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快讯
关键字:
行业快讯

    字体: | |

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计划”公布 北京全市负压病房2022年将增至700间
原作者: 记者 李泽伟 文章来源: 北京青年报 发布日期:2020-06-18

  昨日,本市发布《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多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成立北京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到2020年底,市、区、医疗机构必要医用物资储备量满足30天以上需求;到2021年底,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具备发热病人传染病筛查能力;2022年,全市负压病房增至700间,建设18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

  本市将建18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

  在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多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2022年底前,在口岸、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车站、学校等场所建设完善监测哨点。

  构建覆盖全市传染病专科医院,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呼吸、肠道门诊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的传染病动态监测系统,整合各类医药服务信息,实现病例和症状监测信息实时汇集,开展系统化分析并具备预警功能。

  此外,建设18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筛查哨点。按照有关要求,规范发热筛查哨点的改造建设、人员培训和运行管理,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预警报告能力,加强发热患者的源头管理,降低传播风险。

  加强重大疫情跟踪监测,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址建设,研究在全市统筹规划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等。

  规划建设佑安医院新院作为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

  《行动计划》提出,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优化传染病救治医疗资源配置。2022年底前,规划建设佑安医院新院,作为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在强化传染病专科特色基础上,加强综合救治以及多专业协调能力。

  完善“3+2”传染病医院布局,充分发挥地坛医院在呼吸系统传染病救治、佑安医院在消化系统传染病救治、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在传染病综合救治方面的优势;将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外籍患者救治的备用定点医院;将小汤山医院作为战备救治基地,日常作为临床培训基地、康复基地及体检筛查基地。

  各区至少建1支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

  《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转换为应急设施预案,以及临时可征用的公共建筑储备清单。公共建筑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依法可临时征用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等场所。新建的体育场馆、剧院等大型公共建筑,要兼顾应急救治和隔离需求,预留转换接口。

  到2022年,各区有1到2处公共建筑可在应急状态时转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或后备救济救灾场所。部分人防设施可作为战备防控物资储备库。

  此外,《行动计划》提出,组建传染病、呼吸、重症医学、院前急救等专业医学救援队伍,配置满足240人20天生存和医疗救治需要的设施设备和物资,各区至少建设1支不少于30人的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

  17个院区发热门诊11月底前完成改建及新建

  《行动计划》提出,开展医疗机构发热、呼吸、肠道门诊等标准化建设。对市属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改扩建或新建,建设集接诊、化验、影像、观察等功能于一体的发热门诊,配备符合规范标准的检验、影像、急救、核酸检测设备。2020年11月底前完成安贞医院、宣武医院等6家医院6个院区改造以及友谊医院、朝阳医院等9家医院11个院区建设。

  到2021年底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发热、呼吸、肠道门诊设置均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要求,具备为发热病人及时开展传染病筛查的能力。2022年底前其他类型二、三级医院全部完成发热、呼吸、肠道门诊规范化建设,验收合格并投入使用。

  加强市、区两级综合性医院负压病房建设

  《行动计划》提出,加强负压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建设。加强市、区两级综合性医院负压病房建设,重点扩大市级呼吸疾病和传染病医院负压病房规模。

  到2022年全市负压病房增至700间(负压重症监护病房不少于150间),其中地坛医院、佑安医院、朝阳医院等医院负压病房累计提高至300间,其他市级综合性医院不少于160间,区级医院不少于160间,确保每个区不少于10间。新建、改扩建二级以上综合性公立医院须按照建设标准配备一定数量的负压病房。

  必要医用物资储备量需满足30天以上需求

  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方面,《行动计划》提到,建立京津冀区域应急物资生产联保机制。加强区域协同,在京津冀区域内布局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的研发、生产、物流全链条产业集群。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到2020年底,市、区、医疗机构三级医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必要医用物资储备量满足30天以上需求。到2022年底,各类物资储备能满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1至3个月的需求。

  此外,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呼吸、重症、感染及流行病学、检验检测等10个重点专业专科建设项目。实施公共卫生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建立市、区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检验检测等专业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完善首席卫生监督员制度。机制方面,成立北京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建设首都公共卫生高端智库。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