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新闻中心 > 文章推荐
关键字:
文章推荐

    字体: | |

急诊医学经典人物——李春盛教授
文章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第6期 发布日期:2016-06-27

365里急诊路 一路风雨一路歌
——李春盛教授从医之路

李春盛教授1952年4月5日生于农家,家里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为生存整日在农田辛勤劳作。由于缺医少药,生老病死完全听天由命。其本人亲历了2位亲人因无医无药而死去,确立了学医的人生目标。文革期间,1968年8月初中毕业回乡务农,自学中医针灸。1971年适逢县办卫生学校,有幸在卫校学习2年,于1973年5月毕业。1973年9月工农兵上大学,“阴差阳错”地上了山西医学院,农家子上大学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其他同学 “上管改闹革命”之时,他努力学习,因而赢得走“白钻”道路典型。毕业后到大同医学专科学校任内科教师,并在山西省雁北地区人民医院内科工作。1977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他痛感没有学习英文之苦,努力自学三年于1981年考入第四军医大学心血管内科专业研究生,1984年12月毕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分配到北京军医总医院先在高干病房工作,1989年转到急诊科。1992年晋升副主任医师,1995年提前晋升主任医师,1996年任急诊科主任,2000年4月作为学科带头人引进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工作至今。
一、为医:结缘于急诊——努力作一个称职的急诊医生
在一般医生眼中,不管是做心血管内科医生还是干部病房医生,工作既轻松又令人羡慕。但李春盛教授很不适应这一工作,这也许与他在农村亲眼目睹有许多急危重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有关,又或源于在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实习期间,在急诊室看到很多急危重病患者躺在地上渴望医生的救治的切身经历。更因为亲眼目睹急诊医生对一位端坐喘憋、大汗、双目恐惧的急性左心衰患者,即刻静脉推注速尿、西地兰而在半小时使其转危为安,患者面露再生的感激之情,使其第一次感到“生命所系,性命所托”的使命感。在读研究生期间,在急诊遇到一例17岁爆发性心肌炎患者,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在导师指导下,应用大剂量激素冲击及血管活性药和中药生脉饮,使患者起死回生,也使其深刻体会到治病救人,早期诊断果断决策快速干预的重要性,更坚定了他的信念:急诊是一个医生真正实现救死扶伤的战场。尽管在急诊科工作又累又忙,常遇到诸多不快,但使患者起死回生带来的职业自豪感和心理满足感,是别的专业医师难以体会到的。至今李春盛教授对选择急诊专业无怨无悔!在从事急诊工作的27年中,44岁做了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后才不上夜班,凡是急诊患者需要的尽量满足,遇极危重患者可以一直守候到其脱离危险或收入病房;对疑难危重患者一直要追踪到其最终诊断或治疗结果。即使做了急诊科主任,除固定查房外,李春盛教授对危重患者仍亲临床边抢救,已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由于这样的经历,也使他本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如:狼疮性脑病、垂体危象、脑型疟疾、溶血性尿毒性综合征等很多疑难重症均由他诊断和治疗。李春盛教授每年到全国各地会诊50余次,他常认为是急诊患者成就了他,使他成为一个较为称职的医生,对此深怀感激之心、感恩之情。
二、急诊学科建设
基于急诊患者多、场地窄小、医生责任不清等情况,李春盛教授于2001年率先提出并在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践行急诊A、B、C的管理模式,对急诊分诊分区就医,疾病分层救治,医护人员分级管理。这样就利于急危重病分诊、分层、分区、分级救治,且责权分明,使急危重病救治有序,减少医疗纠纷发生。该管理模式分别在2001年《健康报》及《中华医院管理杂志》著文发表,全国兄弟医院纷纷效仿,促进了急诊学科发展。2008年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搬进新址,急诊科构建新增加了洗消设备和传染病重症隔离病房以及灾难医学救治的流程模式,属国内首家。近年来,北京朝阳医院年急诊达26万人次,年抢救达2万人次,成功率达95%。科室开展急救技术包括:急诊气管插管及气道管理、无创和有创通气技术,PICCO和漂浮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纤支镜检查和肺泡灌洗、亚低温治疗、血液净化技术等,提高了急危重病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也吸引来自全国各地进修医师和护士。李春盛教授主编并出版《急诊科管理手册》、《急诊科医疗护理常规手册》、《急诊临床路径》、《急诊科疾病诊疗思维(第1、2册)》等专著。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是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专业第一个硕士和博士点;于2002年成为北京地区首家急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考核基地;2013年成为北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专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06年成为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系主任单位。连续举办首都急危重症高峰论坛8次,包括来自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在内的参会人员2800余人,已成为学术交流的品牌会议。从2013年连续3年发表SCI论文居全院第一、2012年在全国重点临床专科评审中急诊科获全国第一名。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是北京医学会、北京医师协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单位。
三、为师——教书育人
