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 310009
航空医疗救援泛指航空应急救援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涵盖航空医学救援、空中医学救援和空中医疗救援、航空医疗救护等概念,特指利用飞行器提供紧急医疗服务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包括伤病员的生命支持、监护、救治和转运,特殊血液和移植器官的运输,以及急救人员、医疗装备和药品的快速运达[1-2]。其中救护型直升机由于快速、灵活、可操控性强以及救援效果明显等优势,已经成为国外航空医疗救援的主力[3]。近几年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航空医疗救援在国内也得到迅速的发展[4-5]。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作为国内首批航空医疗救援试点单位,牵头打造浙江省航空医疗救援网络体系建设,在航空医疗救援运行体系、数字化信息平台、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规范制定及多渠道资金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本文就浙江省航空医疗救援体系建设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和展望,进一步促进区域航空医疗救援发展水平。
1 浙江省航空医疗救援建设现状 1.1 全省航空救援网络已初步形成浙大二院先后与通航公司、省应急管理航空救援中心、五大区域基地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浙江省航空医疗救援基地及培训基地。组建浙江省“1小时”空中急救网络,授牌联盟内会员单位84家,包含三甲医院40家,三乙医院22家,二甲医院20家,二乙医院2家;311家医院、5家急救中心纳入勘测,勘测院内或院外备用起降点676个,覆盖浙江省及周边省市;勘测全省高速公路起降点71个;目前全省有直升机停机坪的医疗机构达57家,覆盖11个地市和43个县市区。获批覆盖折江省及周边省市的“直升机应急救护飞行空域”,应急救援飞行“即报即飞”。
1.2 浙江省航空医疗救护指挥中心逐步完善2023年起筹建浙江省航空医疗救护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实现统一调度联动系统接入的空中急救医院联盟、空中救护医疗队、5G救护车、无人机急救网络等急救资源,整个急救体系密切协同、快速反应。同时联合保险、飞行指挥、起降点远程控制、5G远程医疗等多方资源,实现患者信息院内共享,实现“上机即入院”。现已建设航空医疗救护数字化信息平台,经测试已完成数字化平台的飞行指挥保障功能,能更好的提升浙江省航空医疗救援能力。见图 1。
![]() |
图 1 浙江省航空医疗救护指挥中心(筹建) |
|
航空救援网络运行以来共完成150例直升机救援事件,包括32例带呼吸机转运的重症患者,1例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转运的重症患者;离体器官转运3次;救援患者年龄最小4岁,最大86岁;转运病种多样化,多为急危重症,以颅脑损伤、多发伤、急性心梗、急性脑梗、严重咯血、烧伤为主;救援转运区域逐步扩大,实现跨省长途转运。
1.4 区域航空医疗救援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技术层面,首次将直升机救援与远程医疗技术相结合,实现现场救援与非现场专家的实时远程互动。2017年实现直升机医疗救援“天地数据同传”,飞行中机上患者病情信息可实时传输至地面。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方面,先后调配直升机参与2019年浙江省猫狸岭隧道起火事故2名烧伤儿童营救及2020年浙江省温岭市槽罐车爆炸2名极危重伤者营救。在重大活动保障方面,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期间,作为安保与应急医疗保障备用直升机场;组织通航公司和航空医疗救援队参与G20峰会、第19届亚运会、第4届亚残运会保障工作,开展水陆空三位一体亚运紧急医学救援演练。技术上攻坚克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经验不断积累,浙江省航空医疗救援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2 浙江省航空医疗救援发展经验 2.1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航空医疗救援运行体系我国航空医疗救援运行体系形式多样,概括分为政府主导为主和商业运行为主的两种模式,多缺乏可持续性[6]。浙江省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在航空医疗救援持续性发展过程中也遭遇了瓶颈期,尤其是三年新冠疫情的影响,期间直升机医疗救援转运数量下降,发展滞缓。国外发达国家航空医疗救援运行体系完善,其运作模式与本国的经济实力、发展特点相适应[7-9]。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现存两种模式的优缺点,浙大二院与浙江省应急管理航空救援中心、浙江圣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低空飞行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壹心科技开展战略合作,各自发挥在应急救援、医疗救护、停机坪建设及数字化改造的优势,共同推进浙江省航空医疗救援网络体系建设。同时,浙大二院与五大基地医院(湖州市中心医院、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金华市中心医院、舟山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订协议,优化各方医疗资源配置,通过重组急救资源,重建服务模式,重构服务流程,打造全省急救一张网。在“浙二模式”基础上,结合各地市区域特色,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山区航空医疗救援“丽水样板”和海域航空医疗救援“舟山样板”。
