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学术会议 > 医学会议
关键字:
医学会议

    字体: | |

第五届全国急诊创伤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发布日期:2003-11-18
由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办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创伤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0月25日至29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学者、代表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委、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教授主持会议,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江观玉教授到会并致开幕词。江观玉教授总结了急诊医学在临床领域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高度评价了急诊医师在卫生医疗领域的卓越贡献和不匪业绩。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戴行鄂教授、上海市卫生局、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浦东新区及社会发展局领导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词。刘中民院长介绍了近几年来东方医院急诊创伤中心的发展情况和特色创伤急救模式的探索经历。 研讨分专家专题讲座和大会发言两部分。 会议期间急诊医学界老一辈专家王一镗教授、蒋建教授、戴行锷教授、王俊义教授等分别就创伤急救、创伤心跳骤停的复苏、严重创伤并发多器官动能衰竭的预防、损伤控制、创伤病人代谢及营养支持、心脏及大血管创伤处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等方面作了报告,使与会代表受益匪浅。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刘中民教授回顾分析了近四年来东方医院多发伤的救治情况,并认为新的创伤急救模式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指出应把以急诊内科为主变为急诊内外科共同发展,变“绿色通道”为确定性的创伤治疗中心。在人员上应配备具有一定专科经验的外科医生,编制固定,救治病人时采用多学科的立体交叉,人才培养上要求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同时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健全创伤急救网络,改善运输工具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同时强调创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提倡整体治疗概念,合理配置资源,完善重症监护治疗,也是提高严重创伤病人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文亮教授就急诊医学模式的探索、重庆西南医院急救部的发展历程作了发言,认为急诊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的临床学科,要充分体现急诊医学的专业特色,同时要高度重视“医、教、研”并进,必须明确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专科,有自己的工作内容,要勇敢的承认自己是急诊急救医师,熟练掌握患者所需的手术性和非手术性急救技术,对患者实施整体救治。 慈溪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龚先忠主任就突发性群体多发伤院内急救模式进行探讨,他认为加强急诊创伤外科专业化建设,培养壮大创伤专业医师队伍是提高多发伤救治水平的关键;快速进行创伤评估、给予有力的生命支持是提高群众多发伤急救存活率的前提;开放绿色通道是群体多发伤急救措施之一;积极开展损伤控制外科,有望提高多发伤的救治存活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赵小纲博士就多发伤治疗进展、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 ,DCS)定义、理论基础与临床策略作了专题报告,认为DCS是针对严重创伤病人进行阶段性修复的外科策论,旨在避免由于体温不升、凝血障碍、酸中毒互相促进而引起的不可逆的生理损伤,包括三个不同的阶段:首先采用快速临时的措施控制出血与感染,随后快速关闭腹腔;其次,在ICU进行致死性三联征的进一步纠正;最后进行有计划的再次手术予损伤脏器以确定性的修复。DCS外科手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复杂创伤病人的病死率。近年来,DCS从早期集中于腹部创伤逐渐扩展到泌尿、骨科、颅脑特别是多发伤的临床抢救,并取得一定的进展。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诊创伤中心孙志扬主任回顾分析了56 例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的诊断方法,救治措施和结果。认为详细查体,进行CT、B超、X光拍片,腹腔穿刺是有效的诊断措施,掌握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的手术原则是救治患者的关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外科宋武医生报告了334例颅脑交通伤临床分析及救治,他认为救治措施方面应注意:重视院前急救;注意多发伤的诊治;注意CT 的动态检查;重视甘露醇的应用;重视多科协作急诊处理;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手术先后据病情而定。 第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急诊科尹文医生报告了失血性休克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病理机制研究,认为核因子-KB信号通路激活诱发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释放可能是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脏器损伤的重要病理机制。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急救部文亮教授,总结了急救手术1673例的经验,认为急救部应开展各部位创伤的手术急救,以降低创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并指出:创伤急救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创伤救治人才;创伤的急救手术比较简单,易于掌握;必须重视创伤患者的重症监护治疗;创伤的救治应当作为急诊外科的主要内容。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王东平教授对173例多发伤病人的急诊救治进行了分析,认为多发伤病人病情严重、伤情变化快,合并休克发生率高。在急诊室的早期救治和处理措施是挽救多发伤病人生命的关键,大型医院应建立急诊手术室。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急救创伤中心冯刚教授对创伤性心跳骤停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他认为,创伤性心跳骤停复苏存活率总体水平不高,电击伤及室颤病人复苏成功率相对较高;创伤性心跳骤停的原因以脑外伤居首位,其次为多发伤;引起心跳骤停的病理原因以呼吸衰竭为主,失血性休克居第二位;心跳骤停发生时间晚,存活可能性大;早期复苏可提高骤停存活率;创伤性心跳骤停在新肺复苏的同时应针对病因处理。 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孙伟医生,对道路交通伤院前急救进行分析,认为现场急救、急救手术和安全转送是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重要环节;高效、通畅的通讯网络、道路交通的通畅是保证伤员在短时间内得到准确及时的诊断和救治的保证。 与会代表就急诊医学的模式、创伤的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学、多发伤的救治、心肺脑复苏等内容进行了学术交流与热烈讨论,会场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会议期间成立了华东六省一市创伤协作组,推选刘中民教授为组长(兼),干建新主任(兼),孙志扬教授为副组长兼秘书,协作组委员:魏真、张旭明、陈毅军、干建新、王国梁、吴学豪、高建辉、方先进、秦贵玺、尹林、刘中民、孙志扬、王荣升、霍正禄、曹同瓦,朱根法。协作组要求每个省市可以推荐4名委员作为协作组成员。协作组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任务:统一急诊创伤的评分标准;制定急诊创伤抢救的流程;收集各地区急诊创伤的流行病学资料,为急诊创伤的救治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探讨建立急诊创伤的立体救治系统,建立远程会诊网络体系;尽快制定急诊创伤的质控标准。活动形式:以学术研讨会、书面交流、网络交流等为主。 最后,由蒋建教授致闭幕词,并指出,出席第五届全国急诊创伤学术交流会代表人数及学术论文数量与质量都超过了往年的创伤会议。杭州浙医二院、上海东方医院、重庆西南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宝钢医院等各位专家交流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表明了我国创伤急救医师队伍中涌现了一批精锐部队。 大会推广了损伤控制理论,对全国创伤救治工作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大会圆满成功。 (刘中民、孙志扬撰写) 二零零三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