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029;
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 100050
近数十年来,急诊医学发展迅速,学科体系日趋成熟,急诊诊疗能力不断提高。急诊医学科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急诊门诊、留观、病房、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的临床中心和集临床、教学、科研、应急、培训为一体的医学中心。急救技术也从传统的基本“5大技能”逐渐发展并形成能够完成大多数急重症救治的基本技术体系。但是,由于我们对急救技术的界定尚缺乏统一的认识,当前急救技术体系并不完善,既影响了对急诊医师的培训和能力评价,也影响了学科的稳步发展。
急诊学科与其他专科在临床思维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从急诊医学的特点考虑,急救技术应分为五个大类:①基本操作类技能。如各种穿刺、置管、引流等;②紧急抢救生命类技术,如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气道管理、呼吸支持等;③器官支持类技术,如血液净化、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等;④监测、评估类技术,如血流动力学监测、超声技术等;⑤突发事件应急救治类技术,如捡伤分类、创伤救治等。本文就这五个大类急救技术做一个简单阐述,旨在不断加强对急诊急救技术的认知,铸造学科基础,持续推升急诊救治能力提升。
1 基本操作类技能各种部位的穿刺、置管、引流技术是急诊医师应熟练掌握的基本临床操作技能。很多急症像心包填塞、胸腔积液、气胸、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各种休克所需的静脉通路开放等均应紧急在床旁给予心包穿刺、胸膜腔穿刺、胸膜腔闭式引流、置入三腔双囊管和深静脉穿刺置管等。2023年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急诊科建设管理指南中明确规定电除颤、胸膜腔穿刺术、心包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和三腔双囊管等均是急诊医师应掌握的主要技能。尽管目前急诊住培制度非常重视临床技能的培训,但是由于受住培基地带教质量、病种受限、住院医师忽视技能培训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住院医师并不能熟练掌握很多基本的临床操作技能,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急诊医师有关“三基三严”和基本临床操作的培训。住培基地和科室应严把一、二阶段结业考核关;定期开展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操作能力培训;一对一的模拟“临床场景”的工作坊教学;定期结合临床实践进行考核,这样均有助于提高急诊医师的基本临床操作能力。
2 紧急抢救生命类技术 2.1 CPR的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CPR术是急诊医师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基本技术,有效的CPR是改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预后和提高救治率的关键措施[1]。看似普通的操作实则并不简单,对操作者要求很高,标准规范的操作技术对CA预后的影响很大,包括早期CA的识别,胸外按压的部位、深度、频率,气道的正确开放,早期电除颤等,均与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密切相关。近年来,有关CPR理论与实践体系也日趋成熟,聚焦于如何提高ROSC率和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PCAS)预后的研究不断涌现,形成了急诊特有的“高质量”CPR的技术实践体系[2]。
由于PCAS的高级生命支持需要采取多学科团队协作的集束化治疗,所以应将CA患者转送至反应迅速、综合救治水平较高的医疗中心——心脏骤停中心(cardiac arrest center,CAC)[3],通常CAC都设在急诊科,CAC中的急诊医师需要熟练掌握器官功能支持治疗的诊疗技术,包括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超声、机械通气、血液净化、亚低温治疗和ECMO等。未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急诊科应逐步构建完备的CAC建设和认证体系,应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CAC,也是急诊医师技能培训的基地和摇篮。
2.2 气道管理很多急诊患者存在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道阻塞和呼吸衰竭的危急情况,常引起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气道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紧急抢救措施,其需要严格的操作技术和高质量的监测。气道管理是急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高级生命支持的重要环节,急诊气道管理应以“优先维持通气与氧合”为首要原则,强化简便、有效、最小创伤等[4]。目前,国内很多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气道管理技术尚很薄弱,存在气道管理经验不足,配备的气道管理工具相对单一和困难气道治疗措施有限等相关问题。此外,急诊患者往往病情危重且复杂多变,对于气道建立的时限要求高且多是非计划性紧急建立人工气道,因此应定期对急诊医师进行气道管理相关技术的培训和考核,特别是提高急诊医师对于紧急气道识别和困难气道处理的实践能力。
2.3 呼吸支持技术氧气治疗和机械通气是治疗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的重要呼吸支持技术,也是急诊科常用的急救技术之一,其中机械通气在心、肺衰竭等重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十余年来,无创机械通气的广泛应用使急性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的救治率得到明显的提高,特别是降低了气管插管的发生率和缩短了住院时间。不断求知的广大急诊同仁逐步建立了许多呼吸支持的指南和标准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诊疗工作,在机械通气的适应证、禁忌证、通气模式、参数设置、基本操作、疗效评估和质量控制等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5]。急诊患者与专科患者不同,往往病情危重、变化急骤、多合并多器官功能损伤,机械通气的策略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制定个体化通气策略,例如急性脑卒中合并肺损伤的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常采取“脑优先”的肺保护通气策略,既要维持充足的脑部血氧供应, 又尽可能地减少额外的肺组织损伤。近年来,国内急诊专家们制定了一系列适合急诊患者的专用机械通气技术理论,并尝试开展了很多特殊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颅脑损伤和急性脑卒中等)相关的通气技术,例如俯卧式通气、肺复张术、气道廓清技术和肺、脑保护通气策略等,为急诊呼吸支持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方向。
