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27岁的小陈在爸妈的搀扶下,走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住院楼大门,好几位医生送他到医院门口,急诊医学科主任张茂也很激动,对周边的人说,“真的很不容易,你们知道吗?一个多月前,他心脏停跳了13分钟才接受心肺复苏,要知道医学界认为,心脏停跳超过10分钟,抢救成功率几乎为零。小陈现在恢复得很好,不仅他们开心,我们医生也很开心!”
送货路上突然栽倒
小陈的舅舅在四季青做生意,小陈经常来帮忙。2014年12月9日早晨,小陈在市场里推着一个小行李车,忽然栽倒在地,他仰起脖子想爬起来,但力气好像被抽走了,瘫在地上。
保安看到后连忙报警和呼叫医务室医生。医务室医生赶到现场,发现小陈心脏已经停跳,便立刻为小陈做心肺复苏。而此时,离小陈出事已经过去了13分钟。
120急救车到达后,急救中心的医生立即给小陈做电击除颤、气管插管、静脉注射强心药物,心跳和脉搏逐渐恢复。但救护车开到浙医二院附近,小陈心脏再次停跳。
为了防止心脏停跳损伤大脑
医生把小陈的体温降到了33℃
小陈被送入浙医二院急诊室,一系列急救措施上马。
张茂主任判断,心脏停跳13分钟,如果不保护大脑,即使人救过来,可能脑死亡,也可能成为植物人。
医生们用亚低温来降低心脏停跳带来的脑损伤,用两张16℃的冰毯包住小陈,再使用血管降温等办法。1个小时里,小陈的体温从37℃降到33℃。
但是,小陈的血压和心律非常不稳定,张茂主任和心脏外科董爱强主任讨论后决定给小陈使用一项新技术——体外膜肺氧合(ECMO)。
ECMO俗称人工心肺系统,用来代替心脏和肺的功能,让受伤的心脏休息一段时间,帮助恢复心肌功能。
浙医二院急诊科的周光居副主任医师每天都去观察小陈的情况。“一边用人工心肺来维持他的心脏和肺部功能,一边监测全身器官和大脑的恢复情况,看到指标一天天上来,我们医生也越来越振奋。小陈的家人,每天都来医院,都会问,他有没有好一点?我告诉他们,医生会尽全力救治,小陈也很争气,我们都要有信心。”周医师说。
6天过去了,在人工心肺的支持下,经过全面监测和评估,他的心肺功能初步恢复,成功撤下人工心肺系统,而且大脑受损并不严重。
心脏骤停发生12天后,小陈完全苏醒了
又过了六天,也就是心脏骤停发生12天后,小陈完全苏醒了,大脑功能恢复得非常理想。
张茂主任在外地出差,接到周医师的报喜电话,很激动,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700多字的长微信:生命是有奇迹的,院前院内急救的高效衔接、抢救及时,有尽心尽力的医护团队、有ECMO等一系列高精尖技术,加上有信任医生的家属,奇迹就可能发生。
小陈被转入心脏内科,又经过近1个月的治疗和调养,小陈的身体越来越好。
心内科项美香教授、蒋峻主任的团队为小陈植入便携式除颤器,避免出现类似情况。张茂主任对他说,“你完全好了,可以出院了。”小陈穿着病号服,激动地拉着张茂主任的手,“我要送医生一面锦旗,真的太感谢了。”
心血管不好的人早上出门一定要穿得暖和些
小陈的事情有惊无险,他最终健健康康地出院。在小陈走后,张茂主任又感慨说,“现在年轻人有心脏疾病的,并不少见啊。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患者,一个月总有好几个。今年冬天,到目前为止,不算冷,所以今年的心梗、脑卒中病人没有往年多。但我看了天气预报,据说周末气温会上升到18℃,而月底却可能有大雨雪,气温骤降。那个时候,心梗、脑中风的患者又要多起来,大家要提高警惕。”
张茂主任说,忽冷忽热的天气,最容易诱发心梗等心脑血管意外。
医学研究证明,突然而至的冷空气,是促发心绞痛的罪魁祸首。人体骤然吸入5℃-10℃的冷空气时,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可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由于寒冷的刺激,心肌耗氧指数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末梢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使心肌缺氧。另外,寒冷还可能激发冠状动脉痉挛。统计资料表明,有67%的心肌梗死病人发病与寒冷相关。
而且,年终聚餐,大家容易吃得多吃得太好,血液更多流向消化道,心脏供血不足,也容易引发心肌缺血导致心梗。
张茂主任提醒大家,天气骤变的时候,心脑血管不好的人或老年人,早晨不要太早出门,等到太阳升起来气温回升了,再出门。一定要早出门,也要穿得暖和一些。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是中老年人,有心血管基础病变者要注意自我检测和规律服药。年轻人也要注意身体,不要太劳累。