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成都 610065;
3. 四川省骨科医院,成都 610065;
4. 四川省骨科医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成都 610065;
5.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疫病防治中心,成都 610011;
6.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 610011;
7.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 610011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且频发,各类事故灾难时有发生,建立完善与公共卫生安全风险防控相匹配、与各类突发事件有效处置要求相适应的卫生应急体系十分重要。2001年,我国建立了第一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开启了我国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历程。
1 我国紧急医学救援建设历程与规划 1.1 队伍体系初期建设2005年,国家卫生部提出建立专门应对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不明原因疾病及重大中毒事件的卫生应急队伍,并对既有救灾防病与防疫、反恐医疗应急队伍进行升级完善[1]。2015年9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通知,要求二甲及以上医院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明确内部各处室(科室)在日常卫生管理中的职责,并根据需要组建本单位的卫生应急专家团队及现场救援队[2]。
至2016年底,在全国23个省份建立了4大类共37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分别是紧急医学救援、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突发中毒事件处置和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完善紧急医学救援的管理机制,大幅提升现场救援能力,实现陆海空协同作战,构建全国性的紧急医疗网络,并逐步建立一个专业、规范、信息化、现代化且国际化的一流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以满足国内突发情况的需求。同时,该规划旨在提升中国的国际紧急医学救援影响力[3]。
1.2 队伍体系与机制不断完善2019年1月1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应急管理部联合发布了《应急救援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将“应急救援员”(职业编码:3-02-03-08)正式确认为国家级的职业资格认证项目之一,替代了原有的“紧急救助员”。2021年10月,应急管理部宣布组建全国性的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并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合作,依托于应急总医院进行建设。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作为关键的国家平台,在灾害现场和救援一线提供服务,它集成了学术研究、应急医疗救援、以及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融合医疗、教学、科研、救援及转化功能于一体的完整应急医学学科体系与资源网络系统[4]。
2022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内设机构正式做出调整,其中医政医管局更名为医政司,原卫生应急办公室更名为了医疗应急司,并撤销了疾病预防控制局与综合监督局。更名后的医疗应急司下设综合处(行风处)、医疗应急管理处、医疗应急指导处、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处、医疗卫生安全和血液管理处、医疗监督处。该司主要负责组织协调传染病疫情应对工作,承担医疗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组织指导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拟订医疗安全、医疗监督、采供血机构管理以及行风建设等行业管理政策、标准并组织实施;拟订重大疾病、慢性病防控管理政策规范并监督实施。这些调整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并提升国家在医疗卫生及应急救援领域的能力。
1.3 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现状与目标2023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国卫医急发〔2022〕35号),其中明确指出为适应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的需要,我国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成超过20支专责处理重大疫情的医疗应急队伍。同时,每县将组建一支基层医疗应急小队,并装备移动CT检测车、体外膜肺氧合机等传染病诊疗设备,以及必要的信息指挥工具、个人携带装备和后勤保障设施,以确保这些队伍能够实现快速机动、自行携行并具备独立保障能力。在区域布局上,“十四五”规划提出东部、中部、西部各选择一个省份建设3个具有专业化、多场景应用及特定区域特色的专业医疗应急演训基地。这些建设将结合实景模拟和AR技术等现代演练手段,以全面满足各级各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实战演练需求。此规划旨在通过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和应急反应能力的建设,提高我国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和救治效率。
目前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已基本完成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七大区域的布局[5],已建和在建的国家卫生应急队伍有59支,其中已建成并命名队伍有46支,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9支队伍中包括了车载式卫生应急队伍48支和帐篷式卫生应急队伍(卫生应急移动处置中心)11支。其中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已建立33支,覆盖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到2025年末,我国将建立健全紧急医学救援管理机制,全面提升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处置能力和收治能力,构建陆海空立体化协同救援,推进医疗救援信息化指挥、大批量伤员救治、基层突发事件快速医疗应急处置、紧急医学救援培训演练、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6]。
