统筹研究设计、研究指导、论文修改、经费支持
[1]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EB/OL]. (2021-10-27)[2024-05-04].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1/04/content_5648771.htm |
[2] |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县级医院急诊联盟, 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规范共识专家组, 等. 中国县域医共体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规范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 30(12): 1429-143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1.12.003 |
[3] | 陈健良, 陈勇, 黄明伟, 等. 磐安县县域医共体急救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实践[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5): 653-65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5.008 |
[4] | 巴衣尔策策克, 陈辉, 耿聆, 等. 院前院内急救医疗信息一体化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 中国数字医学, 2022, 17(2): 116-120. DOI:10.3969/j.issn.1673-7571.2022.2.023 |
[5] | 王彧姣, 何春来, 高亚楠, 等. 基于创伤急救绿道软件的院前院内联动模式在创伤中心运行中的应用[J].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0, 6(4): 224-228. DOI:10.3877/cma.j.issn.2095-9133.2020.04.006 |
[6] | 杨路, 王巍. 基于院前急救的胸痛中心一体化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 中国数字医学, 2020, 15(1): 30-32. DOI:10.3969/j.issn.1673-7571.2020.01.010 |
[7] | 汤璐佳, 李雪菁, 陈瑛, 等. 院前急救信息采集程序对卒中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衔接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9): 1159-1162.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9.023 |
[8] | 陈秋兰, 付立平, 宋晓, 等. 院前院内一体化管理对降低AIS患者误吸及坠积性肺炎发生率的效果[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2, 21(8): 787-792. |
[9] | 孙杏梅. 院前院内一体化模式溶栓在基层医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 18(12): 1820-1823.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21.12.022 |
[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0, 27(8):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