李春盛教授作为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指导毕业的学生包括博士25名、硕士53名,其中获首医优博论文二等奖2名,北京市优博论文1名,硕士中有21人发表SCI论文,且均在三级甲等医院工作。师带徒6名,均成为当地急诊学科带头人。作为急诊医师培训基地主任,第一、二阶段考核主任,共培训急诊专科医师100余名,考核400余名,培养进修医师共计500余名,分散全国各地,有许多已成为当地医院急诊科学科带头人。李春盛教授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急诊医学》、英文教材《急诊医学》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副主编及主审《急诊医学》教材三本分别为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及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还主编“急诊高级人员考试参考书”《急诊医学高等教程》、受卫生部基层司委托主编“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配套教材”——《急诊急救》。2012年李春盛教授还荣获首都医科大学优秀导师奖。
四、科学研究与学术贡献
在李教授的急诊工作生涯中共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重大科研课题十余项;主编学术专著26部、副主编4部、主译6部:如国际急诊经典《罗森急诊医学》上下册300万字、《心肺复苏》、《急诊气道管理》、《急诊临床问答》《急危重病问答》、《避免急诊科常见错误》。共发表学术论文430余篇,其中SCI论文126篇,总影响因子260余分。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围绕心肺脑复苏的关键问题进行基础与临床研究,如证明正确心外按压可使停搏的心脏血泵入脑循环,该研究结果被2010年AHA CPR指南第5部分成人心肺复苏引用。证明持续心外按压复苏在12 min内不需要人工通气。阐明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是全身性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全身生命器官如心、脑、肾、肺、免疫系统均有损伤,是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证明低温治疗:及时4 ℃冷盐水及血管内低温对复苏后脏器功能及形态等均有保护作用,并探讨了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证明中药参附注射液对复苏后心、脑、肾、肺均具有保护作用,有免疫增强作用。并从血流动力学、氧代谢、能量代谢、影像学、组织学、分子、细胞、生物学以及临床阐明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作用。证明艾司洛尔、万艾可对心脏骤停复苏的心肌保护作用。发明了具有按压治疗控制的全自动体外除颤仪,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针对脓毒症早期识别诊断困难的特点,对脓毒症生物标志物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国际认可的结果;特别是将乳酸指标引入社区获得性肺炎CURB-65评分,大大提高了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定。通过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证明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心肌损伤是致心脏骤停死亡的主要机制,研究结果在CCM发表,获首医十大优秀论文奖。在30余年临床科研中共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二等奖2项。由于其在心肺脑复苏研究中的贡献,获批“心肺脑复苏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五、科学普及工作
为了将急救知识交给百姓,李春盛教授主编了《2005年美国心肺复苏指南解读及示范》,《新版美国心肺复苏指南解读与示范》等音像教材,由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出版。同时也主编《急病与急救》、《家庭急救》、《家庭急救图解手册》;参与了红十字会编写的《急救手册》等。
六、学会工作
李教授1998年有幸获急诊前辈的提携当选为第四届急诊医学分会常委、秘书,连续任2届常委与秘书,在樊寻梅主委和江观玉主委的谆谆教诲之下,从一个普通的急诊科学科带头人参与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组织管理与领导工作。在这个集我国急诊学界精英团队中,在老一辈急诊专家的言传身教中逐渐成长,于2006年、2010年连续任两届主任委员。在履职主任委员期间,在全国委员的支持下,主持主编了中华医学会指导的《临床诊疗指南——急诊医学分册》、《临床操作技术规范——急诊医学分册》。主持起草了《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卫生部县级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主持起草卫生部制定的《临床重点专科急诊科评审标准》。2008年重庆急诊年会第一次参会人员达到1500余人,以后相继在昆明、北京、长沙、成都的急诊年会中,会议论文及参会人员均超过1500人,专题报告达118个。从2008年开始历次年会均有港澳台学者共同研讨交流的分会场。在2011年举办了世界灾难医学大会,有来自全世界各国外宾950人,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亲自莅临大会开幕式,规格之高、外宾之多是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以来首次。成立了急诊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参加了2005年、2010年国际CPR指南的制定会议。
七、荣誉
急诊27年虽有艰辛汗水,但承蒙全国同道的关爱、帮助,李春盛教授亦获得了许多荣誉:1993年获北京军区后勤学习雷锋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199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获北京市十百千人才“十层面”奖励;2006年获第三届中国医师奖;2008年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
有道是“人生朝露,事业千古”,虽然李春盛教授是一个急诊医学界的老兵,但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始终对急诊事业发展未来充满信心,发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在急诊医学的征程中继续前进。

文章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