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5, Vol. 34 Issue (3): 434-435   DOI: 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5.03.027
腹腔镜微创技术在基层医院急诊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的治疗效果
王学海     
浙江省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武义 321200

外伤后腹部闭合性损伤是普外科急诊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此类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常伴随其他部位的损伤,如颅脑创伤、颅骨骨折及四肢骨折等,这些并发损伤往往能够掩盖腹部损伤的病史及体征,增加了明确诊断的难度。此外,部分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表现较为隐匿,若临床医师未能进行详尽的评估及体格检查,极易出现误诊和漏诊。以往此类患者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开放手术治疗两大类。然而,腹腔镜微创技术为该类急诊患者提供了新的检查手段及治疗方法,特别是在经过腹部CT、超声等相关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中具有独特的诊断优势[1-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微创技术在基层医院急诊腹部闭合性损伤中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选取本院在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急诊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号:2024-007)。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方式,将患者资料分为腹腔镜组和剖腹组。腹腔镜组纳入标准:有明显疼痛症状或自觉腹部疼痛不明显但查体时腹部压痛或反跳痛;术前血流动力学及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或初始循环不稳定但经短时间的抗休克治疗后循环状态得以稳定;经过腹部超声或CT等相关检查无法明确是否有腹腔内脏器损伤,但临床上存在腹腔内脏器损伤的高度怀疑,因此需行腹腔镜检查以避免漏诊或进行不必要的开腹手术。排除标准:生命体征不平稳的严重休克患者;既往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慢性病患者;有明确腹腔镜禁忌证如有腹内高压或既往有肠粘连、肠梗阻患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以及全身感染患者[3-4]

1.2 治疗方法

急诊患者即刻送入抢救区,实施心电监护、吸氧,并开通静脉通道,依据病情需要决定是否输血、行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通气。随后,根据病史及相关查体结果,安排腹部超声或胸腹部CT等辅助检查[5-6]。检查完善后,综合评估需急诊手术者,立即进行术前准备,包括胃肠减压、留置尿管、协调手术室等。所有手术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根据术前诊断决定术中重点探查部位。于脐部作1 cm纵切口,建立CO2气腹,置入腹腔镜。若术前怀疑腹腔内出血,则重点检查肝、脾、肾等实质脏器;若疑空腔脏器损伤,则重点探查小肠、结肠、十二指肠等,依据探查结果决定后续手术方式[7]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反应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并对比腹腔镜手术与剖腹组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软件进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5例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40例,年龄(45±15)岁。所有患者均遭受了明确的外力伤害,具体事故类型包括:交通事故伤害50例,摔倒或跌倒伤害17例,高处坠落伤害8例,暴力击伤害6例,其他伤害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0.5~24.0 h。腹腔镜组患者41例,剖腹组患者4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受伤原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腹腔镜组患者41例,均在腹腔镜下得到快速且准确诊断。损伤类型分布如下:脾脏破裂17例,肝破裂9例,小肠破裂6例,肠系膜出血3例,结肠破裂2例,大网膜破裂出血2例, 胰腺损伤2例。剖腹组患者44例,均在剖腹手术中诊断明确。损伤类型分布如下:脾脏破裂18例,肝破裂10例,小肠破裂6例,肠系膜出血4例,结肠破裂2例,后腹膜血肿2例,大网膜破裂出血1例,胰腺损伤1例。

所有患者术前准备时间为(60±20)min;腹腔镜组为(50±15)min,明显短于剖腹组(70±25)min(P < 0.05)。全部患者手术时间为(120±40)min;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00±30)min,明显短于剖腹组的(140±50)min(P < 0.05)。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00±150) mL;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为(200±100) mL,明显少于剖腹组的(400±200) mL(P < 0.05)。

腹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为(1.5±0.5)cm,显著短于剖腹组的(15±5)cm(P < 0.05)。在术后疼痛反应方面,腹腔镜组术后第1、3天,VAS评分分别为(2.5±1.0)分和(1.0±0.5)分,均显著低于剖腹组的(6.0±1.5)分和(4.0±1.0)分(P < 0.05)。

