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新闻中心 > 文章推荐
关键字:
文章推荐

    字体: | |

中国科协2018—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入选者情况简介
原作者: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文章来源: 中国科协学 发布日期:2022-05-17

一、2018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入选者情况简介
(一)张弥曼
1936年4月生,女,汉族,浙江嵊州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古鱼类学、比较形态学、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她开创性的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发表论文55篇,出版专著6部。
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奖、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曾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中国古生物协会理事长等职务。
(二)多吉
1953年9月生,男,藏族,西藏加查人,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地热等资源勘查及科研工作。主持完成西藏羊八井热田深部高温地热勘查及热储形成机制研究工作,单井发电潜力达万千瓦级,填补了我国高温地热成因机制研究领域的空白,建立了西藏羊八井高温地热系统模型。与有关专家共同发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热泉型铯硅华矿床,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发表论文10篇,出版专著9部。
曾获李四光地质科技荣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三)倪光南
1939年8月生,男,汉族,浙江镇海人。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计算机领域的研发工作,推广国产CPU、国产软件等,主持研发“联想式汉卡”和联想系列微型机,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发表论文70余篇。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曾任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四)邹学校
1963年7月生,男,汉族,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现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从事辣椒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研究,创制了5901、6421和8214三个辣椒骨干亲本,被全国育种单位育成辣椒新品种165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2亿亩。育成辣椒新品种53个,累计推广面积6700多万亩,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的辣椒品种。出版著作12部,发表学术论文112篇。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五)严纯华
1961年生,男,汉族,江苏如皋人,中共党员。现任兰州大学校长、教授,中科院院士。
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发展了“串级萃取理论”,实现了中重稀土串级萃取工艺参数的准确设计及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出了“联动萃取工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建立了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方法,系统研究了“镧系收缩”效应对稀土纳米晶的结构影响规律;发现稀土晶发光主要受到表面晶格对称性破损控制,实验上率先证实了CeO2对CO的催化活性与其外露晶面有关的理论预测;实现了不同结构与组成的稀土氟化物纳米晶的多色上转换发光。
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蔚保国
1966年10月生,男,汉族,内蒙古凉城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作为我国最早参与北斗系统建设的核心骨干,扎根北斗科研一线23年,历经北斗工程全过程,创新提出了“数字多波束多星测控技术体制”,解决了困扰我国航天领域的多星测控难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北斗系统成功建设和装备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建成了我国导航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引领了我国卫星导航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任北斗二号工程数字多波束系统总设计师。
(七)李兴钢
1969年3月生,男,汉族,河北乐亭人,九三学社成员。现任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
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研究工作,创立了“胜景几何”建筑设计理论,用当代观念、技术、方法,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处理城市与建筑问题,创作出一系列体现当代性并具有文化厚度和艺术感染力的建筑作品。完成了“鸟巢”和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和研究工作。
曾获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体育与休闲建筑协会金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金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曾任国家体育场“鸟巢”中方总设计师。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
(八)李贺军
1957年12月生,男,汉族,河南确山人,中共党员。现任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
长期从事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研究,发明了多种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低成本可控制备新技术;创立了5种高性能涂层体系,材料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陆、海、空等9个型号的高新武器装备提供了关键材料保障;带领团队发明了碳纤维增强纸基摩擦材料绿色制备技术,在航空、汽车等领域得到应用。发表论文3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部,获得专利146项。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九)秦川
1959年10月生,女,汉族,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教授。
主要从事实验病理学研究。曾主持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创建了比较医学学科,创建了传染病动物模型体系,评价了全球首批SARS疫苗、甲流疫苗、手足口病疫苗、H7N9疫苗,保障了700余个科研项目实施,被誉为“比较医学引领者”。发表SCI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4部,获得专利10项。