2.2 完善硬件设施和保障体系建设救援网络平台方面:秉承“大应急、大救援”全省一盘棋,协调一致,数据共享的理念,浙大二院牵头倡议省内各医疗机构、各急救中心及应急相关单位共建救援网络平台,所有参与者均可利用该信息平台进行救援联动。停机坪建设方面:浙大二院目前两个院区都具备合法直升机起降点。针对救援网络医院,免费勘测直升机起降点并指导停机坪建设,提供直升机停机坪数字化改造和网络软硬件的建设支持。救援标准规范制定方面:浙大二院先后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共同制定了《航空医学救援医疗装备的专家共识》《航空医学救援医务人员配置的专家共识》《航空医学救援医务人员培训的专家共识》《航空医学救援安全管理专家共识》等规范性文件[10-13];国内第一本直升机医疗救援专著《飞行医生手册:直升机应急医疗救援操作规范》也已顺利出版发行[14]。院内架构、制度制定方面:院内已建立救援指挥中心,成立航空医疗救援办公室,制定院级制度《直升机医疗救援工作流程》。浙大二院聚焦精细化管理,工作中逐步完善《航空救援转运患者病情记录表》,针对转运风险制定最大化的《转运安全核查表》,一定程度提高转运效率、降低转运风险。比如在早前一次任务中,医护小组成功完成了1例肺栓塞患者的ECMO辅助航空转运,转运前使用了《ECMO航空转运核查表》,有力保障了救护质量和安全[15]。
2.3 健全航空医疗救援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国外在航空医疗救援人才的选择、初级训练、技能巩固的专业培训方面有成熟的训练方法[16-17]。浙大二院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主要措施包括:(1)借助“中国空中急救医院联盟”平台,每年主办航空医疗救援学术论坛、举办“飞行医生、护士培训班”。邀请空管部门、应急救援部门、急救中心、航空飞行专业机构及航空公司等资深管理和技术专家,对网络医院的飞行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培训。(2)健全航空医疗救援全要素场景演练。浙大二院与省应急管理航空救援中心健全“常备常训、以救为先”的工作机制,每年定期联合训练,加强队员的实操能力和救援协同性。(3)截止目前,浙江省内已有来自79家医院的370余名医护人员接受了飞行急救培训,顺利结业,为浙江省组建了一支专业素质一流、身体素质过硬、心理素质稳定的航空医疗救援飞行医疗队伍。
2.4 注重市场培育,探索多渠道资金保障直升机医疗救援的高成本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难题。浙江省秉承“让直升机救援成为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的医疗服务”理念,高度重视前期市场培育,探索形成了政府投入、公益慈善基金支持、商业飞行、保险支付等多渠道资金保障,普惠广大人民群众。值得推广的是,丽水市创新开发普惠型航空医疗保险,通过政府引导,多方筹资,商业保险做支撑,拓展基于保险机制的普惠型航空医疗,实现航空医疗救援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再推出商业型补充保险,不仅扩大救援范围,也对普惠型保险个人承担部分给予补充,可实现零成本用机。例如2024年11月5日一名16岁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由丽水市人民医院航空转运至浙大二院,转运时间由预计的陆地转运190 min缩短至73 min,航空转运预计花费市场价格10多万元,该患者购买了商业型补充保险,经过理赔,患者最终支付费用为零。
3 浙江省航空医疗救援展望航空医疗救援已成为普适化的民生需求,将迎来高速发展时期。浙江省航空医疗救援下一阶段发展方向:(1)平台层面:进一步推进浙江省航空医疗救援网络平台建设,建立浙江省直升机起降点信息库,各起降点实时视频信息接入,有条件的起降点实现远程控制,平台与网络医院数据接口打通。(2)救援网络层面:第一阶段各地区确定1~2家地区级基地医院,形成覆盖省内的飞行网络;第二阶段建立300~600 km服务半径,相互重叠、相互交织、相互接力的空地医疗救护网。(3)资源整合层面:由政府部门主导,对现有救援及培训资源进行再整合,包括警航、消防、应急、海事、社会救援组织等,建立跨行业、多部门的合作机制和区域联合培训基地。(4)打造中国“航空医疗救援”示范基地:建立直升机机库(含机组办公室)、直升机停机坪(带夜航灯)及机组宿舍形成基本的FBO(Fixed Base Operator)常态化备勤基地。从而实现直升机从日间飞行到全天候常态化飞行,从一个中心向多个中心推进,促进浙江省航空医疗救援向更高水平发展。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1] | Medical vehicles and their equipment - Air ambulances - Part 2: Operational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air ambulances: DIN EN 13718-2-2010[S]. |