所有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为术后(3±1)d;腹腔镜组下床活动时间为术后(2±0.5)d,明显短于剖腹组(4±1)d(P < 0.05)。所有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2.5±0.8)d;腹腔镜组为(2.0±0.5)d,显著短于剖腹组的(3.0±1.0)d(P < 0.05)。患者进食时间为术后(2.5±0.5)d;腹腔镜组的进食时间为术后(2±0.5)d,明显短于剖腹组的(3±1)d(P < 0.05)。患者住院时间为(10±4)d;腹腔镜组住院时间为(7±2)d,显著短于剖腹组的(13±5)d(P < 0.05)。

在并发症方面,共有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腹腔镜组1例,表现为术后轻度肺部感染;剖腹组4例,表现为术后切口感染。经对症处理后,患者均康复出院。随访半年,仅剖腹组2例患者发生肠粘连。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在基层医院处理急诊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时,腹腔镜微创技术在快速诊断及紧急救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腹腔镜探查准确性较高,且能快速明确损伤部位及程度,可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其次,腹腔镜微创手术在术前准备至术后恢复的各阶段均优于传统剖腹术。具体来说,腹腔镜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或少于剖腹组,这说明腹腔镜微创技术在减轻手术创伤及加速康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8-9]。此外,腹腔镜探查直视下明确损伤细节的能力,在处理腹腔内出血时,相较于传统开腹术,能更准确地评估出血程度及活动性出血状态,从而减少非必要手术。Trejo-Ávila等[10]报道,急诊腹腔镜术可使约20%的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免于不必要的开腹手术。

尽管腹腔镜微创技术具备众多优势,但其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局限性。对于病情危急或存在腹腔镜禁忌证的腹部损伤患者,如腹腔大出血伴严重出血性休克、张力性气胸、肺功能显著异常,或既往有严重心肺疾病的患者,应直接采用开腹手术而非腹腔镜。此外,腹腔镜手术操作技能要求高于开腹手术,需医生在精通开腹技术基础上,经系统性腹腔镜训练后方可开展。因腹腔镜设备成本高昂,医院在购置相关器械时可能会增加部分支出[6]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黄清泉. 腔镜技术在基层医院普外科急腹症诊治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25, 23(2): 127-129. DOI:10.15912/j.issn.1671-8194.2025.02.038
[2] 陶振洲, 李洋, 曹广, 等. 腹腔镜技术在普外科急腹症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中国医药, 2023, 18(9): 1347-1350. DOI:10.3760/j.issn.1673-4777.2023.09.015
[3] 吴建波, 翁立新, 倪沂江, 等. 腹腔镜在腹部创伤中的应用23例病例分析体会[J]. 手术电子杂志, 2023, 10(3): 35-40. DOI:10.3969/j.issn.2095-8331.2023.03.008
[4] 吴德虎, 孙飞, 王兵华. 腹腔镜手术治疗急腹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世界复合医学, 2024, 10(1): 164-167. DOI:10.11966/j.issn.2095-994X.2024.10.01.45
[5] 虞海霞, 何海啸. 超声重点评估检查对急诊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作用研究[J]. 浙江创伤外科, 2023, 28(4): 685-687. DOI:10.3969/j.issn.1009-7147.2023.04.022
[6] 王畅, 陈粤明, 刘俊涛. 床旁超声造影在多发伤患者腹腔出血诊疗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 14(23): 110-113. DOI:10.3969/j.issn.1674-9316.2023.23.026
[7] 潘明新, 张成. 中国基层医院如何开展腹腔镜肝切除术: 术前规划、术中技巧和术后管理[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22, 42(1): 156-162. DOI:10.12122/j.issn.1673-4254.2022.01.20
[8] 赵国云. 腹腔镜手术治疗普外科急腹症的效果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24, 40(35): 14-1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24.35.006
[9] 刘鹏, 李涛, 王斌. 腹腔镜技术在胃肠外科急腹症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 中外医疗, 2023, 42(13): 42-45.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23.13.042
[10] Trejo-ávila ME, Valenzuela-Salazar C, Betancourt-Ferreyra J, et al. Laparoscopic versus open surgery for abdominal trauma: a case-matched study[J]. J Laparoendosc Adv Surg Tech A, 2017, 27(4): 383-387. DOI:10.1089/lap.2016.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