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曾任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实验动物技术平台项目负责人。
(十)王杜娟
1978年3月生,女,汉族,陕西扶风人,中共党员。现任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隧道掘进机研发、制造等工作,先后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以及河南省重大专项等课题的研究,相继在复合式盾构机、泥水平衡盾构机、岩石隧道掘进机、异形隧道掘进机等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隧道掘进机领域的空白,并主持编制首批隧道掘进机国家标准,获得专利40余项。

二、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入选者情况简介
(一)姬秋梅
1965年生,女,藏族,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长期工作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寒牧区的一线科研,30多年围绕西藏牦牛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和技术攻关,在牦牛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优异成绩,为西藏的“三农”发展、推动脱贫攻坚和农牧民增收辛勤工作献计献策,为西藏牦牛研究走向全国和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二)杨海燕
1968年生,女,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她在国际水电工程设计中坚持自主创新,提出的设计方案为中国企业赢得了尊重。她积极推动中国水电技术标准走出去,扩大了中国标准的国际影响力。自2003年以来,长期工作在国际工程一线,她负责设计的水电工程主要位于安全形势严峻、自然条件恶劣、工作生活艰苦的巴基斯坦。随着其设计的一座座水电站陆续投产,造福了当地民众、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很好地诠释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深入发展提供了工程实例。
(三)陶文铨
1939年生,男,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交大西迁后第一批直接到西安报到的学生,长期从事传热问题数值预测及传热强化研究,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坚持“不能耽误学生的一堂课”,“对几百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负责”。从196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起,始终坚守三尺讲台。指导学生中涌现出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2位长江学者、5位国家杰出基金获得者、4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获得“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称号。
(四)陈孝平
1953年生,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肝脏外科主任,中科院院士。从事外科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40余年,施行和指导施行各种肝胆胰手术2万多例,在肝癌外科治疗和肝移植方面打破5个手术禁区,在肝胆胰外科提出3个新理念,创建5项新的手术方式。致力于科技志愿服务,成立湖北陈孝平科技发展基金会,在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建立院士工作站,多次带领志愿者团队开展大型公益义诊活动,为逾3000位居民进行免费诊治。
(五)黄才发
1977年生,男,江西省寻乌中学科技中心主任、高级教师。长期扎根教育基层一线开展科普宣传,充分发挥学校和县科技馆科普主阵地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彩的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魅力,畅游科学海洋,激发探索科学兴趣。在他身体力行下,2017年寻乌中学被评为优秀农村中学科技馆,2018年全国科普日“中学科技馆在行动”活动中,“益智有趣的机器人组装比赛”荣获“最佳活动奖”。
(六)陈云霁
1983年生,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处理器中心主任、研究员。带领团队研制了国际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寒武纪,其智能处理的能效超过传统芯片百倍,相关技术已实用于近亿台手机和服务器中。他被《科学》杂志评价为国际上智能芯片公认的领导者之一,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全球35位杰出青年创新者之一。
(七)邢继
1964年生,男,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第三代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华龙一号”(ACP1000)总设计师。他带领研发团队在中国核电30年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先进核电理念,完成100余项科研课题,攻克多项关键验证试验,最终形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他创新性提出的“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核安全设计理论,具备完善的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核电厂设计方案同等水平。“华龙一号”成为“国家名片”,带动先进核电技术和高端装备走出国门,国内外首堆工程进展顺利。
(八)梁建英
1972年生,女,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高速动车组技术专家。主持研制的CRH380A动车组创造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主持研制的“复兴号”动车组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使我国成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作为技术领军人物,带领研发团队攻克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运营时速200公里到35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适应各种复杂运营环境的中国高速动车组谱系化产品,助力中国高铁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
(九)徐恭义
1963年生,男,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中铁特级专家。35年来一直在生产一线从事桥梁工程研究设计工作,先后参与和主持汕头海湾大桥、西陵长江大桥、澳门西湾大桥和东莞东江大桥等多座特大型公路或公铁两用桥梁设计工作;由他担任总设计师,世界最大跨度双层公路悬索桥——杨泗港长江大桥首次在悬索桥中采用全焊接钢桁梁技术方法,并以1700米的跨度实现一跨过长江。为表彰他在桥梁创新设计和建造技术上所作的突出贡献,2018年美国国际桥梁大会授予他约翰•罗布林终身成就奖、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授予他国际杰出成就奖。他是中国现代悬索桥技术的主要开创者和行业领军人,2006年被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2017年开始担任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杰出结构大奖评委。
