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肆虐,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煎熬,也是一次考验,而对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来说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这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急诊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风范,让人为之动容,难以忘怀。
一 抗击新冠,勇往直前
急诊做为医院的窗口,是处理公共突发事件的第一场所,而急诊人所具备的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使其成为了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灾害医学救援中的特种兵。2003年SARS和2008年的汶川地震,急诊人已经展示出了良好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面对2020年的新冠疫情,急诊人展现的仍是一如即往勇往直前的风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数以千计的急诊人奔赴武汉,战斗在武汉战“疫”的各个战场中。无论是开赴前线的动员会上,还是在工作之余发回的前线战报中,看不出丝毫的悲壮,只有淡定和从容,就象是职业生涯中一次历练,这就是急诊人的责任和担当。
二 守土有责,保一方平安
送别了战友,急诊人来不及感叹,转身投入了守土保家的战场。有些医院,发热门诊隶属于急诊科管理,急诊人理所当然冲在这场战“疫”的最前线,为大医疗遮风挡雨;而更多的是坚守在急诊这块阵地上,严防死守,不仅要保证重症发热患者的救治和甄别;还要用自己多年练就的火眼金睛,从众多的急诊患者中筛出一些“漏网之鱼”。而这些能躲过发热筛查来到急诊的隐匿患者,要么是临床表现不典型,要么是岀于对去发热门诊的一种担忧,有意和无意间淡化“发热”的相关信息,难度可想而知。
“大医疗可以减,但急诊一刻也不能停”,听到这句话,急诊人有点小得意,也许还有些不平,但感受更多的是一种使命:守好这个家,保一方百姓健康安危,让更多的人,聚更大的力支援武汉,抗击新冠。急诊人硬是用自己的坚韧和坚持撑起了大医疗的半壁江山,完成着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今年的“寒冬”似乎很短,急诊人已经不太关心是几月几号?星期几?只记得昨天,今天和明天;但也很长,年味渐行渐远,也越来越模糊。
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这些天,疫情数据上下窜动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总体看到了向好的趋势,特别是湖北外的确诊病人已经下降了一大半,很多省市的新发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一场以抗击输入性病例为主的“遭遇战”演变成了针对聚集和社区发病的的“游击战”,随着流行病学史愈发隐匿和临床表现的不典型,会有更多的2、3代病例游走于急诊大医疗中,急诊所面临的挑战和所承受的压力还会持续一段时间,革命远未成功,防控和防护仍是急诊工作一段时间内的主旋律。
这次抗“疫”主要集中了以呼吸危重科,重症和感染专业为主的医师做为第一梯队开赴湖北前线,也让习惯于冲锋陷阵,早已跃跃欲试的急诊人多少有点失落,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急诊学科专业地位的重新审视,提升专业的认同感任重道远。
最后想对所有战斗中的急诊人说一声:鲜花未必予我,战斗必定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