2 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3支大陆地区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及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下文简称“国家中医救援队”)进行调查(表 1)。采用问卷调研的研究方法,就各地区救援队伍建设基本情况、牵头单位基本情况、设备及物资装配与人员配比情况、救援队培训演练与队员补助情况等,制定《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及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调查问卷》,于2023年2月至11月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所相关医疗单位开展问卷调研,发放问卷全部收回。对问卷所收集的信息进行了汇集和分析,深入了解我国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建设现状。
级别 | 所依托中医医院 |
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23支)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北省中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海南省中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陕西省中医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中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
注: 33支“国家中医救援队“中有23支属于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类别, 有26支属于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类别; 16支同属于这两个类别(分别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北省中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海南省中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陕西省中医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中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
我国大陆地区33支中医救援队均由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牵头(见附表1),甘肃省中医院2013年5月24日牵头成立首支国家中医救援队。医院规模方面,床位数≤1 000张的6家,1 000~2 000张的17家,2 000~3 000张的10家,仅江苏省中医院床位超3 000张且在职职工4 000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在职职工数并列第一。仅8家医院设独立应急办公室,其余多挂靠医务部等。
3.2 管理制度、设备及物资装配与人员配比情况我国85%国家中医救援队有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制度,73%有应急物资管理制度。36%具卫星通讯能力,33%实现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见附表2)。
关于国家中医救援队设备及物资装配情况(见附表3),各地区应急救援队伍设备及物质装备情况根据当地医疗资源、经济情况及区域特点的不同各有差异。但整体上看,各队伍对应急物资装配不够充分。其中可移动帐篷、专用救护车装配率超70%,ECMO、DR、负压救护车等装配率约50%,移动CT等基础医疗设备配备率20%~30%,应急生活保障类设备配备率仅10%左右。
在队伍人数方面,青海省中医院牵头小队人数最多,为302人(见附表4)。其中21支队伍分A/B队,28支队伍人员固定,17支定期轮换。医护人员除青海省中医院外其余队伍均超60%,部分队伍如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牵头队伍全由医护人员构成。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牵头成立的队伍人员均获AHA证书且ACLS培训合格,云南省中医医院牵头成立的队伍中80人NDLS培训合格,占队伍总人数的57.14%,为所有队伍中NDLS培训合格人数最多的队伍。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院3家单位牵头成立的小队救援人员均专业培训合格。
3.3 培训演练与队员补助情况自各地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成立以来,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小队开展救援任务最多,共10次(见附表5)。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救援小队演练和培训次数最多,分别为26次和30次,甘肃省中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队伍培训次数也达30次。11支队伍为演练/培训队员发额外补助,其中4支队伍补助金超500元/次。12支队伍为参与救援任务队员发额外补助(见附表6)。
在所有国家中医救援队中,有11支队伍为参与演练/培训的队员发放额外补助,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四川省骨科医院的队伍补助金均高于500元/次。有12支队伍为参与救援任务的队员发放额外补助(见附表6)。
4 建设困境与应对策略 4.1 队伍归属机构不明确,管理体系亟需规范统一多数中医救援队未独立,致人员配置调动难、责权利不明,管理低效。33家牵头单位仅8家设应急办公室,其余多挂靠医务部。队员兼职多,队伍反应慢,易耽误救援。多数队伍缺乏统一规范信息化管理体系,应急响应慢。各单位应建应急办公室,细化流程,构建特色管理模式。可借鉴武汉方舱医院“6个一体化”模式,实现管理救治等多方面一体化,保障救援安全迅速[7]。
4.2 队员构成占比不合理,队伍专业化需进一步提高紧急救援队伍人员配置不合理,紧急救援队伍中医务人员占比在50%~70%为宜,医护人员占比过高,后勤人员不足,以及人员流动性大,影响救援效率和队员身心健康。应合理配置人员,前方涵盖多专业医护人员,后方配备司机、厨师等,明确职责,保障安全与高效运转,建议增配心理师或精神卫生科医师,助力应对突发情况。
4.3 应急救援装备不充足,高精尖装备配备结构应逐步构建物资装备配备普遍低下,生活保障、水电、住宿以及移动医院配置不够。移动CT、移动PCR车、DR、中药车等医疗设备装备率较低,大大影响应急医疗救援水平。生活保障车、移动供电车、厕所车、沐浴车等的配置率不足30%,难以满足队员生活需求,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队伍应急救援质量。此外,队伍对卫星通讯设备的配备较弱,在极端情况下难以与外界建立联系,难以实现现场急救-院前转运的无缝衔接。此外,高效迅速地转运患者是紧急救援队的重要任务,而目前大部分救援队的现场检伤分类,搜救转运能力欠佳[8]。与国家紧急救援队建设规范所要求的14天独立生活保障尚存在较大差距[9]。各单位应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的资金投入,建立规范化物资管理体系,完善医疗设备和生活设施的配置,定期检查和维护机器。队伍还应该针对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特殊资源配置,如在北方严寒地区,应配备雪地帐篷、防潮保暖毛毯、取暖炉等相关保暖设备以及信息标识牌、雪地防盲防紫外线等特殊装备[10];在山区,应配备绳索、滑轮等各种登山、救援器械,以应对不同情况下的救援任务。此外为了应对灾区复杂情况,快速抵达灾区实施救援,还应该建设以帐篷为主的工作平台,以满足航空运输的需要[11],采用钢丝绳减振器和蜂窝纸板组合的减震方式,以中件托盘为空投装载平台,以达到空投标准[12];