(十)祁兴磊
1961年生,男,河南省泌阳县夏南牛研究推广中心研究员,中国农技协牛业分会副会长。祁兴磊带领科研团队默默研究21年,主持育成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夏南牛,填补中国肉牛品种空白。积极开展扩群繁育与技术推广,夏南牛及其冷冻精液已推广到全国27个省市区,数量千万头剂以上;泌阳县2018年的夏南牛业产值突破150亿元,成为县域经济支柱。淡泊名利、无私奉献,2010年把自己创办的泌阳县夏南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无偿捐献给泌阳县人民政府,并把公司发展到现资产总额7000余万元,成为河南省夏南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

三、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入选者情况简介
(按得票多少排序)
排序 姓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党派 单位及职务
1 王行环 男 55 汉族 中共党员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
2 李玉 男 76 汉族 中共党员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
3 陈厚群 男 88 汉族 中共党员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程院院士
4 胡郁 男 42 汉族 中共党员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轮值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5 李东 男 53 汉族 中共党员 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6 陈亮 男 38 汉族 中共党员 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
7 仝小林 男 64 汉族 中共党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中科院院士
8 次旦央吉 女 51 藏族 中共党员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眼科中心主任
9 程相文 男 84 汉族 中共党员 鹤壁市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
10 郝吉明 男 74 汉族 群众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工程院院士

(一)王行环
从事泌尿外科医教研工作30余年,是泌尿外科微创医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等,疫情爆发后临危受命担任雷神山医院院长,极短时间内凝聚来自286家医院3202名医护人员、1000余名后勤保障志愿者,与13000名建设者一起迅速建成拥有32个病区、1500张床位的“重症救治堡垒”,短时间内按照一所高标准三级甲等医院的架构,使雷神山医院从管理、后勤、感控、医护各个层面铸造了一支抗疫精锐之师,大幅提升了整体收治能力,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通过同质化管理,重症救治体系构建,创造了近98%的救治成功率、医院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环境零污染的雷神山奇迹,成为国际抗疫“中国力量”的象征。
(二)李玉
具有38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从技术支撑到产业孵育,从科技培训到科技教育,为食用菌产业脱贫注入科技元素。国内首次倡导提出“南菇北移”“北耳南扩”“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探索出以“科技专家+示范基地+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食用菌“五位一体”科技扶贫新模式。与全国40余个县市签订扶贫合作协议,举办科技讲座80余场,建立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31个,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示范推广30亿菌袋,带动上万贫困户依靠食用菌稳固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用“小木耳、大产业”点赞了李玉教授的科技扶贫成果。
(三)陈厚群
我国水工抗震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享誉中外的水工抗震专家。创建国内外唯一集理论、分析和设计为一体的高坝抗震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主持“300m级高拱坝抗震技术问题”等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攻克了一大批水工抗震世界级难题,为国家能源、水资源和高坝大库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填补我国水工抗震设计空白,制订出我国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被高坝抗震设计者奉为“宝典”。为突破我国研究瓶颈,建成国内首座三向六自由度宽频域振动台,美国国家科委评价其为“世界最佳坝工抗震试验设备”。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带领团队为南水北调与三峡工程质检提出系列建议,其中仅三峡升船机的抗震设计等级一项,就为国家节省十几亿元。
(四)胡郁
1997年以来一直从事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究工作,助力科大讯飞成为国际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引领人工智能行业实现商业化落地和生态体系建设,并积极推进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在国内牵头建立的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开发者总量超过138万,累计总终端用户数超过29亿,总应用数超过86万;围绕科大讯飞建立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国声谷”入驻企业超过200家,已形成了覆盖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基础平台、物联网、智能硬件等完整产业链,在移动互联网、教育、智能客服、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行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利用企业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助力疫情防控。
(五)李东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专家,从事过多个运载火箭型号的研制,长期致力于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的研制,现担任我国运载能力最强、技术最复杂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面对长征五号火箭“两多”“两大”“两新”“一同步”的研制特点,即“新技术多、新研产品多”“技术跨度大、研制规模大”“研制队伍新、研制手段新”“研制与研保条件建设同步”,李东率领型号技术团队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攻克了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推力火箭研制之路,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六)陈亮
