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 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江观玉教授
原作者: 冯丽洁 发布日期:2007-04-10
对开创我国急诊医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专访将要告个段落时,终于约定了江观玉教授。江教授快人快语,谈起急诊毫不含糊,就像一个急诊医生正风风火火地要去进行抢救。耳边不时飘来的急救车声似乎在提示我,这些引领中国急诊事业的前辈们所做的先期工作为急诊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问:您作为急诊医学分会上任主任委员对急诊医学学科的发展是怎样看的?
江教授:有几位老专家对急诊医学的建立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医学会、急诊的同仁们都非常肯定。
我要谈的几个问题中,第一个,急诊医学发展是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结果。过去我国的急诊是采用传统方法,没有分科,院前、院内没什么结合。改革开放后,早期一批专家出国考察,如浙江医科大学郑树校长,回来后提到我国医学与世界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其中最突出的是急诊工作,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形成急诊医疗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急诊工作。她对这个工作非常重视。同时期北京邵孝鉷教授、上海蒋健教授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全国城市急诊医学模式讨论会”,在杭州各方面工作受领导的重视,会议便在杭州召开。
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简陋的条件不适应后来需要快速、有效、正确的抢救、治疗,传统的急诊模式也不能完全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医学发展中分科越来越细,也为抢救方面带来了不少问题。各科大夫造诣很深,但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在病人综合病情面前就要经过许多专科会诊、多方面讨论(有时发生相互推诿的现象),这个过程中病情发生了变化,甚至发生死亡,耽搁了抢救时间。很多患者专科情况看起来都不很重,但综合在一起就可能引起死亡。医学发展的本身,要求有些学科是综合性的,急诊医学可能就是这个范畴,在分科不清的情况下,在抢救领域内需要进行学科内容的综合。所以说急诊医学是医学发展的需要。
研讨会上急诊医学得到大家的充分肯定,希望这个学科能够象美国一样单独发展。从这点看会议奠定了国内急诊医学发展的基础。当然,在此之前卫生部也提出要建立医院急诊科。
成立急诊学科的过程中有一条非常明确:不管医院条件怎么好,如果院前不加强,那么这个急救体系就不完整;如果急诊抢救工作没有危重病加强监护一起参与,那么后续工作也存在一定问题。所以,当时给急诊医学的定义就是将三方面结合在一起,都要给以重视,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急诊医疗体系,向这个方向努力,而且给了结论:
第一,尽快成立中华急诊医学学会,会上成立了筹备组;
第二,要有自己的科研基地,也要有自己中华牌的急诊医学杂志。这样才能促使学科更快发展。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当时看起来很重、也可能性不大的一个内容交给了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在这方面作了工作。经过我们的努力,也经过邵孝鉷教授等各方面的努力,1986年5月,正式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推动了这个学科的发展。此后,各个地方的急诊体系都作了努力,当时三方面的人非常团结,非常关注这个学会的发展。建立了新的急诊体制,也得到了社会的欢迎。举个例子,我所在的浙医二院试探对多发性创伤开展一体化治疗,就是在病情许可条件下,对多处损伤一次性进行解决,不像过去腹内止血、胸外、脑外、骨科一步一步跟着来,而是麻醉、手术一次完成。黄金一小时抢救时间提前了,抢救成功率提高了,康复时间提前,病人经济负担减轻了。此类工作,全国各地做了很多,过去要缓一步做的,现在急诊一线早期做,包括心肌梗死的早期处理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急诊医学体系建立后,有三个特点得到社会欢迎、医学界的认可。第一、整体性:以前大夫看到一个病人,如果是某一专科的医生,他可能看到的不是一个整体的病人,骨科大夫看到的可能只是专科问题,骨头、肌肉血管若无大的问题,就说“我科目前无特殊情况”,等等;而在急诊部门看到的是个整体病人,在生命和脏器功能支持上是强有力的,先保命,才有治愈疾病的可能,才有治好伤的可能。第二、跨学科性:这样才能对病人全面负责。过去王今达教授讲过:急诊医学学科是新的,新就新在跨科性、整体性。第三、协作性:不是孤立的作战,与全院各科、部门都有联系、协作,可得到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急诊抢救工作不是反映某一个科的实力,而是反映一个医院的整体实力。要特别强调时效性。时效性把整个抢救时间抓紧,治疗措施提前,提高早期抢救的成功率,提高各个急诊部门应急的能力。急诊医学的发展完全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开展的,也充分体现了它的特色。
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上,开始10年急诊医学杂志,2001年改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杂志文章水平在不断提高,特别是本学科作者写的文章水平日益提高,说明学科在发展。无论在院前、急诊部门、ICU,无论在从硬件、软件都有明显发展。教学上,江苏省在试点本科教学,浙江医科大学因为7、8年制,所以没有急诊学系,但有硕士点、博士点,培养体系逐步完善。科研方面也不断进展,如心肺复苏,很多部门建立了实验室。
问:怎样认识急诊医学的“三环”理论?