[2] | 邓志宏. 航空医疗救援的概念及特点探讨[J]. 空军医学杂志, 2011, 27(3): 168-169. DOI:10.3969/j.issn.2095-3402.2011.03.015 |
[3] | 肖清滔, 钟歆. 国外直升机应急救援体系现状与启示[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8, 6(8): 455-459. 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18.08.009 |
[4] | 钟斌, 田剑清. 我国航空医疗救援发展现状及策略[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9, 7(9): 531-535. 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19.09.016 |
[5] | 李子好, 王浩文, 王婷婷, 等. 我国航空医疗救援的现状、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22, 23(12): 23-26. DOI:10.3969/j.issn.1671-9174.2022.12.006 |
[6] | 张擎, 李金年. 空中急救体系运行方式探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4, 30(11): 846-848. DOI:10.3760/cma.j.issn.1000-6672.2014.11.015 |
[7] | Reinhardt K. Principles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he air rescue system in Germany[J]. Air Med J, 2000, 19(3): 110. DOI:10.1016/S1067-991X(00)90042-7 |
[8] | Kaufmann M, Moser B, Lederer W. Changes in injury patterns and severity in a helicopter air-rescue system over a 6-year period[J]. Wilderness Environ Med, 2006, 17(1): 8-14. DOI:10.1580/1080-6032(2006)17[8:ciipas]2.0.co;2 |
[9] | 黄智斌. 国外直升机航空救援运行模式[J].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6(2): 214. DOI:10.3969/j.issn.1009-8119.2016.02.184 |
[10] | 航空医学救援医疗装备专家共识组. 航空医学救援医疗装备的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02): 141-14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2.007 |
[11] | 国家航空医学救援基地, 航空医学救援医务人员配置专家共识组. 航空医学救援医务人员配置的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8): 840-843.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8.08.004 |
[12]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专业委员会, 航空医学救援急诊专家共识组, 中国空中急救医院联盟. 航空医学救援医务人员培训的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8): 948-951.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8.006 |
[13] |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专业委员会, 航空医学救援急诊专家共识组, 中国空中急救医院联盟. 航空医学救援安全管理专家共识[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9, 28(8): 944-94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9.08.005 |
[14] | 刘琼, 马岳峰, 钱嗣维. 飞行医生手册: 直升机应急医疗救援操作规范[M]. 西安: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9. |
[15] | 曾妃, 封秀琴, 邱坤凡, 等. ECMO航空转运重症肺栓塞患者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 29(2): 237-23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20.02.0023 |
[16] | 刘旭, 张鹭鹭. 美军重症空运救护队训练方案对我军的启示[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2, 19(1): 96-98. DOI:10.3969/j.issn.1008-9985.2012.01.046 |
[17] | 张新蕾, 魏彦芳, 孔令山, 等. 德国汽车俱乐部空中急救培训体会[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 2(12): 691-693. DOI:10.13919/j.issn.2095-6274.2014.1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