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业绩突出。他于2011年毅然辞去法国知名大学副教授职位,归国投身于我国高放废物处置科研一线,归国九年来,他坚持扎根于戈壁无人区,克服高温酷暑、风沙肆虐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与长期与亲人分离的情感压力,满怀工作热情、默默奉献、潜心研究,带领科研团队在处置库选址和处置工程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造性科研成果,在推进国家“十三五”百项重大工程--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研发进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陈亮同志是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的忠实践行者,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当代青年科研人员的杰出代表。
(七)仝小林
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在现代中医诊疗体系、方药量效学科的构建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方面做出了扎实而卓越的贡献。在本次抗击新冠疫情工作中担任中央指导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共同组长、国务院中医药专班临床救治组组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外事组中国红十字会中医专家组组长。在武汉抗疫第一线连续工作64天,奔波于发热门诊、重症监护室、社区隔离点、方舱医院等地,救治患者总结经验,提出了“寒湿疫”理论指导疫情防控。让中医药真正全面、全程地介入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有力地保障人民健康。他还将防控重心前移、下沉至社区,探索建立了“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为框架的“武昌模式”。
(八)次旦央吉
西藏眼科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身上有着特别能吃苦、无私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为了给更多的患者带来光明,几乎跑遍了整个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行程达18万公里。仅白内障一种手术就亲自参与完成3万多例,复明率达99%左右,是西藏现代眼科历史里程碑的人物。自2005年至今坚持下乡组织乡村医师培训班多次,授课达4000多人次,为西藏的基层眼科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开展下乡手术4000多例,为更多患者带来光明,下乡期间组织农牧民眼科卫生防治健康宣教,为解决农牧民因病致贫和脱贫攻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国家及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赞扬。
(九)程相文
从事玉米新品种培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57年,先后培育出39个玉米新品种,其中浚单玉米品种已推广到河南等十多个省市,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70多亿元。主持承担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研究和河南省万亩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在国内率先实现万亩连片一年两熟亩产超吨半粮,对河南打造全国粮食核心区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2011年,鹤壁市浚县新镇镇5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首创全国5万亩高产纪录,为我国整乡、整县建制开展农业高产创建积累了经验。带领职工白手起家,把浚县农科所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功能较为完善的农业科研单位,形成了“育、繁、销”一体化大格局,成为全省31个县级农科所中的佼佼者。
(十)郝吉明
著名大气污染防治专家。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领导制定和实施的中国燃煤、工业、交通等行业的大气污染防控政策,为大气污染控制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京津冀等区域的雾霾治理问题上,通过综合提升科学认知、准确溯源和高效治理的技术能力,对大气复合污染实施重点区域联防联控,治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指导实施了北京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方案,成功保障了北京PM2.5浓度持续显著下降,2017年实现了京60的目标。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积极投身抗疫工作,建议并组织协调全国环境、健康和环境毒理等领域专家协同攻关,推动建立完善应对国家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次生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应对技术支撑体系。
四、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获得者简介
(按姓氏笔画排序)
排序 姓名 性别 年龄 民族 党派 单位及职务
1 马玙 女 89 汉族 中共党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主任医师
2 毛献群 女 51 汉族 中共党员 中国船舶集团研究员
3 冯益柏 男 68 汉族 中共党员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首席专家
4 庄文颖 女 73 汉族 无党派人士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
5 刘家富 男 80 汉族 中共党员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
6 李德仁 男 81 汉族 中共党员 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7 吴尊友 男 58 汉族 民进会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干预室主任
8 沙国河 男 87 汉族 中共党员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9 易志坚 男 58 汉族 中共党员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
10 赵淳生 男 82 汉族 中共党员 中科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所长

(一)马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主任医师。从事结核病防治事业66年,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130余篇,参与17部专著相关篇章的撰写工作。作为结核病领域权威临床科学家,经过费时、繁琐、危险的一线临床科研,产生的成果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的临床诊疗方案、指南、策略。马玙还培养了10余名硕博研究生,很多学生已成为全国各大医院结核专业领域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她用精湛医术解除病人的痛苦,用心温暖每一位患者,用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初心。
(二)毛献群
