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新闻中心 > 文章推荐
关键字:
文章推荐

    字体: | |

医学专家倡导“大急救” 呼唤新型紧急医救体系
文章来源: 中新网 发布日期:2003-07-24
  中新网7月11日电 在抗击SARS战役中,中国各级医疗急救机构和工作者,为转运、救治患者,控制疫情扩散,作出重要贡献。然而,此次突发性灾难,也暴露出现有急救体制存在的种种问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救援医学会会长李宗浩今日在光明日报刊文,指出新型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势在必行。   文章首先列举了种种弊病:   ——医疗急救指挥系统不完善,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尚未建成;院外急救网络缺乏合理布局,城区急救网点较多,而郊区急救网点覆盖率低,急救反应时间长;新建小区急救网点缺乏远景规划;现有急救网络中,急救硬件设施滞后,抢救方式单一,仅能利用地面急救车。   ——急救体制基本采用医院模式,人员、知识、技能及装备也是医院结构。这样,在院外处理危重病人时,尤其在发生灾害事故时,就会陷入束手无策困境。   ——没有树立大急救新理念,没有根据国内外急救运转现状和经验规范急救市场,充分调动急救力量,合理分配急救资源,统一急救电话。例如,紧急呼救电话分别为匪警110,火警119,交通事故122,急救120、999,未能统一为一个号码,未实现联网互动,资源不能同享。   文称,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0年10月11日国际减灾日文告中曾指出:我们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容易受到灾害和伤害。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在不断增加,灾害的经济损失也在迅速地增长。   面对灾害挑战,我们必须更新医疗急救理念,建立现代医学救援的新观念,必须倡导“大救援”的观念,即救援医学的实施离不开众多部门多方专业人员的支持配合。尤其在重大灾害事故如地震、洪水、城市大火、爆炸、传染病爆发流行等情况下,我们必须在政府统一指挥下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指挥系统和科学的应急救援网络。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在平时加强安全教育,普及医学救援知识技能。   现代急救医疗和急救服务、运作,是一项与社会发展、民众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事业,它早已逾越了医学科学的范畴,必须全社会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迅速有效地组织、实施成功的救援。例如在美国发生的“9·11”恐怖事件救援中,集警察、消防、医疗救援于一体的“9·11”紧急医疗救援服务体系(EMS)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欧美等发达国家EMS在20世纪70年代基本形成,80年代逐步完善,在医学救援人员知识技能、装备、社会民众急救培训方面都有明确标准;其急救队伍大多是由经过系统紧急救灾脱险训练的消防队员组成,他们再经过一定时间的急救医学培训,通过考试后,获得急救医师或急救技师资格,兼具救灾脱险和医疗急救两种技能;其作为城市危重病人现场抢救成功标志的心脑猝死抢救成功率,已达到25%—30%。   相比之下,目前中国的急救体系总体来说还处于传统的医院内封闭模式,医务人员缺少院外环境尤其是条件恶劣环境下的专业技术训练和最新EMS知识,面对重大灾(疫)情时难以运作。例如北京的心脏猝死现场抢救成功率尚不到1%,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文章认为,急救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并就改革中国急救体制提出六项建议:   1、要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以医院为模式的框框,尽快请各方面专家以科学为基础充分讨论,作出科学决策。   2、整合急救资源,将公安、消防、交通、医疗等紧急呼救电话统一为一个号码,以利全方位紧急救援。   3、建立与国际接轨的EMS机构,并根据地域等设立若干个EMS点,形成网络,以缩短救援半径和救援时间。   4、EMS人员的知识技能与国际接轨,接受发达国家相关培训并获得证书;救护车等硬件设施按照EMS标准装备。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试点予以支持,争取国际相关部门在技术培训上予以合作支持。   5、将急救重点放在社区、街道、公共场所及家庭,主要抢救发生在院外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病人,处理城市突发事件,以及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人力、物力、财力等要依此配置资源。   6、大力普及医学救援知识技能。在开展卫生救护、现场救护培训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对“第一目击者”的急救知识、抢救技能等相关培训。当前尤其应该对公安、消防、旅馆饭店、旅游交通、矿山电力等遭遇灾害事件机会较多的部门人员进行重点培训,使他们能自救互救。 编辑:窦彦莉
文章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