3 器官支持类技术 3.1 血液净化血液净化治疗是急诊重症患者器官功能支持的主要技术之一,也是急诊医师应掌握的基本技术,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及免疫吸附等,主要应用于急性肾损伤、急性肺水肿、脓毒症、重症胰腺炎、急性中毒、肝衰竭、重症自身免疫疾病等急症,特别在急性中毒和急性肾损伤的救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急性中毒是很多基层医疗机构急诊科的常见疾病,血液净化可以治疗很多的急性重症毒物或药物中毒,如百草枯、毒鼠强、有机磷、重金属、对乙酰氨基酚、三环类抗抑郁药等,明显提高了中毒的救治成功率,成为急诊治疗重症中毒的有力武器之一。近些年,虽然血液净化技术在急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基层急诊重症监护室和(或)抢救室都可以独立熟练的开展,但此项技术培训尚无统一诊疗技术规范或者教材,仍以进修学习、工作坊或学习班为主要方式,学科应制定专用的统一诊疗标准和教材,使此项技术在急诊的培训和应用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
3.2 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近几十年来,尽管随着CPR技术的进步,CA患者复苏后脑损伤仍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因此减轻复苏后脑损伤是CA治疗的重点和难点。TTM作为国际指南中唯一被推荐的神经保护治疗技术,在急诊CA的救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此外,其在急诊的应用范围还涉及急性脑卒中、重型颅脑损伤、缺血血氧性脑病等疾病[7]。近年来,高质量TTM在CA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它是基于通过对CA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为患者设定合适的目标温度,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它强调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进行持续的动态评估、诊断和干预,以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8]。经过多年临床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虽然急诊医学已经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高质量TTM治疗理论与实践体系,但其循证医学的求证之路尚漫漫其修远兮,仍需要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给予进一步证实和指导,期待未来这朵急诊医学的靓丽之花开放的更加精彩。
3.3 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ECMO是近年来逐步广泛开展的高级生命支持技术,适用于无法通过常规治疗和药物维持生命的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近年来,ECMO技术已经不再是重症医学、呼吸和心脏学科的专用技术,在急诊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很多基层医院急诊科也已经能够熟练的独立开展此项技术。近年来,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ECPR)在救治难治性CA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确实提高了CA患者CPR成功率,并获得良好的神经功能预后,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心肺复苏模式[9]。目前国内很多地区的急诊科都建立了区域性ECPR中心,积极探索和求证了ECPR技术在CA救治中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很多急诊科ECPR的研究和救治团队也起草和发布了多个ECPR的救治专家共识和指南,在ECPR的适应证、启动时间、禁忌证、置管技术、运行管理、并发症处理和撤机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形成了急诊特有的ECPR救治理论和实践技术体系,以指导急诊医师的规范诊疗[10-11]。然而,受地域发展不均衡、患者转诊不流畅、基础条件不具备、设备昂贵、技术条件要求高和资质认证等因素的影响,急诊ECPR技术的发展尚处于瓶颈期,路虽远行则将至,需要急诊同道共同努力,通过完善分级转诊机制、定期开展专业培训、规范统一资质认证和建立质控体系等工作,进一步推动我国急诊ECPR技术的健康持续发展。
4 监测、评估类技术 4.1 血流动力学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急诊诊疗的重要技术之一,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CA、严重多发伤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病循环系统的功能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主要分为有创和无创监测,有创主要是经中央或外周静脉、动脉置管测量中心静脉压、桡动脉压和经PICCO测量心排、肺水、氧供等相关指标;无创主要是生物电阻抗法、脉搏波分析法(PWA)、无创心输出量(NICO)和超声技术的USCOM、TEE等方法。血流动力学监测是急诊医师应初步掌握的技术之一,它可以指导血管活性药物的科学使用、液体复苏的容量管理和机械通气策略的选择等。目前很多的血流动力学方法尚缺乏在急诊应用的统一标准,应建立更多的相关指南和规范为急诊医师提供临床指导。
4.2 急诊超声(emergency ultrasound, EUS)技术EUS是急诊医师借助超声影像技术,运用其独有的临床思维模式,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快速评估,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EUS有助于急诊医师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缩短救治时间, 被誉为急诊医师的“可视听诊器”[12]。目前EUS技术由于其在心脏、肺脏和血管等方面诊断的特殊性能和优势,逐渐被广泛的应用于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的临床实践,包括创伤、急性呼吸困难、CA、各种休克的容量评估、CPR、急性胸痛和介入性操作等各个领域的急重症诊疗[13]。由于我国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平衡,EUS技术未在国内急诊科普遍的开展,此外,很多基层急诊医师也缺乏对EUS技术重要性的认识,应加大力度并逐步规范的向基层急诊科推广和培训EUS技术,特别是开展以“急诊临床问题为导向”的EUS临床技能培训,有助于切实的提高急诊医师的EUS技术。未来随着超声设备、5G技术,视联网和人工智能医学等方面的不断更新和改良,EUS必将成为急诊医师的重要得力助手。
5 突发事件应急救治类技术 5.1 创伤救治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急诊医学创伤救治技术也从最初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基本个体救治技术发展成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大规模伤害事件的救治和应急管理体系。创伤救治技术的飞跃发展与其他救治技术的不断提高是密不可分的,急诊医师在抢救室对多发创伤的重症患者可以独立完成气道开放、液体复苏、机械通气等器官功能支持和多学科诊疗。近些年,急诊创伤专家在严重创伤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重症颅脑损伤等)、应对大规模伤害事件紧急医学等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制定了规范的诊疗标准[14-15]。很多医疗机构都成立了专门应急部门和制定了相关的应急预案与流程,保证在大规模伤害事件发生时,该部门可以统一掌控和协调资源,保证救治效率。