中国船舶集团研究员。在担任海军某型船总设计师期间,毛献群和其他设计师一起刻苦攻关,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还对船尾线型进行了反复优化分析对比及试验研究,一举解决了困扰该船型多时的航行中尾部异常噪声问题。国家某重点型号战舰是我海军研制的具有大规模、远距离、立体投送能力的新型战略性战舰,作为该舰总设计师,带领团队一举破解了多项技术难题,从方案论证到技术设计、施工设计、建造配建,她始终奋战在研制工程最前线,为该舰首舰顺利交付入列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型舰船实现了人民海军两栖登陆作战能力由近海向远海、由平面向立体、由登陆输送向两栖攻击的巨大转变,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入列仪式上,毛献群作为科研工作者代表,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三)冯益柏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首席专家。先后参加我国第二代、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是8×8轮式战车、VT4外贸型主战坦克总设计师,为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和兵器工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满足我军轮式武器装备现代化需要,他带领科研团队进行深入调研论证,确定了8×8轮式战车独特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案,8×8轮式战车的研制成功,有效提高了我军快速反应能力。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VT4外贸型主战坦克,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将搭载中国液力传动技术的动力舱应用在VT4坦克上,使我国坦克的技术水平跻身世界一流。
(四)庄文颖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真菌学研究46年,带领团队在我国26省区进行野外考察,研究了39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量材料。她发现新科1个、新属13个、新种360余个,澄清大量分类和命名问题;独立完成3个属的世界专著性研究,分类学观点受到国际同行普遍采纳,使我国部分类群的物种数量倍增。她的研究为我国真菌资源储备和利用奠定了物质基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真菌通用DNA条形码筛选、锤舌菌纲系统发育关系探讨等方面奉献才智。通过对20个关键属的系统性研究,阐明了柔膜菌目部分类群的分类地位,并取得了突破性研究进展。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任教27年来,培养了博士生16名,硕士生3名,为我国真菌学研究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刘家富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献身基层水产科技事业,拯救我国大黄鱼资源,致力于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系统的队伍不全、手段落后、经费短缺等状况,促进大黄鱼成果转化。实现年育苗超20亿尾、产量22.6万吨(2019年)、直接产值超百亿元,使大黄鱼成为我国最大养殖规模和8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带动土木工程、技术劳务、渔网机具、饵料饲料、交通运输、加工冷链、内外贸易、休闲旅游等诸多行业发展和30万人就业与脱贫致富。
(六)李德仁
武汉大学教授。上世纪80年代,李德仁院士在留德期间首次提出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测量误差可区分性理论,以及基于验后方差分量估计的选权迭代粗差探测方法,为现代测量学奠定了数据处理的理论基础。他提出的“选权迭代法”被称为“李德仁方法”。他主持研发的3S集成的航空遥感与低空无人机全自动高精度航空测量系统,减少了90%的野外测量工作量,解决了困难和危险地区的测图等技术难题,在我国西部困难地区测图、中越边界雷区测绘、海岛礁无人区测量、汶川地震快速测绘以及各种应急测绘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吴尊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干预室主任。从事传染病防控30多年,在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新冠肺炎和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领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发挥了关键技术专家作用。在新冠肺炎防控中,深入武汉、北京新发地、新疆喀什一线抗疫,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查明北京新发地疫情为进口海产品及外包装污染引起,全球首次发现新冠病毒可以通过冷链传播。在艾滋病防控领域,分析研判吸毒艾滋病流行趋势,研究单阳家庭控制方案,优化艾滋病诊断与治疗干预研究,成为国家艾滋病防控策略,为维持我国艾滋病低流行做出重要贡献。
(八)沙国河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科学研究40年,在固体燃料、化学激光器研究,特别是激光化学基础研究上,做出了系统、创造性的成就与贡献。他以国家需要为科研攻坚方向,自行设计、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化学激波管,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化学激光器,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观察到量子干涉效应。积极投身科普事业,设立我国第一个科普“院士工作站”,是我国首位担当科普大篷车义务讲解员的院士科学家;被大连市政府授予“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大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大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终身成就奖”。2005年至今,连续资助26个贫困儿童,资助金额累计25万元。用极“朴素”的方式,一生书写着科技报国的信念。
(九)易志坚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从力学领域毅然投身“沙漠土壤化”研究,组织横跨力学、材料、土壤、植物等多学科研究队伍,先后在内蒙乌兰布和沙漠、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沙岛礁、中东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等进行10多项试验示范研究、面积超17000亩。经土壤化改造的沙漠,保水保肥透气,可供沙蒿、沙打旺等耐旱植物自然生长,无需人工灌溉,为全球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沙漠土壤化”项目作出批示,2020年,汪洋主席到和田“沙漠土壤化”基地视察,给予充分肯定。
(十)赵淳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所长。我国首位研究电动式激振器的科学家,也是我国超声电机的奠基人、开拓者。其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已应用于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墨子号量子卫星、智能炮弹、医疗仪器、光学系统等高端装备,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2020年5月,带领团队首次研发的“四超一特”超高性能的超声电机,在行云二号卫星1、2星的激光通信系统中成功应用,为我国正在研发的“量子通讯”“机载激光武器”“反战略导弹系统”“智能坦克”等装备解决了关键核心技术。

文章来源:中国科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