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是:首 页 >> 新闻中心 > 文章推荐
关键字:
文章推荐

    字体: | |

急诊医学经典人物——江观玉教授
文章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16-04-08

 

一片冰心在玉壶——记《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名誉总编江观玉教授

一如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中国急诊医学在面临发展的转型期时,学科发展迷雾重重,急诊医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将走向何方?如何建设急诊医学体系?如何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使急诊医学驶上健康快车道?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他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急诊医学事业发展之路,联合兄弟学科,注重交流合作,促进急诊医学专业期刊发展,把急诊医学带入了另一高峰,他就是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名誉总编——江观玉教授。

江观玉教授,1942年5月出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1987年至1988年在德国吕贝克大学做访问学者。临床工作40余年,曾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他曾任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六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总编辑、名誉总编辑、以及浙江省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浙江省急诊医学岗位培训中心主任等职务。

江观玉教授是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我国急诊医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江观玉教授在1984年创建国内首批急诊科之一,提出很多创造性的见解和理论:率先提出“二线急诊”模式和建立国内首家急诊ICU,1995年首先开展急诊科多发伤Ⅰ期治疗,创建院前-院内紧密结合的城市急救体系,在急诊科创造性地开展微创和介入治疗,并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检验,大力推动了我国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丰富其内容。江观玉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急诊医学的“三环理论”:院前、急诊、ICU三部分有其共性,但又各有特点,都是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环节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环环相扣;需要强调急诊医学不单单是急诊科,也不单单是院内的急诊部分,而是院前急救、医院高质量的急诊部门、危重病ICU病房三方面,紧密合作,在不同时间段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出急诊医疗体系的作用。因此,江观玉教授形象地设计了急诊医学“三环”理论的徽标,即在医学会的标志下有三个环相连:第一个是红色的环,表示院前急救,突出紧迫性;第二个是绿色的环,表示高质量服务的医院急诊部门应特别强调绿色通道;第三个蓝色的环,是ICU病房,希望通过共同的抢救,最后在此处转危为安。三环相连,共同形成完整的急诊医疗体系。
江观玉教授承当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工作期间,为中国的急诊医学事业繁荣发展作了大量工作,提出学会工作的几项主要任务,并竭力推行。他同时积极做好团结工作,联合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多次召开学术会议,增进了交流与合作。江观玉教授还积极推行国际学术与合作,承办第七届亚太地区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和第17届世界灾难及急救医学学术会议。
江观玉教授一直致力于创伤、危重病监测与生命支持以及脑复苏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发表有关论文十数篇,其中高渗氯化钠治疗失血性休克研究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尤其是对多发性创伤的基础和临床作深入的研究,发表有关论文十数篇,其中多发性创伤一期处理通过省级鉴定,处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自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成立EICU以来在危重病监测和生命支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开展了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等多项监测,其中猫实验性脑局部缺血的氧分压改变及药物对其影响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风患者血脂的对比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吸烟加速人体衰老的研究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观玉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意思领域完成了多项课题研究,担纲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急诊医学学科的建设工作。
1990年,江观玉教授一手创办了学会的学术刊物《急诊医学》,2001年《急诊医学》正式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时光飞逝, 而今创刊25年,加入中华系列杂志15年来,在江总编的引领下,在广大读者、作者、专家的支持与帮助下,《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一步一个脚印地稳健发展着,已经成为急诊医学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思想解放、观念超前、海纳百川、团结同志、谦虚谨慎、持之以恒,是江观玉教授这位江南学者给人的强烈印象,他对急诊医学的炽热情感与信念,唯用一句话“一片冰心在玉壶”可表达。

文章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