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在重庆正式成立,在短短的5年里,我国的数字医学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和学界的重视。全国各地成立了多家数字医学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开展了许多国家级研究课题,特别是“数字医院建设”和“数字人研究”等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但在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数字医学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究竟是什么?我国在开展数字医学研究和应用方面有何特长?还存在哪些问题?笔者结合专家学者的共识及自身体会,现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基础研究应自力更生
目前, 我国所应用的高端医疗设备和数字化医疗系统基本上都来自西方国家,这使得我们的研究过分依赖西方先进国家,难以发挥自身特色。所以笔者认为,我国今后应该在数字医学研究和开发应用方面加大投入,从而形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数字化医院建设需“提速”
自20 世纪90年代起,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始探索数字化医院建设,并已陆续建成一批初具规模的数字化医院。在亚洲,日本和韩国的数字化水平较高,应用较广,数字化医院建设也日趋完善;而我国仅有部分医院开展了临床医疗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如电子病历、重症监护、数字化手术、专家诊疗系统、远程诊疗系统应用等。在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大潮中,各国一直对健康档案系统十分重视。2004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要求在10年内确保绝大多数美国人拥有共享的电子病历,以此建立国家健康信息系统。如今,这一目标早已实现。相比之下,我国数字化医院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急需迎头赶上。
“互联网+医疗”势不可挡
“互联网+医疗”是时代潮流的体现和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更是医院信息化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的常态化过程。对此,国务院出台
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互联网+医疗”的建设,一是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二是为了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
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催生了医疗卫生大资源时代。互联网可以将以往分散、独占、碎片的小资源连接并整合成大资源,最大限度地克服传统资源中空间、时间的利益壁垒,使信息在各类资源中快速流动,用户因而获得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这种超越领域、跨越行业的资源集成和共享是传统医疗无法实现的。
大数据将成为医改的切入点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中提出:“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机制,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因此,通过政务数据公开、共享,来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团体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将成为医疗领域中推进医疗卫生变革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增长点。并且,医疗大数据也是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数据的集合,是构成患者完整详实的健康档案的数据集。
精准医疗推动数字成果转化
目前,国外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如通用电气公司、西门子公司等投入巨资用于数字医疗产品的研发。同时,一些大学将数字医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精准化和智能化的市场产品,这些产品不仅具备学习功能,而且操作简便,操作失误率低。这些数字化医疗产品,将会针对每一位用户进行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治疗,从而使得数字信息与个体巧妙结合,实现精准医疗模式。
3D打印技术和机器人的应用
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个性化医疗逐渐成为现实。而机器人的应用,则改变了传统的手术方式,让医生由直接手术变为间接手术,使手术操作更加精确,更有利于达到精准医疗和智能化医疗的目的。
展望未来,数字医学在临床和基础医学中的应用无可限量,正如已故的肝胆外科专家黄志强院士在生前所说:“将来的外科医生可能不得不与机器人为伍。”医疗行业的数字化,将会是传统医疗体系与数字信息及尖端科技的融合,能够为患者带来更为便利且高效的医疗体验。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整个医疗行业都将跨入数字化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