4.4 队伍评价体系不完善,专业训练与实战能力有待加强救援队能力评估体系尚不完善,队伍培训时长和质量有待提高,培训课程设计和演练模式创新度不够,与国际能力接轨的相关定期培训、演练有待加强。目前我国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开展的培训较单一和固定,多集中与陆地就职演练,且培训内容多集中于医疗急救实操技能,对队员灾害应对能力、心理韧性训练等方面培训不足。各应急救援队伍应明确队伍能力提升的方向和要求,参考联合国国际救援队伍分级测评标准[13],依据“知识结构”、“实际操作技能”、“综合素养”三维指标逐步构建和完善救援队伍评估体系[14],建立起一套兼具应用性和适用性的培训课程和具有针对性、实操性的救援演练模式,并定期对救援队员能力分项目、分阶段进行考评,量化国家中医救援队的综合能力。
5 总结与未来展望国家中医救援队作为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的重要防线,在医疗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队伍长期发展建设中仍存在诸多不足。管理体系不完善,人员配备不合理,应急物资和装备配置不够,培训与演练不充分等问题往往成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阻力和障碍。国家中医救援队均由各省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牵头建设,随着应急救援相关平台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家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资金资源的进一步投入增加,这使得未来建立起具有中医特色且符合我国现阶段医疗环境及医疗水平的应急救援队伍成为可能。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张松:数据收集、论文撰写;肖晓琳:数据分析、论文撰写;杨人:数据收集、文献收集;张挥武、刘志刚、包尚懿、高培阳:数据收集;吴楷琳:论文撰写,文献收集
本文附录请登陆中华急诊网(www.cem.org.cn)浏览(Html格式全文)
[1] | 卫生部办公室. 卫生部提出加强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EB/OL]. (2005-12-20)[2024-03-18]. http://www.nhc.gov.cn/zwgk/jdjd/201304/eaf08451f72d4f81a31bab90c6b5eeed.shtml. |
[2] |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卫生计生委办公厅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卫生应急工作[EB/OL]. (2015-09-24)[2024-03-18] https://www.gov.cn/xinwen/2015-09/24/content_2938192.htm. |
[3] | 卫生应急办公室. 刘延东: 进一步加强国家卫生应急队伍能力建设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有力支撑[EB/OL]. (2016-11-21)[2024-03-18]. http://www.nhc.gov.cn/yjb/s3582/201701/0f1c09d779504153928d2e2e577964b8.shtml.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763号(工交邮电类321号)提案答复的函[EB/OL]. (2022-01-11)[2024-03-18]. https://www.mem.gov.cn/gk/jytabljggk/zxwytadfzy/2021zx/202201/t20220111_407001.shtml. |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应急管理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决定依托应急总医院组建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EB/OL]. (2021-10-08)[2024-03-18]. https://www.mem.gov.cn/xw/yjglbgzdt/202110/t20211008_399616.shtml.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的通知[EB/OL]. (2022-12-31)[2024-03-18].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1/11/content_5736228.htm. |
[7] | 何彦龙, 李智, 吕晓燕, 等. 一体化管理模式在紧急医学救援中的构建与实践[J]. 护理研究, 2023, 37(8): 1475-1479.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3.08.030 |
[8] | 陈康, 王宇, 张建成, 等. 四川省紧急医学救援人员现场救援胜任力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9, 36(10): 753-755. |
[9] | 陶学强, 伍瑞昌, 张晓峰, 等. 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装备建设探讨[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6, 11(8): 811-813.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6.08.021 |
[10] | 李圆, 金涌, 李承霖, 等. 寒区山地紧急医学救援队建设探索[J]. 现代医院, 2023, 23(9): 1423-1425.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23.09.031 |
[11] | 高树田, 王兴永, 王运斗, 等. 国内外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装备发展综合对比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1, 16(6): 666-669. |
[12] | 陶学强, 伍瑞昌, 朱景山. 应急医学救援空投医疗系统方案设计与空投模拟验证[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1, 16(6): 670-674. |
[13] | 王志秋, 贾群林, 荣建玲. 联合国国际救援队分级测评概述[J]. 中国应急救援, 2009(3): 17-19. DOI:10.19384/j.cnki.cn11-5524/p.2009.03.005 |
[14] | 周丹, 殷鉴, 高彩萍, 等. 基于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能力提升的评估体系构建及培训演练模式研究[J]. 上海预防医学, 2024, 36(3): 262-268. DOI:10.19428/j.cnki.sjpm.2024.23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