5.2 检伤分类检伤分类在大规模人员伤亡事件的应急处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快速有效地对伤员进行分类和处置,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率和减轻伤残程度,是急救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技术。
6 总结与展望急诊医学是以患者为中心,应用最先进的理念、最尖端的技术、最快捷的流程、最有效的手段为急危重症提供紧急救治服务,尽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和最大限度减少患者伤残的综合临床学科。一个成熟的学科应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而急救技术是急诊学科的基础与核心。凡属于紧急救治的患者所需的各种技术都属于急诊的业务范围,因此,急诊应海纳百川,积极学习并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充实自己,造福患者。对于起源于其他学科的急救技术应放在急诊场景中进行优化,使之更加适合于急诊急救。同时,要不断固化具有共性和共识的急救技术,形成急诊特色的急救技术体系,纳入对急诊医师和科室的要求与考核,不断创新和发展,持续提升急诊的专业水平和抢救能力。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1] | Shao F, Li CS, Liang LR, et al. Outcome of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in Beijing, China[J]. Resuscitation, 2014, 85(11): 1411-1417.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14.08.008 |
[2] | 成人院内心肺复苏质量控制临床实践专家组. 成人院内心肺复苏质量控制临床实践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8): 850-85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8.006 |
[3] |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专业委员会. 中国心脏骤停中心建设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10): 1296-130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10.003 |
[4] | 徐军, 孙峰, 王亚, 等. 急诊气道管理共识[J]. 中国急救医学, 2016, 36(6): 5. DOI:10.3969/j.issn.1002-1949.2016.06.001 |
[5] |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急诊急救分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急诊学专家委员会. 无创正压通气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18)[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 14-2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1.004 |
[6] | Kiguchi T, Okubo M, Nishiyama C, et al.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cross the World: first repor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 (ILCOR)[J]. Resuscitation, 2020, 152: 39-49. DOI:10.1016/j.resuscitation.2020.02.044 |
[7] | 杜兰芳, 马青变. 《2020年中国心脏骤停后脑保护专家共识》解读二: 目标温度管理[J].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电子版, 2021, 15(5): 293-296. DOI:10.11817/j.issn.1673-9248.2021.05.004 |
[8] | 北京医学会急诊分会, 京津冀急诊急救联盟,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肺复苏分会, 等. 心脏骤停后高质量目标温度管理专家共识(2024)[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4, 33(8): 1091-1097.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4.08.004 |
[9] | Bougouin W, Dumas F, Lamhaut L, et al. 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a registry study[J]. Eur Heart J, 2020, 41(21): 1961-1971. DOI:10.1093/eurheartj/ehz753 |
[10] |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学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专业委员会. 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更新(2023版)[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3, 32(3): 298-30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03.005 |
[11] |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ECMO工作委员会. 成人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ECPR)实践路径[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10): 1197-120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10.005 |
[12] | 李丽君. 急诊超声——立足当今, 展望未来[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1): 8-1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1.003 |
[13] | 床旁超声在急危重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 床旁超声在急危重症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 10-2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1.005 |
[14] |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救援分会. 大规模伤害事件紧急医学应对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4): 405-41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6.04.003 |
[15] |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分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 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12): 1358-1365.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3.11.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