江教授:在学科发展中也会出现问题。院前、急诊、ICU三部分有其共性,但又各有特点,随着各部分的发展,在看法方面出现一些分歧,有人误认为急诊医学分会这样一个学科就是代表医院的急诊,这就违背了建立中国特色的急诊医疗体系这一原则。学会认为,这个问题要予以澄清,要再给予论据,把我们发展的方向确定下来,将发展目标固定,要达到的目的进一步明确。再强调一下,急诊医学不单单是急诊科,也不单单是院内的急诊部分,而是院前、医院高质量的急诊部门、危重病ICU病房三方面,紧密合作,在不同时间段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急诊医疗体系的作用。
所以,学会形象地设计了急诊医学学会的徽标,即在医学会的标志下有三个环相连:第一个是红色的环,表示院前急救,说明病人非常紧急甚至无助情况下怎样加速抢救,突出紧迫性;第二个是绿色的环,表示高质量服务的医院急诊部门应特别强调绿色通道,迅速准确进行抢救工作;第三个蓝色的环,是ICU病房,希望通过共同的抢救,最后在此处转危为安。三环联起来,紧密地扣在一起,急诊学会的“三环学说”就是这么一回事,就是将我们的目标联系起来。其他学科包括我们内部的学科有些分歧,我们主要管好急诊,急诊的ICU我们要管,其他不管。三环相连,共同形成完整的急诊医疗体系。这个观点得到一定共识。学科分类上,急诊医学是二级学科,院前急救、危重病房、医院急诊部门等今后成立学会是三级学科,像内科里面的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科一样,在自己特定的范围里面体现自身的特色、摸索自身的特点。这样就把我们学科的定位、学科的目标等等,今后学科如何发展,打造中国特色的急诊医疗体系,将各方面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三个方面的人员团结很好、沟通很好。
问:您对急诊医学学科发展的展望。
江教授:最后我想提一点,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是以民为本的非常重要的事情,特别是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种灾难事件,最后抢救生命将成为第一位重要的工作,这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但救人的责任落在学会的身上,这为学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基础,带来了更好的契机,也带来了更好的机遇。包括危重病的、包括院前的、也包括急诊部门的共同努力,使我们中国的急诊医学,在2011年,大陆召开的“第17届世界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上,体现出我们中国的急诊医学特色,展示符合我国实际的中国式急诊医疗体系,为民造福,为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要跟你交流的就这些。
早在1979年,急诊医学在国际上被界定为第23个二级学科,但很多人对这个学科的认识仍模糊不清,不仅其他学科的同道,就是从事急诊的医生,也未见得观念清楚。我本人经常很困惑,曾以为急诊就突出一个“急”字,再加就是“危/重”两字,专业特点讲不出来,江教授一番话令我茅塞顿开。社会在进步,医学在发展,伴随学科发展争论永无休止,并将不断推进学科发展。我领悟到急诊医学光明与灿烂的未来。《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马岳峰主任将江教授概括为:“思想解放、观念超前、海纳百川、团结同志、谦虚谨慎、持之以恒”,而短短时间的访谈,我强烈感觉到他对急诊医学的炽热情感与信念,加上对江南学者的印象,唯用一句话“一片冰心在玉壶”可表达。
本次访谈得到《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马岳峰主任热情帮助,特此致谢。
附:
江观玉教授简介:江观玉,男,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总编辑、社长。
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6):1615-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