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新闻中心 > 文章推荐
关键字:
文章推荐

    字体: | |

急诊医学经典人物——王今达教授
文章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第5期 发布日期:2016-05-23

大医精诚 医者楷模——记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王今达教授

王今达教授1925年5月10日出生于北京市,194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先后在北京同仁医院、开滦煤矿林西矿务局医院工作。1949年来到天津市天和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前身)工作。曾作为国际医防26队队长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2008年4月因病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逝世。生前曾担任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急救医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总编、世界危重病急救医学联合会中国急救医学组织代表。

走常人没走过的路,开创危重病急救医学事业
“世上本无路,全靠人走出”是王今达教授创建危重病急救医学时常说的一句话。他正是靠着这种勇于探索、不畏艰辛的精神,走了一条常人没有走过的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之路,并创立了多个“第一”,成为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1974年,王今达教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急救医学研究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急救“三衰”(心、肺、肾)抢救研究室,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ICU监护病房。80年代初,王今达教授作为我国最先研究西方现代急救医学的专家之一,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危重病急救医学,为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新学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80年,王今达教授在哈尔滨市主持召开了我国第一次全国急救医学会筹备会,并于1986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委员会。1982年Science杂志刊登了费城大学医学院Fox教授撰文:《中国四个现代化橱窗: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ICU监护病房》,此文赞誉王今达教授是开拓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新兴学科奠基人。1983年王今达教授在原“三衰研究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该所拥有7个研究室、30张ICU病床及过渡病房,拥有当时国际先进的临床和科研设备。
1989年,王今达教授创办了《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杂志》2个国家级专业杂志。1994年急救医学研究所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诊疗中心,1997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卫生部危重病急救医学重点实验室”。
主持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为了推动急救医学的快速发展,王今达教授曾主持和参加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他主持了1984年6月在中国天津举办的国际危重病急救医学大会,任大会主席,作专题报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监护与治疗”。他在1984年10月日本京都举办的第17届国际内科医学大会上作专题报告“脓毒症引发的多脏器衰竭”。他主持了1988年4月在中国天津举办的国际危重病急救医学大会,任大会主席,作专题报告“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6例临床分析”。1989年9月在日本京都举办第5届世界危重病急救医学大会上,他作专题报告“多脏器衰竭治疗的新进展(菌毒并治)”。1990年7月美国巴尔的摩举办的第6届美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大会上,他作专题报告“中西医结合治疗感染性多脏器衰竭(菌毒并治)”。1991年2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欧洲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上,他作专题报告“Swanz Ganz导管测定PAWP在左心衰诊断中的几个问题”。1992年7月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第6届世界危重病急救医学大会上,他作专题报告“MODS发病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内毒素血症”。1997年6月在加拿大渥太华举办的第7届世界危重病急救医学大会上,作专题报告“传统中草药(血必净)抗内毒素及拮抗炎性介质的作用及试验研究”和“治疗脓毒症、MODS的新策略细菌内毒素及内毒素、炎性介质并治”。
强调急救医学的发展要走自己的道路――中西医结合
王今达教授首创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抢救急性危重病患者。他从危重病复杂的个性中寻找共性,归纳出 “三证三法”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疗效。他提出的“菌毒并治”新理论,现在已成为国内危重病急救医学的研究核心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急救医学研究所在经过多年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基础上,研制的国家级二类急救中药“血必净”,作为治疗脓毒症有效药物于2003年上市,在全国各大医院普遍应用,已取得重大治疗效果,受到同行专家们的一致赞同。1989年,鉴于他的研究成果对世界危重病急救医学发展的贡献,第5届世界危重病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会的40个成员国(地区)一致通过并接纳他领导的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会为成员国学会。从此,在世界危重病急救医学组织有了我国的席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王今达教授凭着对急救医学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对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文章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